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克夫

契克夫

全名安東·巴甫洛維奇·契訶夫,( 英語:Аnton chekhov ) (1860~1904) 俄國小說家、戲劇家、十九世紀末期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短篇小說藝術大師。1860年1月29日生於羅斯托夫省塔甘羅格市。但契訶夫隻身留在塔甘羅格,靠擔任家庭教師以維持生計和繼續求學。1879年進莫斯科大學醫學系。1884年畢業後在茲威尼哥羅德等地行醫,廣泛接觸平民和了解生活,這對他的文學創作有良好影響。1904年6月,契訶夫因肺炎病情惡化,前往德國的溫泉療養地黑森林的巴登維勒治療,7月15日逝世。他和法國的莫泊桑,美國的歐·亨利 齊名為三大短篇小說巨匠。

基本資料及評價

契訶夫是一位風格獨特的短篇小說家
列夫·托爾斯泰說:契訶夫是一個“無與倫比的藝術家”。托馬斯·曼斷言:“毫無疑問,契訶夫的藝術在歐洲文學中屬於最有力、最優秀的一類。”海明威也十分贊賞契訶夫的藝術:“人們對我說,卡特琳·曼斯菲爾德寫了一些好的短篇小說,甚至是一些很好的短篇小說;但是,在讀了契訶夫後再看她的作品,就好像是在聽了一個聰明博學的醫生講的故事後,再聽一個尚年輕的老處女竭力編造出來的故事一樣。”更有意思的是,這位被譽為“英國契訶夫”的卡特琳·曼斯菲爾德本人對契訶夫也佩服得五體投地,她在給丈夫的一封信中說:“我願意將莫泊桑的全部作品換取契訶夫的一個短篇小說。”在一篇札記中她寫道:“如果法國的全部短篇小說都毀於一炬,而這個短篇小說((苦惱》)留存下來的話,我也不會感到可惜。”在我國,契訶夫也備受推崇,茅盾先前曾號召作家們學習契訶夫的“敏銳的觀察能力”,“高度集中概括的藝術表現能力和語言的精練”。

人物簡介

契訶夫自幼備嘗人間艱辛,他自己說他“小時候沒有童年生活”。一八七九年,勤奮的契訶夫憑助學金在莫斯科大學攻讀醫學。一八八四年畢業後,他在莫斯科近郊開始行醫。這使他有機會接觸農民、地主、官史和教師等各式人物,擴大視野。
契訶夫的文學生涯始於一八八O年。十九世紀八十年代在俄國歷史上是一個反動勢力猖獗的時期,社會氣氛令人窒息,供小市民消閒的滑稽報刊應運而生。當時契訶夫年紀尚輕,又迫於生計,他常用筆名契洪特為當時風靡一時的幽默刊物撰稿,發表了大量無聊的滑稽小品,《不平的鏡子》和《謎樣的性格》便是這類故事。但比起專門供小市民消遣解悶的滑稽報刊的眾多撰稿者來,年輕的契訶夫的目光較銳利,笑聲更健康。
一個文官的死》展示了沙皇俄國的官場:強者倨傲專橫,弱者唯唯諾諾。蛆蟲般的切爾維亞科夫及其奴才心理正是這種官場生活的產物。幽默短篇小說《胖子和瘦子》一開頭寫的是兩個自幼相好的朋友相遇於火車站。擁抱,接吻,熱淚盈眶,這無疑是人之常情。然而,當“做了兩年八等文官”的瘦子得知胖子已是“有兩枚星章”的三品文官時,他突然臉色發白,聳肩彎腰,縮成一團,而當胖子同他握別時,他竟只敢伸出三個指頭,全身傴下來鞠躬。寫於一八八四年的《變色龍》繼續和發展上述兩個作品的主題思想。在沙皇俄國,甚至連將軍家豢養的狗也比普通人重要。巡官奧丘梅洛夫之流在有權勢者的家犬前搖尾乞憐,而對小百姓則張牙舞爪。《變色龍》是契訶夫送給世人的一面鏡子,讀者不難在百餘午後的一些“現代人”身上看到“變色龍”的影子。《嫁妝》則揭示了又一種怪誕的社會現象:物貴於人。奇卡瑪索娃的女兒瑪涅奇卡行將出嫁,母女倆縫製了許多衣服,但瑪涅奇卡不幸離開人世,她的孤苦伶仃、身穿喪服的老母仍在一個勁兒地縫製和置辦“嫁妝”。貧乏的生活,空虛的心靈!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