威風戰鼓

威風戰鼓

威風戰鼓是流行於陝西地區的傳統民間鼓吹樂。始於周秦、盛於漢唐,根植關中,源在戰爭,是中華民族的原始音樂,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是“擊節而歌”的遺蹟,她的精神內涵是剽悍威武,粗獷豪壯,代表著關中秦人犟、硬、冷、悍、勇、楞的品格,有著和諧美、節奏美、舞蹈美、形式美、音樂美的屬性,存在著東西文化交流,中原和少數民族文化融匯的基因,是祭祀文化,宮廷樂舞、民間藝術的化合體,有著深厚文化精神音樂藝術研究價值,是非物質性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和財富。

基本簡介

河南戰鼓 東京民俗 河南戰鼓 東京民俗

威風戰鼓共分九個環節:一、《祭旗出征》;二、《白起擺陣》;三、《韓信點兵》;四、《戰前列隊》;五、《龍飛鳳舞》;六、《老鸛探水》;七、《廝殺格鬥》;八、《收兵回營》;九、《勝利凱旋》。

眉縣威風戰鼓節奏明快,一板一眼,緊鑼密鼓,強弱分明,以戰為題,以爭為律,以斗為規,以鼓為帥,以鑼鈸為將,主旋律鮮明,有血有肉,有性格,有骨有筋有特點,人性音樂共存,精神文化同生,揚膽壯威,振奮精神,抒發感情,發泄抑鬱,調理心性,陶冶情操、張揚個性。

戰鼓社從1990年由第五代傳人荔改朝組織發起,購衣制器,譯譜教徒,每逢古歷節日,百姓以鼓作樂,自娛自樂,進入21世紀後,鼓社邊向外地推介,邊添置器具,後經縣鄉領導重視支持,人員不斷擴大,學員逐步增加,曾先後在西安、寶雞、太白、扶風、周至、楊凌等地表演,並獲得寶雞市2002年民間鑼鼓大賽第一名。2006年中央文化部、財政部、省文化廳、財政廳,市文化局、財政局多家媒體採訪調研,受到領導讚譽和鼓勵支持,而且撥出專項資金2萬元,要求壯大保護。2007年陝西省副省長李堂堂及省文化廳廳長、市副市長馮月菊,文化局副局長楊茂生及縣委書記王琳、縣長張乃衛親臨現場觀看威風戰鼓表演,調研農村文化,李副省長特別高興鼓勵指導搞好農村文化生活,副市長也特別鼓勵荔改朝同志要搞下去,為寶雞人爭光。2007年,省文化廳廳長秦天行及蔣惠莉副廳長,市文化局副局長楊茂生,各縣市主管文化事業領導現場觀看。2007年寶雞市“古韻迎春”晚會,由市縣專業人員指導,威風戰鼓搬上舞台,走進銀幕,形成了規模較大頗具影響的文化產業。

歷史淵源

威風戰鼓 威風戰鼓

戰鼓源於戰爭,始於氏族社會地域間的財物爭奪,在刀耕火種的原始社會時期,最初以敲擊石塊響聲和吶喊聲調作為進攻和撤退的命令,到了周代基本形成雛形,有了統一的式樣,作為指揮戰鬥、鼓舞士氣、統一行動的指令。《詩經·大雅》曾這樣記述:“申伯信邁,王餞於眉”,是說申伯在出征前,周武王在眉地以賜酒與擊鼓為他送行,這就為眉縣威風戰鼓的形成和發展賦予了基本內涵,從此後,戰鼓就廣泛地運用於戰爭中。三國時代,眉縣斜峪關是魏蜀交兵的古戰場,諸葛亮六出岐山,在眉縣斜峪關(褒斜古棧道)至葫蘆峪一線步步設陣,同時,以擊鼓聲東擊西,迷惑魏軍,魏軍連連戰敗,從而,著名的火燒葫蘆峪故事,在當地廣為流傳,從此,給戰鼓賦予了更加威武神奇的色彩。以後,隨著歷朝歷代的頻繁交替,戰鼓在戰爭中的作用愈來愈顯重要,一直成為鼓舞士氣,振奮精神,殺敵取勝的重要手段,近、現代戰爭中,戰鼓被軍號所替代,進入和平年代,戰鼓不再作為戰爭的一種手段,而開始演化為一種民間娛樂形式,但它仍然保持著戰爭原始的特點和風格:剽悍威武,強勁豪放,尤其是眉縣青化、橫粱一帶自古“民風強悍” (縣誌載),區域人文鮮明的個性特點,衍續了威風戰鼓的俠風義骨。因此,特殊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共同促進了眉縣威風戰鼓的傳承和發展。

基本內容

威風戰鼓,俗稱“傢伙”,它是斂原始最古老的音樂形式,源於戰、勢在威,有精神,有魅力,“是擊缶而歌”、“擊節者歌”的遺蹟,是內容豐富完整的音樂派系,有著深厚的文化藝術內涵。它的精髓是剽悍威武,粗獷豪放,催人振奮,鼓舞士氣,按照民間傳承習慣稱謂,可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一、 表演形式

廣場型、舞台型、遊動型。

二、 戰爭性質

有“白起擺陣”、“韓信點兵”、“秦人東征”、 “諸葛遣將”等節奏,其最大特點為緊、湊、快、狠,一般以戰的主旋律思想意識貫穿於始末,給人一種好像打架爭鬥的感覺,激烈起伏、緊湊和諧。

三、 祭祀文化性質

祭祀音樂是一種美學,道教、佛教都離不開鼓和青銅器音樂,主要以《連十槌》、 《十樣景》、 《九連環》為主,旋律肅穆莊重,典雅悠揚。

四、 民間娛樂性質

迎神賽社,舞龍耍獅,伴歌伴舞,喬遷賀喜,婚喪嫁娶,都要有傢伙伴奏,特別兩陣對壘,相互爭勝,比賽時尤為激烈,俗稱楞娃打傢伙,瓜娃抬社火,二夷子拿棍攉。

五、 其內容有模仿動物聲音和行動的,有“老鸛探水、“老虎磨牙”、“鴨子拌嘴”、“鴛鴦戲水”、”龍爭虎鬥“等。

六、 其精神文化是仗膽揚威,發震聵;宣洩抑鬱,釋放憤慨,解憂排悶,張揚個性,調合心性,陶冶性情。

基本特徵

個性:節拍驟急、狠快,一眼一板,明快大方,強弱分明,以大鼓統領全局,中鼓加點潤色,鑼鈸各擊各節,截然不同,比西府有力,比東府有勁。

多元性:

戰鼓 東京民俗 戰鼓 東京民俗

1, 舞、樂同台,器具同奏,有協和美。

2、 器具分開表演有多種音樂單獨表演特色。

3、 其音樂文化基因複雜多樣,鄉土氣息濃厚,地域色彩鮮明,人性風格獨特。

綜合性:氣勢恢宏壯闊,整體配合感強烈,指揮節奏難度大,段落明顯,節奏緊密,各段都有具表現形式和不同內容。

普遍性:鼓樂風靡關中。格調各不相同,此鼓以戰為題,以爭為律,以斗為規,以鼓為帥,以鈸鑼為將,有血有肉,有骨有筋,音樂文化、精神文化共存。

她是華夏民族文化的折射,炎黃文化、龍文化的縮影,是民族生活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與民間禮儀座、息相關,與民族文化一脈相承,與民間藝術和諧生存,與民間音樂共同發展,與民間娛樂朝夕相伴,與民族精神生死相依。

主要價值

威風戰鼓隨著槍炮的使用,模式替代被戰爭淘汰,失去了往日的威風,幸運的是她仍然保持原有強勁的風格,表現形式、意識理念,精神內涵,遺存下炎黃農耕文化,龍文化的破譯符號,融東西方各民族歌舞一體的文化基因,維繫華夏民族的認同,代表著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親合力,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奮發向上堅韌不拔的精神支柱,是“夷不犯夏”、“夷不侵華”和睦相處的道德原則,廷承了周秦雄風,漢唐潔氣,華夏文明,有極其深厚的音樂價值,文化價值,精沖價值,歷史價值,

特殊的地域環境,特殊的文化積澱,造就了特殊音樂形式延承倖存,渭水之3陽,秦嶺之陰,姜(斜)水之傍,誕生了威風戰鼓,她綜合美學、人類學、民俗車、史學、中外文化交流史,有很高的學術研究價值。

相關器具與製品

器具有大鼓、中鼓、鈸、鑼、硬錚、鋼鑔、響鈴、串鈴、帥旗、板對、笳板、麥稈號、龍鳳彩旗、雲鑼等,一般二十四面為一堂像伙,代表二十四節氣。

戰鼓是周秦古樂器的遺制,後經少數民族融合而形成,在漢時基本完成;笳板系胡樂,胡人乃遊牧的少數民族人,身著胡服,佩帶胡鈴,腳踏鼓點,擊胡笳,跳胡舞,一般十人代表十天干,十二片代表十二地支,上扎黃表代表神器,採用楸木梢股製成,聲音響亮;大鼓中鼓為搡木鼓腔,秋季葉落採伐,地上根去三尺,去梢埋入土中,來年夏季製作,牛皮為公牛壯年背皮,人工腳踩掙開,邊踩邊張,一錘點音,眉西涼閣董卓故里鄭家單傳最優,其它銅器楊凌鑼鼓村川口手工製作者最好。

威風戰鼓曲譜:

戰鼓主要以心傳口授為主, 當地叫灌耳音傳世,譜子傳世極少,無法稽考,解放後有人記錄,但都不合規範節拍,只有個人邊念邊教方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