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高號(Myoko)

妙高級是華盛頓會議後日本建造的首批萬噸級重巡洋艦。共建四艘:妙高、那智、足柄、羽黑,1928-1929年相繼投入現役,全部編入新成立的第四戰隊,成為日本海軍的新銳,其強大的火力設計也使他們立刻成為各海軍列強注目的焦點。妙高級的設計也影響了後來的高雄級,是日本海軍比較成功的一級重巡洋艦。

【艦史】

擁有五座炮塔的妙高級火力猛、速度快,在大戰中的航跡遍布太平洋各處,參加了對菲律賓、印尼的入侵,後來在珊湖海海戰、中途島海戰、瓜達爾卡納爾島爭奪戰、馬里亞納海空戰等作戰中,均扮演過重要角色,也因此得到盟軍的重點照顧。在1944年1O月雷伊泰灣大海戰中,日聯合艦隊連遭重創,元氣大傷,被迫撤回本土基地。
妙高級的設計在當時的海軍列強重巡洋艦中,堪稱一流。下面就其艦體結構、上層建築和武器裝備等介紹如下。
艦首是雙曲率型。為提高耐波性能,兩舷側明顯向外伸展。艦首弦弧線清楚,但隨著後伸而趨於低平。艦首最前端是御徽章,稍後是導纜器和雙系柱。艦首旗竿為起倒式(戰鬥或訓練時放倒),旗竿的人字形支柱在旗竿後。艦首主錨兩舷各有一個,收起時,錨鏈通過錨鏈筒,由前甲板的絞盤捲起置於錨庫內,主錨收放在艦首外傾處的錨穴里。艦首甲板經精心設計,既要滿足耐波性能的要求,又要保證一定強度,還要儘量減少艦體結第6至9兮鍋爐的煙走3號煙道,由第3號煙囪排出。編入現役後,發現前部煙囪低,逆向煙常飄到艦橋,對戰鬥指揮影響嚴重。
1930年著手改裝前部煙囪,增高約2米。為防雨,煙囪頂端安裝雨水尋流板(將水導向煙囪外排出)兼有排氣整流的作用。採用三角形後桅,由1根主柱和2根支柱構成,主柱與支柱之間的橫衍加強,看上去簡潔而穩固。三角桅的頂桅高,有利於提高通信能力。三腳桅的基部有吊桿式起重裝置,起吊水上飛機和小艇。經過現代化改裝,撤除了原來的三角桅及吊桿,換裝更大的三角腳桅,裝備大型起重機。
太平洋戰爭後期,為抗擊美機的空襲,加強了防空武備,後桅頂部加裝13號雷達,以提高對空觀察能力。
妙高級裝有雙聯裝200毫米炮塔式艦炮5座,共10門。前主炮炮塔3座,金字塔狀配置,其中2座炮口朝前,1座朝後。後主炮炮塔2座,背負式部署。主炮身長為口徑的50倍,最大初速870米/秒,最大射程26700米,射速3發/分,最大仰角40度,俯角-5度,機械裝填彈藥(以仰角5度固定式裝填)。炮塔旋迴、俯仰的操作均是電動油壓式。為減輕重量,主炮炮塔的裝甲厚度25毫米(下部19毫米),只能防護近炸炸彈。炮塔頂部與側面受陽光照射,炮塔內氣溫很高,因此在防護甲板外側安裝了脅拱,上面鋪以薄鋼板天遮;天遮和防護甲板之間留有空隙,讓冷卻空氣流過,降低溫度。


兩次現代化改裝

主要變化有:主炮口徑增大到203毫米,雖僅增加3毫米,但炮彈重量由110公斤增至126公斤,破壞威力大增。裝藥方式由平推式(火藥以帶狀連續進入彈藥筒)改為雙吊瓶式(2個揚彈筒以吊瓶狀交替揚升裝藥),一旦中彈,易於把損傷控制在局部。1938年“羽黑”號主炮裝了98式發射延遲裝置,齊射時左右炮錯開0.3秒,避免齊射的炮彈飛行中彼此干擾,提高命中精度。1939年各主炮炮身附加了短50毫米口徑的外膛炮,以加強火力。
日海軍1926年著手研製艦載機彈射器,1928年完成1號彈射器,試裝於初期的重巡洋艦“青葉”號和“衣笠”號上。建造“羽黑”號時,已將彈射器列入設計計畫,還準備在後桅底部附近設定水上偵察機機庫,並把後桅至第4號炮塔的上甲板改裝成航空甲板。“羽黑”號竣工後有水上偵察機2架,其中一架機翼摺疊後可放入機庫內,另一架系留在甲板上。沿上甲板中心線設有艦載機移動軌道,艦載機彈射器則裝在中心線稍靠右舷處。
首次現代化改裝,撤除了原有的艦載機軌道和彈射器,而在後煙囪與第4號炮塔之間的上甲板上增設與艦同寬的遮蔽甲板,作為航空甲板使用。在此安裝吳式二號五型飛機彈射器。這種火藥式彈射器長15.4米,軌道寬1.2米,有效滑跑距離5.4米,最大彈射重量4000公斤,可彈射新94、 95式水上偵察機。經第二次改裝,改濘了飛機移動軌道,實現了連續彈射,可彈射零式水上偵察機。
【各艦戰史】
妙高號:1929年7月31日完工於橫須賀,為平賀讓造船中將所設計的萬噸級條約型重巡洋艦的第一艘。1935年和1937年各進行了一次改裝,增加發射管和對空武器。太平洋戰爭初期,與同級其餘艦共同編成第五戰隊,支援菲律賓攻略作戰。1942年1月15日,在馬拉拉古港遭到美B-17轟炸機空襲,前炮塔損毀。之後參加泗水海戰。1942年3月1日,與友艦擊沉泗水海戰中敗逃的英國重巡洋艦埃克塞特號及兩艘驅逐艦。1942年中期,參加了珊瑚海海戰和中途島海戰。1943年11月2日,參加布乾維爾島海戰,中彈後又與驅逐艦初風號相撞,中度損毀。1944年中期,參加馬里亞納海戰。1944年10月24日,參加萊特灣海戰,於西布延海遭美國艦載機攻擊,受傷折返汶萊。1944年12月12日,於西貢西南方遭美國潛艇攻擊,之後一直逗留在新加坡修理直到投降。1946年7月8日,同伊-501(U-181)、伊-502(U-862)一起被英國海軍自沉於馬六甲海峽。
那智號:1928年11月26日完工於吳縣,但完成卻較妙高號早上8個月,因此也有人稱此級為那智級。西元1928年12月,參加昭和天皇的即位大典閱艦典禮,據說那智比妙高早完成即是此因。1935年和1937年各進行了一次改裝,增加發射管和對空武器。太平洋戰爭初期,與同級其餘艦共同編成第五戰隊,支援菲律賓攻略作戰。1942年2月17日,參加泗水海戰,與羽黑號共同擊沉荷蘭巡洋艦狄羅特號、爪哇號及英國和荷蘭各一艘驅逐艦。1942年6月,參加阿留申攻防戰。1943年3月26日,參加阿圖島海戰,擊沉美國重巡洋艦鹽湖城號,但也中彈損毀。1943年7月,活躍於基斯卡撤退戰。1944年10月25日,參加雷伊泰灣海戰,於蘇里高海峽和先進入而被炮擊嚴重損毀的最上號相撞,嚴重損害後回到馬尼拉灣。1944年11月20日,於馬尼拉遭美機攻擊受損,3天后在同一地遭列剋星敦號艦載機攻擊沉沒。(請參閱 蘇里高海峽撞船事件 )
羽黑號:1929年4月25日完工於三菱長崎造船廠。1935年和1937年各進行了一次改裝,增加發射管和對空武器。太平洋戰爭初期,與同級其餘艦共同編成第五戰隊,支援菲律賓攻略作戰。1942年2月17日,參加泗水海戰,與那智號共同擊沉荷蘭巡洋艦狄羅特號、爪哇號及英國和荷蘭各一艘驅逐艦。1942年中期,參加了珊瑚海海戰和中途島海戰。1942年8月,因人為意外導致渦輪破損,回佐世保修理。1943年,遠征阿留申群島。1943年10月,進入拉包爾基地。1943年11月1日,參加布乾維爾夜戰,本艦以艦身抵擋炮火,成功掩護因和驅逐艦相撞而受損的妙高號。1944年6月,參加馬里亞納海戰。1944年10月25日,參加雷伊泰灣海戰,於薩馬爾外海炮擊美國護航航空母艦艦群,本身也遭到攻擊,幸虧搶救得宜而避免彈藥庫爆炸。此後,“羽黑”號奉命留守新加坡基地。 當時日陸海軍部隊被分割於各孤島,斷了後方補給。“羽黑”號承擔起輸送補給品的重任。1945年5月16日,於培南外海遭英國航空母艦波斯王號艦載機轟炸,又遭5艘驅逐艦的魚雷攻擊而沉沒。(詳情請參閱 擊沉羽黑號 )
足柄號:西元1929年8月24日完工於橫須賀。1937年5月20日,參加英皇喬治六世的加冕典禮。1940年完成第二次改裝。太平洋戰爭初期,為第三艦隊旗艦,支援菲律賓和印度洋方面作戰。1942年3月1日,與友艦擊沉泗水海戰中敗逃的英國重巡洋艦埃克塞特號及兩艘驅逐艦。1943年中,移到第五艦隊。1944年10月25日,參加雷伊泰灣海戰,於蘇里高海峽攻擊美國軍艦,雖無戰果但也未受損傷。1945年6月8日,於班加島北岸遭英國潛艇特倫強特號魚雷攻擊沉沒。
【性能諸元】
排 水 量 14,980噸
尺寸 長201.5m
主炮 五座雙聯裝8英寸(203mm)主炮
副炮 8座5英寸(127mm)火炮
魚雷 二座三聯裝固定式,改裝後為二座四聯裝旋迴式
高炮 52座25mm高炮,8座火箭發射筒
艦 載 機 2架水上偵察機
最高航速 34節
續 航 力 8000海里/14節
艦員 773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