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敦姓

奧敦,姓,源於女真族,出自古肅慎族奧敦(奧屯)部落,屬於以部族名稱為氏。都改為“奧”姓了。另外有郡地名。

敦姓奧敦(奧屯)[奧敦(奧屯),讀音作àotún(ㄠˋㄊㄨㄣˊ),不可讀作àodūn(ㄠˋㄉㄨㄣ)]

一.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源於女真族,出自古肅慎族奧敦(奧屯)部落,屬於以部族名稱為氏。據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中原鄂通氏又作“鄂屯”,滿語為“強盛”之意,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金國時期舊姓為“奧屯”、“奧敦”。奧敦氏世居鄂通(今地待考),後多改為漢字單姓為曹氏、鄂氏,少部分人省文漢化漢字單姓為奧氏。史籍《金史·奧敦醜和尚傳》中記載:金貞祐四年(公元1216年)農曆7月,元兵攻打代州(今山西代縣),奧敦醜和尚當時為金國代州的經略使,奧敦醜和尚率軍民守城御戰。現在已經沒有這個姓氏了,都改為“奧”姓了。

二.郡望

懷孟路:懷孟路在唐朝時期稱懷州,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的沁陽、焦作等六市縣一帶地區。宋朝寶祐五年(大蒙古國蒙哥汗七年,公元1257年)曾改稱懷孟路,元朝延祐六年(公元1319年)改稱懷慶路,元延祐七年(公元1320年)又改為懷孟路總管府。元太宗時期該府立十路課稅使,元世祖中統元年又立十路宣撫司,每路所轄郡縣甚廣,尚沿襲宋朝、金國之舊制。

三.歷史名人

奧屯襄:(公元?~1214年待考),女真族,本名添壽,上京路人(今遼寧)。金國元帥、左都監。奧屯襄在金大定十年,襲猛安。丞相襄舉通練邊事,授崇義軍節度副使,改烏古里颭詳穩,召為都水少監、石州刺史。未幾,為平南盪江將軍,以功升壽州防禦使,遷河南路副統軍兼同知歸德府事、昌武軍節度使,仍兼副統軍。崇慶改元,奧屯襄為元帥左都監,救西京,至墨谷口,一軍盡殪,奧屯襄僅以身免,坐是除名。第二年,奧屯襄復授上京兵馬使。金宣宗即位,擢奧屯襄為遼東路宣撫副使。未幾,改速頻路節度使,兼同知上京留守事。金崇慶二年農曆2月,奧屯襄為元帥右都監,行元帥府事於北京。農曆5月,改留守,兼前職,俄遷宣撫使兼留守。金崇慶二年(公元1213年)農曆11月,詔諭奧屯襄及遼東路宣撫使蒲鮮萬奴、宣差蒲察五斤曰:“上京、遼東,國家重地,以卿等累效忠勤,故委腹心,意其協力盡公,以徇國家之急。及詳來奏,乃大不然,朕將何賴。自今每事同心,並力備御,機會一失,悔之何及!且師克在和,善鈞從眾,尚懲前過,以圖後功。”金貞祐二年(公元1214年)農曆1月,奧屯襄被北京宣差提控完顏習烈所害。沒幾天,完顏習烈亦為其部下所殺,詔曲赦北京。奧敦良弼:(生卒年待考),女真族。著名金國禮部尚書奧敦世英:(生卒年待考),女真族。著名元朝將領。據《元史》記載,其先世仕金國,為淄州剌史。大蒙古國成吉思汗八年(宋嘉定六年,金宣宗貞祐元年,公元1153年),元太祖鐵木真兵下山東,淄州(金山東淄博)民眾奉奧敦世英及弟奧敦保和迎降,元太祖授以二人官萬戶。奧敦世英倜儻有武略,由萬戶遷德興府尹。當時金國的經略使苗道潤率眾欲復山西,奧敦世英與之拼戰,盡克之。後來,奧敦世英要盡殺所俘之人,其母責之曰:“汝華族也,畏死而降,此卒伍爾,驅之死戰,何忍殺之耶!”奧敦世英聽從母親之言,寬恕了那些俘虜。奧敦世英後來帶領數騎巡部定襄,逝世于軍中。奧敦保和:(生卒年待考),女真族,奧敦世英之弟。著名元朝將領。據《元史》記載,奧敦世英逝世後,奧敦保和由萬戶升昭勇大將軍、德興府元帥,錫虎符,改雄州總管。尋以元帥領真定、保定、順德諸道農事,凡闢田二十餘萬畝。奧敦保和後改任真定路勸農事,兼領諸署,賜居第、戎器、裘馬,給戶,食其租。奧敦保和五十六歲時在官仕上逝世。奧敦保和有四子:奧敦希愷奧敦希元奧敦希魯奧敦希尹奧敦周卿奧敦希愷:(公元?~1265年待考),女真族,奧敦保和之長子。著名元朝大臣。承襲父官勸農事,皇太后錫以錦服,曰:“無墜汝世業。”當郡縣有水旱時,奧敦希愷必力請蠲租調,民眾皆信賴他。元軍南征時,置軍儲倉於汴、衛,歲輸河北諸路粟以實之,分冬月三限,失終限者死,吏征斂舞法,民甚苦之。奧敦希愷知其弊,蠲煩苛而民不擾。尋以勸農使兼知冀州。奧敦希愷至,為束約,健訟之俗為變。有蒙古軍取百姓田牧,久不歸還,奧敦希愷悉奪歸之,軍中無人敢怨言。元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遷順天治中。三月,改順德。又逾月,升知河中府,秩滿歸調。時阿合馬專政,官以賄成,奧敦希愷不往見之,降武德將軍,知景州,數月後逝世。奧敦希元:(生卒年待考),女真族,奧敦保和之次子。著名元朝彰德漕運使。奧敦希魯:(生卒年待考),女真族,奧敦保和之三子。著名元朝澧州路總管。奧敦希尹:(生卒年待考),女真族,奧敦保和之幼子。著名元朝將領。奧敦希尹孔武有力。元中統三年(公元1262年),李璮叛濟南,元世祖命丞相史天澤討之。奧敦希尹面見史天澤,陳述利害,願擊賊自效。史天澤試其騎射,對其精湛武藝讚不絕口,命充真定路行軍千戶。奧敦希尹與賊交戰,矢無虛發,李璮部下敗走入城中,諸王哈必赤賞銀五十兩。奧敦希尹又請築外城圍之,深溝高壘,俟其糧絕,不戰而坐待其困,史天澤從之。不久,李璮彈盡糧絕,束手就擒。元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樞密院錄其功,自右衛經歷六遷至同知廣東道宣慰司事,後在官任上逝世。奧敦周卿:(生卒年待考),女真族,漢名又作奧屯,名希魯,字周卿,號竹庵,奧敦保和之子。著名元朝大臣、元散曲作家。奧敦周卿的先祖仕與金國。其父奧敦保和降靠元朝後,累立戰功,由萬戶遷至德興府元帥。奧敦周卿承襲在元世宗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為懷孟路總管府判官,後歷官河北、河南道提刑按察僉事,江西、江東憲使,澧州路總管,至侍御史。奧敦周卿亦為元散曲前期作家,奧敦周卿當時曲作甚有名,與楊果、白樸有交往,相互酬唱。今存小令二首,套數三曲。《太和正音譜》列為“詞林英傑”,俞德鄰在《佩韋齋集·奧屯提刑樂府序》中有評其曲作。元朝藝術評論家鍾嗣成在《錄鬼簿》中記載:“前輩名公”欄作“奧殷周侍御”,系“奧敦周卿”的脫誤。奧敦妙善:(公元1187~1275年),女,肅慎族(女真族),始諱妙善,後更弘道。著名元朝道士。其祖父為金國初期鎮國上將軍,知密州而遷居於亳州(今安徽鳳陽)。公元1204年,舉家著道士服,邱處機敬其厲節不凡,舉措剛毅,易之道名曰“希道”。玉陽真人王處一見而奇之,賜號曰“開真子”。奧敦妙善曾主持亳州洞霄宮修葺事,後賜詔護持宮中事,及中書省禁約榜文,有幸獲入覲禁闈。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女道官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