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路街道

威海路街道辦事處,原屬台東區。1994年5月,青島市區劃調整,原台東區威海路街道辦事處改稱為市北區威海路街道辦事處。辦公地址設在台東六路26號。1996年11月,市北區街道區劃調整,將威海路街道辦事處與台東八路街道辦事處合併,重新組建市北區威海路街道辦事處。地處市中心,交通便利,居民大量遷入,沿南京西路、石門一路的商業日漸興盛,較聞名的有鴻翔公司、永泰婦女服飾店、梅龍鎮、綠楊邨酒家,舞廳、戲院、學校、醫院、銀行等紛紛開設。多次獲得區、市、全國先進集體稱號。

基本信息

概況

威海路街道位於區境東南部。東起成都北路,西至陝西北路,南臨延安中路,北到南京西路。面積0.76平方公里。1992年有居民18883戶,54555人。設25個居民委員會。街道辦事處設在石門一路251弄2號。
19世紀中葉,境內是河網交叉的水鄉,南有北長浜、北有石浜(今吳江路)。清光緒五年(1879年)七月,英國商人在靜安寺路(今南京西路)、石浜東側,建造專供英國人遊樂的鄉村俱樂部(又稱斜橋總會);光緒八年,西人格農在靜安寺路、麥特赫司脫路(今泰興路)南側構築味蓴園,售予無錫人張叔和,人稱“張園”。民國7年(1918年)廢園建房。至20世紀30年代,境內的大樓、公寓、別墅、新村等新式住房和大批石庫門老式住房相繼建成,其中有東萊、中國、中和、四明銀行等建造的東萊、同孚大樓、威海別墅、福明村,有美商中國營業公司建造的太陽公寓,有虞洽卿經營的重華公司建造的重華新村,有國民黨元老張靜江的二弟張坻如建造的靜安別墅,有德籍醫生柏德建造的柏德里,顏料商奚鶴年建造的大中里等。由於開發早,地處市中心,交通便利,居民大量遷入,沿南京西路、石門一路的商業日漸興盛,較聞名的有鴻翔公司、永泰婦女服飾店、梅龍鎮、綠楊邨酒家,舞廳、戲院、學校、醫院、銀行等紛紛開設。素有“小上海”之稱的靜安別墅(今南京西路1025弄)內,不僅有旅館、舞廳、彈子房,還有西人開設的酒吧、咖啡館等。
上海解放後,政府接管斜橋總會改辦華東工會幹部學校。1953年,在威海衛路上建造占地1.16萬平方米的靜安區體育場。1973年12月建起上海市最高的鋼結構建築物210.55米的上海電視塔。1982年開始治理煙塵、控制噪音、污水排放和廢氣處理,建設“安靜小區”,為居民改善生活環境。1984~1987年,南京西路、石門一路、茂名北路等先後翻修一新,結合整治落實市容保潔措施,均被評為市級交通、市容、衛生文明街。1986年5月建造的上海市內最長的王家厙人行立交橋,長度為185.02米,“S”形橋身,跨越石門一路、南京西路、鳳陽路、石門二路4條主要馬路。南京西路、石門一路、延安中路被市定為市容觀瞻路線。
1992年,境內共有商業、服務業單位320家,其中名特商店33家,有被譽為“上海商界明星”的開開實業有限公司和三陽盛南貨店;有石門一路婦女服飾街和威海路汽車配件街;有菜場2座、集貿市場3個。個體戶202家,網點遍布大街小巷,方便中外顧客和附近居民。境內市屬工廠5家,區屬工廠9家,科研機構7家,金融、郵電單位8家,有民立等中學3所,各類成人學校10所,國小6所,區屬幼、托園所12所,醫療衛生院、所9所,文藝、體育場館5座。有民主黨派市級機關4個。
1979年以來,街道新辦集體企業40家。1992年,營業額(產值)5128萬元,利潤350萬元、街道建立老年學校1所,退休職工活動室8個,敬老院l所,紅十字衛生站25所,街道圖書館和少年兒童圖書館、文化站、兒童樂園各1所。為緩和入托難,新辦簡易託兒所、家庭託兒所9所。街道計畫生育工作從1979~1990年連獲區、市、全國先進集體稱號;1991年獲全國計畫生育宣傳工作先進單位;街道少兒圖書館1982、1983年分別獲得市和全國先進集體稱號;1990年獲市兒童工作先進集體稱號;街道科普協會獲1989、1992年市先進集體稱號;1991年被市命名為“擁軍優屬模範街道”;社區治安聯防大隊從1979~1990年連獲“上海市公安保衛戰線先進集體”稱號;1992年9月獲上海市先進街道稱號。
境內革命遺址有市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1)威海路583弄7號毛澤東舊居;(2)成都北路7弄30號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3)成都北路7弄42號平民女校舊址;(4)延安中路504弄21號八路軍駐滬辦事處舊址;(5)大沽路400~402號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央機關舊址。還有大沽路411弄4號中共上海地下組織創辦的中聯廣播電台舊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