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化君

姜化君

姜化君,男,亦名化軍、雲瀟。河北邯鄲魏縣人。先後畢業於邯鄲師範專科學校美術系、河北師範大學美術系、北京畫院。中國老子書畫院院士,中國北方畫院理事會副理事長,趙都書畫院院委,新蘭亭會顧問。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河北省攝影家協會會員。

基本信息

藝術風格

姜化君 姜化君

其山水畫寓傳統於現代,深得當代山水畫大家賈又福、楊延文藝術精髓,清雅空靈而渾厚大氣,色墨互嵌,渾融和諧。墨法獨到,風格獨特

姜化君藝術成就

2010年

《皖南煙雨》獲“萬浩吉祥杯”邯鄲玉樹心連心書畫大賽金獎。

《野山凝碧》入展世博會城市之星全國中國畫名家邀請展並被收藏入編畫集。作品和藝術簡歷被《書畫家報》推介。

攝影作品《四股弦》獲“梨鄉水城杯”河北省攝影大賽金獎。

攝影作品《梨鄉娃兒》獲邯鄲市“人口杯”攝影大賽一等獎。

2009年

《黃土遺韻》獲第五屆“中山文博園杯”全國書畫名家邀請展銀獎。

《空山悅鳥性,青翠濕人衣》入展慶祝新中國六十華誕當代中國畫名家邀請展,併入編畫集。

《和諧山村》獲“祖國在我心中”河北省慶祝建國六十周年書畫大賽銀獎。

姜化君 姜化君

《聽說春天回來過》入展“魚水情”全國第二屆雙擁書畫展。與郭寶君、莊小雷、買鴻鈞等著名畫家老師赴北京門頭溝寫生。

作品與藝術簡歷被《中國CEO》雜誌《藝術名人坊》和《書畫藝術與傳播》推介。

2008年

《山抹微雲》入展殘奧委、國家殘聯主辦的中國當代畫家作品展,並被收藏。被授予“愛心畫家”榮譽稱號。

《野山甦醒》入2008全國中國畫展。

與郭寶君、李小可等老師赴皖南黃山寫生。

2007年

與導師郭寶君及工作室同學會同李小可工作室同學赴北京十渡寫生。入北京畫院郭寶君山水畫工作室學習。深入傳統,得導師墨法心傳。同時受教於王明明、楊延文、李小可、石齊、王文芳等老師。研習楊延文先生墨彩交嵌之法和“李家山水”,畫風又為之一變。

2006-2001年

沉潛磨鍊,八次深入太行山寫生與封閉式創作。創作《一米陽光》、《溪山清遠》、《南坪紀游》、《三月雪》等作品。

2000年

師從白蓮勝老師學習賈又福先生山水技法,並得孫曉東老師指點,二師俱為賈又福先生門生,從而得與賈先生神交,漸悟本派山水筆墨真諦。

1999年

師從白雲鄉老師學習“白家樣山水”。

1998年

入河北師大美術系本科班進修國畫。

姜化君媒體關注

丹心-片繪山魂

——姜化君山水畫的水墨意蘊

文/劉春燕

山水之美,本就千山萬面,但若能盡情揮毫胸中丘壑,又何其難哉!

畫家姜化君,不惟模擬山水自然,而將自己內心的堅守與寂寞以一筆一筆的墨痕交疊在濃淡千變的詩意里,脈脈散發著對時空的玄想。他將山水自然之境,都裝載於內心的角落,任歲月的磨礪將無盡的水墨意蘊在空靈中沉浮,幻化出厚重里的空靈,綿密里的溫婉,實在是讓人無法不喜歡。閒暇時思想起來,姜先生的畫的確有趣。你可用截然相反的語詞來概括他不同的繪畫風格:雄渾與空靈,恣肆與細膩,厚重與溫婉,大氣磅礴又不失嫵媚,這些看似矛盾的風格,又如此奇妙地出現在同一位畫家的畫面里。

事實上,我對姜化君先生並沒有多深入了解,但喜歡他的畫,從這奇異的融合里,我似乎看到一個有氣格與胸襟,但心思溫婉細膩的男子,他沒有竹林七賢般的桀驁恣狂,卻深沉穩重,在自己心靈的召喚之下,向不同的藝術方向進發,看似曲折之境,實在是走得遼遠,遠得讓你看不到他的身影和足跡。

姜化君 姜化君

藝術家要常常以自然為師,但單純的師法自然,不但桎梏了畫家的想像力,而且,不利於心靈的空闊。真正的藝術家,需要的是將自然投在心湖的影兒,以自己獨有的水墨語言傾訴給一個空想的知音,用斑斑墨痕訴說心胸里的超逸與文化思考的沉澱。化君先生的水墨山水,每一幅都展現了自己對水墨的凝思,對山水的眷戀與懷想,如同對著濃妝淡抹總相宜的西子,心情總是美好。他用綿密相疊的墨點,舒展出心底的意緒,卻在每一次的創作中,追求新的情致,仔細觀摩,便能一眼見出不同的風貌與意蘊來。看他的畫,似乎看到畫家氣定神閒又不辭勞苦的進入無人之境,一遍遍的皴染,一遍又一遍用新的墨痕遮蔽舊的墨點,那渾厚華滋的感覺就魔術般的將巍峨山水呈現於你面前,令你驚詫,令你欣喜。在看似“滿”的構圖裡,流溢著空靈淡遠。今觀姜化君先生的山水《野山甦醒》,便發現,他的畫裡面,有深厚的傳統功力,更有獨到的審美意蘊。其厚重的筆墨語言,契合著他對於宇宙人生的思索,給人以強悍的生命之律動。《野山甦醒》,在山石立體感的塑造上借鑑了“黑龔”的積墨法,用墨色的深淺素描山之結構,勾皴的線條塑造出陰陽向背的體塊,每一筆都暗含著巨大的藝術張力,相互交疊遮掩的山體,雄偉的矗立在畫面中央,但山體的上面和底部,都飄蕩著莽莽墨色,它們宛若一條條黑色飛龍,從徹夜的黑暗中驚醒,昂起頭,搖晃著剛剛醒來的身軀,呼嘯著山間的野風,準備發出驚天的龍吟。山之雄渾,雲之恣肆,皆在氣韻生動的畫面里流溢。畫家用自己獨特的筆墨探索,將傳統的“留白”為雲的方法顛覆掉,將你置身於荒原曠野的黎明將來之際,讓你油然而生對光明的期待。

畫的風格統一相對畫家來說,是容易的,每一幅都求新求變,就沒那么簡單了。就像那個與諾貝爾文學獎失之交臂的古巴作家伊塔洛·卡爾維諾那樣,將畢生的經歷用於探索小說創作的無限可能性一樣,他的對藝術創新的追求顯得是那么可敬。姜化君先生的作品《雪漫太行》,著重描繪了山雨迷濛的蒼茫境界,就像他自己說的,他畫的山是北方的雄闊偉岸,近處的清晰可辨,越遠的山也越加淡遠,重重疊疊的山巒,糅合在詩意的煙雨里,煙雲則是南方的飄渺升騰。實際上,在我的家鄉平谷,這兩景都是真真切切融合在一起的,但因雨中難得登山一游,便不為人知罷了。溫婉的與空靈,竟在這樣的煙雨里,揉而為一了。

每位畫家在人生的不同時期,會對自己的繪畫方向做不同的調整。姜化君先生似乎也不例外。在他的系列山水中,我也發現了一些特例,譬如《鳳凰嶺的回憶》,譬如《秋意闌珊》,他又將傳統的山水筆法減弱,甚至弱化為色彩的陪襯,但在這些畫面上,你又絕看不到過多的色彩。你似乎陷入畫家設定的一個悖論里,糾結不清,但你看到的美會告訴你,這是色彩與筆墨結合的另一種至高境界了。

山水畫要想達到美的極致,實在太難。有些畫家即使窮其一生之力,也未必能達到山之巔峰,有些畫家卻在抵達傳統的高峰後,峰迴路轉,進而向新的山峰之顛登攀,真誠的祝願並希望姜化君先生早日抵達這樣的化境。

姜化君繪畫之道

淺識中國畫之大氣

姜化君

大氣者,畫之大家氣象也。“大氣”有多種釋義,在這專指古今中國畫大家作品裡透析出的感覺與氣度。

姜化君 姜化君
姜化君 姜化君

要想畫好畫,首先要在內心承認自己是個“畫家”,真實認清自我;要想畫出大家氣象,首先要研習大家的“路數”,傳承其線脈源流。古今成大家者,各有其成為大家的條件,而其畫裡的大家之氣,細研當有共性可循。凡大家者,畫以意境為上。所謂“意境”,就是超越具體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場景,進入無限的時間和空間,從而對整個人生、歷史、宇宙獲得一種哲理性的感受和領悟。中國畫的最高美學要求不是筆墨,不是“丘壑”,而是意境和境界。我的老師楊延文先生在北京畫院的一次修養課上如是說,做畫家,要有大美術的意識,“心源”決定畫面。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詞以境界為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這一“境界論”在中國傳統美學史上具有深遠的意義。不僅詞是如此,所有藝術殊途同歸,畫也是如此。所以,脫離了意境美,中國的繪畫就只能停留在技術的層面或者是對自然的簡單模寫上。道在上,技在下;藝在上,術在下。如果我們站在大文化的背景下,仔細分析宋元明清以來的中國畫的發展脈絡,我們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歷朝歷代的任何一個大家都有一條很清晰的傳承主線,這條主線就是對意境和境界的追求。技法可以發展變化,但意境和境界始終是中國畫的核心。中國畫意境的產生,說到底是畫面氣與勢的營造,筆與墨的經營,實與空的置換,心與物的交融。凡大家者,畫無纖弱之筆。中國畫用筆,講一個“力”字。“骨氣形似,皆本乎立意,而歸於用筆”。 中國畫家在運氣使筆時,筆隨氣行,畫家的天機才華,全在有意無意間自然流溢。在中國美術館看“無聲的呼喚——賈又福五十年藝術回顧展”,賈先生巨幅山水中的線很粗,粗得令人匪夷所思,並把先勾勒的線小心留出而不為後來的積墨所覆蓋,把每一根線的力量送到底。其師李可染的線更是如此,用筆力求樸拙,融入碑意,水無細波,石無細紋,樹無細枝,坡無細草。有人說看李可染的畫不用看全貌,只要看一段線就能認出是李家山水。可見李可染的線不僅勢雄力強,而且具有了符號性的象徵意義。我們再看其他大家的畫,他們的用線或粗或細,但不管是粗與細,無一不是筆力十足,絕不流於纖弱、猶疑、孤立。凡大家者,畫中處處見筆。我的導師郭寶君時常提醒學生,任何一位成功的畫家,其畫面必整,而用墨必見筆。墨法是建立在筆法的基礎之上的,無筆不成墨。即使是潑墨,也要講究用筆的方位、疾徐,不拘小節而又認真凝重。而積墨的妙處,也正在於每一層墨色、筆觸的不同變化,下筆位置的偏移。我們的院長王明明老師主張把傳統的筆墨發展到一種極致,而不要片面的追求筆墨的形式。他畫畫用線較多而處處見筆,上色時喜歡每每在色未乾之際再皴上一點墨,這樣既有了用筆的美感,又增加了墨色的厚度感。白雲鄉老師的畫更是先以講究的筆法勾皴顏色,趁色未乾而皴以焦墨。這種方法以至於成了河北“白家樣”的主要技法,仿效者甚眾。我們在研究筆墨問題時還發現,大家筆下筆墨、丘壑都是為意境服務的,當筆墨與丘壑發生矛盾時,舍丘壑而取筆墨也。只有突破形體的約束,筆墨才能得到解放和自由。這種不拘泥於形體的表現方法,是中國畫“寫意”的精髓所在。所以,縱覽中國畫大師的作品,無一例外的都有抽象的因素,皆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凡大家者,畫當個性鮮明。一定要畫你自己,你的畫不要像任何人。找準一個屬於自己的點,堅持不懈地挖下去。大的方向不要變,線脈不要斷,一口井打到底。古有禪語云:“他人住處我不住,他人行處我不行,不是為人難共聚,大都緇素要分明。”如果畫出來都是一個樣子,天下一片黃,點子漫天飛,藝術就淪於悲哀的同化意識。現代的畫家中,這種同化意識表現的尤為突出,尤其是在一個具有一定成就的大家門下,能做“透網鱗”者,鮮矣!繪畫大家或者大師的光環對於其弟子的引力籠罩是致命的。凡大家學老師絕不像老師,李可染汲取了老師齊白石的用筆、黃賓虹的“層次”,即用墨等精神性的東西,而繪畫風格卻絕不落齊、黃窠臼。賈又福從李可染處繼承了“苦學”精神、黑入太陰的意蘊、大黑白灰的整體關係、“以大觀小”、“似奇反正”的構圖法則,摒舍了李可染的逆光與擠白,加入了現代構成,畫面語言更加抽象化。賈又福老師在《創作心得》中說,古今大家無一例外的創作出各自的一套高標準藝術程式。這程式絕非前人現成的符號,是翻遍畫史而不可見到的、全新的、生機勃勃的程式。凡大家者,心當志存高遠。近現代諸多大家都是站在整箇中國繪畫史的高度,抱著改造中國畫的宏圖大志,並為之不懈努力。欲畫中有大家氣象,一定要有歷史的審美,切不可盯著一個小圈看,圍著一個小圈轉,甚至鑽進一個小圈怡然自得的原地打轉轉。尤其是在書畫界成點小名氣,便裹足不前,生怕一變就壞了辛辛苦苦掙來的老本。這樣下去必將越畫越緊,越畫越僵,越畫越小家子氣。畫來畫去,最後畫成了“行活”,人也由畫家淪為了“畫匠”。畫畫這一行要作為事業而不要作為職業來做,畫畫的人在心態上至少也要把自己當做“畫家”。好多人鼓吹自己的畫如何如何,賣多少多少錢,是什麼什麼會員,獲得什麼什麼大獎,很是威風,但一看畫卻很一般,這是自我膨脹,不是自我承認。做畫的基本心理素質是自信,只有具備了真正的自信,將精神注入筆端,畫裡才有靈氣。畫裡有靈氣,氣韻方生動。“大家”畢竟是少數,或者你還不是“大家”,也可能窮其一生的努力也成不了“大家”,但畫不可不具大家之氣,所以一定要把心中的那盞燈塔明明亮亮、清清楚楚的定在“大家”的方向,堅定不移地沿著“大家”的路子走,直至“大師”!只有人有了大氣、正氣的內蘊,畫中方見大家氣象!

姜化君作品欣賞

姜化君作品:

姜化君 姜化君
姜化君 姜化君
姜化君 姜化君
姜化君 姜化君
姜化君 姜化君
姜化君 姜化君
姜化君 姜化君
姜化君 姜化君
姜化君 姜化君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