奎因[美國作家]

奎因[美國作家]

奎因,原名曼弗德·利奧波夫斯基,1905年1月11日,生於紐約布魯克林。偵探小說家,《埃勒里·奎因神秘雜誌》創辦者。

人物經歷

童年

童年的李有一段被他稱為街頭暴力(brutality of the streets)的困難時期,此時他開始通過書本尋求庇護。(時間不詳)

1905年10月20日,丹尼爾·南西(Daniel Nathan)出生於紐約布魯克林,Meyer H. Nathan和Dora Wallerstein之子;後來搬往紐約鄉下的埃勒米亞(Elmira);

1917年,丹奈全家回到布魯克林,住進娘家的房子;

1917年冬,丹奈左耳膿腫臥床,開始接觸偵探小說,他的阿姨就在他的床頭給他讀阿瑟·柯南·道爾的《冒險史》,這影響了他的一生;

1921年,時值高中的第三學年,16歲的丹奈輟學打工以便補貼家用;

青年時代

1926年,丹奈與Mary Beck結婚,育有2子;而大學畢業的李為自己找了一條通往廣告業的路;

1927年,李與弗朗西斯(Frances Guihan)合作,為無聲電影“Closed Gate”寫了劇本;

1928年,李與Betty Miller結婚;丹奈成為紐約一家廣告代理商的編輯和藝術主管;

1928年,二人歷時3個月寫出了《羅馬帽子之謎》,作為當時McClures雜誌和Lippincotts書屋聯合主辦的偵探小說有獎徵文參賽作品,原本應獲首獎,因雜誌社突然倒閉,繼任者將獎授予了別人;

1929年,Stocks出版社(Lippincotts書屋)將《羅馬帽子之謎》出版,共發行8000冊;

1930年,創作了《弗蘭西寓所粉末之謎》,獲得了更大的成功,為他們以後堅持創作埋下伏筆;

冉冉新星

1931年,二人正式放棄工作,改為專心寫作,預示了一個時代的來臨;

1932年,二人發表四部長篇偵探小說,兩部以“埃勒里·奎因”名義發表的《希臘棺材之謎》和《埃及十字架之謎》,兩部以“巴納比·羅斯”名義發表的《X的悲劇》和《Y的悲劇》。四部堪稱解謎推理的經典作品;

1932年,二人帶著面具在哥倫比亞大學等會場展開辯論,當時人們以為埃勒里·奎因就是S.S.范·達因,而巴納比·羅斯是Alexander Woolcott,實際上在《羅馬帽子之謎》的序言中奎因就留下線索告訴讀者羅斯其實是奎因的分身;

1932年,在《X的悲劇》中首次使用臨終的線索,此後在1933年的《孿生之謎》中將“臨終的線索”帶入埃勒里系列,並成為奎因的標誌性詭計;

1933年10月,二人創建月刊雜誌《神秘聯盟》,遺憾的是維持了4期(第5期出好但沒有發行)就夭折了;

1932年-1935年,二人一共創作了6部奎因系列小說,另有四部署名為巴納比·羅斯(Barnaby Ross),即後來聞名於世的悲劇系列,塑造了哲瑞·雷恩這樣一位睿智的老人;

1934年6月,奎因的《中國橘子之謎》簡寫版發表在光面雜誌《紅皮書》(Redbook)上,同年10月期的《紅皮書》刊登了奎因的短篇小說《瘋狂下午茶》;

1935年,美國Liberty公司出品了首部埃勒里電影“The Spanish Cape Mystery”,Donald Cook成為首位扮演埃勒里的演員,並不成功,此後雖然多家電影公司拍攝了奎因電影(大部分不是基於原著改編的),但是都相當失敗;

1936年10月10日,世人第一次知道奎因和羅斯的真面目,《出版家周刊》的《神秘的面具作家》一文揭示了二人身份;

低谷

1936年,《半途之屋》已經可以看到奎因受到的光面雜誌影響;

1937年至1938年,奎因創作了《惡魔的報酬》(1937)和《紅桃4》(1938),作為他們進軍電影界的號角;此段時期他們的創作受到女性光面雜誌的影響較大,失去了一些公平性和智力的激情;

1938年,丹奈利用自己的藏書主編了偵探小說選集《挑戰讀者》,此後致力於收集短篇偵探小說,建立了世界上最好的私人短篇偵探小說圖書館,後將藏品賣與德克薩斯州大學圖書館;

1939年4月7日,二人首次合作播出系列廣播劇“Author! Author!”(Mutual廣播網),持續到1940年2月12日;

1939年,丹奈全家搬到長島的Great Neck;

1939年6月18日,CBS(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播出“埃勒里·奎因懸疑廣播劇”第一篇“The Adventure of The Gum-Chewing Millionaire”,使用了“挑戰聽眾”的獨特手法,此後二人將工作重點轉移到廣播劇上,取得了很大成功,每周的廣播劇一直延續到1948年;

1939年,丹奈寫好一部小說的大綱,卻發現情節和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新作《無人生還》類似,不得不放棄;

1939年,《龍牙》成為奎因最後一部為了迎合電影及光面雜誌而寫的小說,奎因第二時期結束;

1930年代末期,奎因曾在好萊塢當過一陣子的編劇,這段在哥倫比亞、米高梅及派拉蒙片廠工作的期間,寫了不少迎合好萊塢口味的劇本,包括為“瘦子”系列創作了一個故事,但大都被束之高閣,沒有拍成電影;

1940年4月26日,366期(連載到375期)的《Gulf Funny Weekly》刊登了首篇奎因系列漫畫“The Adventure of the Secret Partner”(根據廣播劇改編);

1940年11月,一場車禍差點奪走丹奈的性命,好在吉人自有天相,丹奈逃過一劫,1941年初得以康復;

巔峰

1941年,為了紀念埃德加·愛倫·坡《莫格街謀殺案》發表100周年,奎因選編了《101年的娛樂:偉大的偵探小說1841-1941》,這是史上重要的文選集;

1941年,偵探推理的頂尖雜誌《埃勒里·奎因神秘雜誌》(EQMM)誕生,丹奈說,《埃勒里·奎因神秘雜誌》是要將偵探小說從通俗文學提升為正統的文學形式,通過提供這樣一個實踐的場所來鼓勵我們中間的人寫出更好的作品,培養和發展更多新的作家。直至今日,仍是這一領域的翹楚;

1942年,《凶鎮》發表,開創了埃勒里·奎因的新紀元,形成了埃勒里·奎因自己的模式。奎因小說完成了從解決心智遊戲到哲人偵探的轉變,EQ進入巔峰時代;

1942年5月,EQMM改為雙月刊,不久改為月刊;

1942年,奎因出版《The Detective Short Story: A Bibliography》,一本研究短篇小說書目的專著,在當時很了不起;

1942年7月4日,經過三個月的求愛,李與Kaye Brinker結婚,後者是曾經奎因廣播劇中的女演員,他們育有8個子女,4男4女;

1943年,丹奈受邀參加BSI(貝克街小分隊,著名且相當嚴格的福爾摩斯迷協會)聚餐;

1944年,奎因選編《歇洛克·福爾摩斯失敗史》,收錄33篇小說,包括馬克·吐溫、歐·亨利等人作品,出版後遭到柯南·道爾之子埃德里安·柯南·道爾等人的反對;

1945年6月,丹奈的妻子瑪麗因為癌症瀕臨死亡,並在當年去世;丹奈為了自己和兩個兒子打算,堅強的化悲痛為力量,繼續進行EQMM的工作;

1945年,包括埃勒里·奎因、厄爾·斯坦利·加德納等人在內的一些偵探小說家聚集在紐約討論一個專業偵探小說家的組織。於是後來成立了著名的“全美偵探小說作家協會”(MWA,Mystery Writers of America)。

1945年,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埃勒里·奎因系列廣播劇獲得MWA埃德加第一屆最佳廣播劇獎;

1946年,奎因編輯出版《The Queen’s Award, 1946》,收錄EQMM年度最佳短篇小說,此後幾乎年年出版;

1947年,丹奈與Hilda Wiesenthal成婚,後者因為Isadore Silverman醫生死在二戰而成為寡婦,後育有1子;

1947年4月,李和妻子因為廣播劇的關係,隨之搬到洛杉磯;

1948年,丹奈與Hilda Wiesenthal唯一的孩子史蒂芬·丹奈呱呱墜地;

1948年,奎因編輯的選集和雜誌獲得埃德加獎最佳短篇獎;

1950年10月14日,首部埃勒里系列電視片“The Adventures of Ellery Queen”在Dumont電視台播出,持續到1951年;

1950年,丹奈成為BSI正式成員,受封“臨終的偵探”(因為奎因小說中經常出現臨終的線索);

1950年,獲埃德加最佳短篇獎:“十年以來自始至終為《埃勒里·奎因神秘雜誌》服務”;

1951年,《Queen's Quorum, A History of the Detective/Crime Story》獲埃德加特別獎,這本書精選了105本具有重要意義的短篇小說集加以介紹,是讀者和收藏家按圖索驥的好幫手,1969年出版了修訂版增訂至125本;

1951年,EQMM10周年特輯上奎因對Howard Haycraft的《Murder for Pleasure》(1941)中“讀者選出的里程碑式偵探小說列表”進行了增補,推出了“HQ書單”(THE HAYCRAFT-QUEEN DEFINITIVE LIBRARY OF DETECTIVE-CRIME-MYSTERY FICTION),在推理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其後又再次增補,1956年推出最終版);

1953年,Little Brown出版社出版《金色的夏天》,署名為丹奈的出生名丹尼爾·南西,這是一本具有自傳體性質的小說,記敘了小丹尼爾在鄉下的生活,其中包含一些丹奈寫的詩;

1954年,史蒂芬·丹奈因為腦部疾病夭折,這對於丹奈是一個巨大的悲劇;

1954年,Little Brown出版了《A Silver Anniversary Tribute to Ellery Queen from Authors, Critics, Editors and Famous Fans》,紀念《羅馬帽子》出版25周年;

1957年,奎因出版《In the Queens' Parlor, And Other Leaves From Editors' Notebook》。這本書總共收錄了五十則形形色色的文章,來源多半為EQMM的編輯手記。其中既有學術性很強的論文,也有輕鬆戲謔的散文。

1958年,埃勒里·奎因寫完了《最後一擊》,一個時代漸漸的畫上了句號;

王朝漸逝

1961年,埃勒里·奎因獲得愛德加“大師獎”(Grand Master award);

1968年,以研究、介紹奎因為主的雜誌《The Queen Canon Bibliofile》(後更名為“The Ellery Queen Review”)出版,1970年停刊,由Robert Washer編輯;

1968年,Iona學院授予給奎因哥倫比亞偵探小說獎(Columbia Prize in Mystery);

1969年2月22日,《紐約時報》發表Israel Shenker為《羅馬帽子》出版40周年作的訪談文章;

1969年,埃德加特別獎:紀念《羅馬帽子之謎》發行40周年;

1971年4月3日,曼弗雷德·本寧頓·李在New Milford去世。丹奈繼續從事《埃勒里·奎因神秘雜誌》的編輯工作,此後沒有丹奈發表過奎因的長篇偵探小說;

1972年,丹奈的第二位妻子Hilda Wiesenthal因為癌症去世;

1973年,Francis M. Nevins Jr和Ray Stanich合著了研究奎因廣播劇的專著《The Sound of Detection: Ellery Queen's Adventures in Radio》(2002年出版了增訂版);

1974年,Francis M. Nevins Jr.出版了研究奎因作品的專著《Royal Bloodline: Ellery Queen, Author and Detective》,獲得當年的埃德加特別獎;

1975年11月,丹奈與Koppel Rose結婚,這是一位藝術家,她給了丹奈較為幸福的晚年;

1977年,丹奈去日本會見了松本清張、鮎川哲也等人;

1979年4月17日,丹奈被Carroll大學授予名譽博士,頒發了人文學博士證書;

1979年,NBC(國家廣播公司)電視系列片“Ellery Queen”播出,持續到1976年,Jim Hutton扮演的埃勒里,David Wayne扮演理察,較為成功;

1979年,日本松竹映畫出品了基於《凶鎮》的電影“配達されない三通の手紙”(三封沒有送達的信,但電影中的偵探不叫埃勒里),丹奈為此去日本參加首映式;

1980年10月後,丹奈身體情況開始惡化;

1982年9月3日,弗瑞德里克·丹奈在紐約White Plains去世;

1983年,MWA設立了“埃勒里·奎因獎”,用來表彰具有埃勒里·奎因精神的出版者和編輯等;

1991年,丹奈的最後一位妻子Koppel Rose在愛爾蘭科克市的一家醫院去世;

1999年,EQMM出版雙月合輯埃勒里·奎因特刊,紀念《羅馬帽子》出版70周年;

1999年,為紀念奎因誕生70周年,《錯誤的悲劇及其他》一書出版,其中包括一部完成提綱卻沒有寫成長篇小說的大綱,六部短篇以及各種評論雜文。

名稱由來

(Ellery Queen)是曼弗雷德·班寧頓·李(1905~1971)和弗雷德里克·丹奈(1905~1982)這對表兄弟合用的筆名,他們堪稱偵探推理小說史上承前啟後的經典作家,開創了合作撰寫推理小說成功的先例。兩人本來分別從事廣告業和電影業,1928年因參加有獎徵文,兩人開始聯手創作偵探小說,三年後兩人都辭去各自的工作,專門從事偵探推理小說的創作。在合作的40多年間,他們創作出一系列獨具風格的偵探小說,其中大部分以埃勒里·奎因的筆名發表。埃勒里·奎因也是其小說中的主人公,其角色本身就是一位偵探小說作家兼超級偵探。年輕英俊的偵探埃勒里·奎因和他的父親——紐約警察局的警官理察·奎因是其大多數作品中的主要角色。

故事中的埃勒里·奎因,有著運動員的魁梧體魄和迷人的銀灰色眼睛,他思維敏捷,具有高超的推理能力。這一形象成為美國偵探人物的標準模式——一個極具性感的現代美國的夏洛克·福爾摩斯。

從1929年到1971年,埃勒里·奎因發表了數十部推理小說。其中的9部“國名系列”作品和4部“悲劇系列”作品被認為是古典解謎推理小說最高水平的代表,是後人難以逾越的傑作。

1941年,奎因創辦了《埃勒里·奎因神秘雜誌》。時至今日,《埃勒里·奎因神秘雜誌》依然是世界上最專業、最成影響力最大的推理文學雜誌。

主要貢獻

奎因偵探推理小說開創了美國偵探推理小說的黃金時代,埃勒里·奎因曾先後五度獲得美國推理小說的最高獎項埃德加·愛倫·坡獎,在歷次“歷史上最偉大的10位偵探推理小說家”的評選活動中,埃勒里·奎因均榜榜有名。

貫穿埃勒里·奎因全部作品的最大特點是:設局精巧,推理嚴密。不看到最後,讀者很難猜到罪犯是誰,看到謎底後,對作者無懈可擊的嚴密推理只能讚嘆。奎因作品的另一個特點是絲毫沒有對暴力、色情的渲染,這在偵探小說中是難能可貴的。

埃勒里·奎因的推理小說注重邏輯,崇尚公平性和解釋的唯一性。這對表兄弟對自己的作品中的謎題設定有著強烈的自信,他們從不屑於誤導讀者,從不向讀者提供無用的信息。每當故事進行到高潮,埃勒里·奎因總會以“挑戰讀者”的方式與讀者一決高下,而挑戰通常以讀者心悅誠服的失利告終。“挑戰讀者”的設定,也因此成為了奎因作品的商標和世界推理小說歷史中最令人津津樂道的橋段。

從整個西方偵探推理小說史來看,埃勒里·奎因屬於第三代作家。第一代是由福爾摩斯掀起的短篇偵探小說熱,其主要作家是柯南道爾、普斯特、傅爾曼等人;第二代作家的代表人物有阿加莎·克里斯蒂、安東尼·貝克萊、范達因等人,他們在20世紀20年代成名,創立了長篇偵探推理小說的新形式。經過兩代人的探索和創作,偵探推理小說的基本模式、寫作手法均已確立,為新一代大師的崛起奠定了基礎。30年代之後的偵探推理小說家注定成為該領域的集大成者,其中最著名的大師就是埃勒里·奎因。

主要作品

第一時期作品

The Roman Hat Mystery--1929 《羅馬帽子之謎》

The French Powder Mystery--1930 《法國粉末之謎》

The Dutch Shoe Mystery--1931 《荷蘭鞋之謎》

The Tragedy of X--1932 《X的悲劇》

The Greek Coffin Mystery--1932 《希臘棺材之謎》

The Tragedy of Y--1932 《Y的悲劇》

The Egyptian Cross Mystery--1932 《埃及十字架之謎》

The Tragedy of Z--1933 《Z的悲劇》

The American Gun Mystery--1933 《美國槍之謎》

Drury Lane's Last Case--1933 《哲瑞·雷恩的最後一案》

The Siamese Twin Mystery--1933 《暹羅連體人之謎》

The Chinese Orange Mystery--1934 《中國橘子之謎》

The Adventures of Ellery Queen --1934 《瘋狂下午茶》,短篇小說集

【包括The Adventure of the African Traveller(非洲旅行者)

The Adventure of the Hanging Acrobat(吊死的特技演員)

The Adventure of the One - penny Black(黑便士)

The Adventure of the Beared Lady(有鬍子的女人)

The Adventure of the Three Lame Men(三個跛子)

The Adventure of the Invisible Lover(隱形的仰慕者)

The Adventure of the Teakwood Case(柚木煙盒)

The Adventure of “The Two-heated Dog”(雙頭狗)

The Adventure of the Glass -domed Clock(玻璃圓頂鍾)

The Adventure of the Seven Black(七隻黑貓)

The Adventure of the Mad Tea -party(瘋狂下午茶)】

The Spanish Cape Mystery--1935 《西班牙披肩之謎》

The Lamp of God--1935 《上帝之燈》

第二時期作品

Halfway House--1936 《半途之屋》

The Door Between--1936《生死之門》

The Devil to Pay--1937 《惡魔的報酬》

The Four of Hearts--1938 《紅桃4》

The Dragon's Teeth--1939 《龍牙》

The New Adventures of Ellery Queen--1940 《上帝之燈》,短篇小說集

【包括The Adventure of theTreasure Hunt(尋寶遊戲)

The Adventure of the Hollow Dragon(空洞的龍)

The Adventure of the House of Darkness(黑暗之屋)

The Adventure of the Bleeding Portrait(泣血的畫像)

Man Bites Dog(人咬狗)

Long Shot(長射)

Mind over Matter(心靈勝於物質)

Trojan Horse(木馬)

The Lamp of God(上帝之燈)】

第三時期作品

Calamity Town--1942 《凶鎮》

The Perfect Crime--1942 《完美犯罪》

There Was an Old Woman--1943《從前有個老女人》

The Murderer is a Fox--1945 《兇手是狐》

Ten Days' Wonder--1948 《十日驚奇》

Cat of Many Tails--1949 《九尾怪貓》

Double, Double--1950 《雙倍,雙倍》

The Origin of Evil--1951 《惡之源》

Calendar of Crime--1952 《犯罪日曆》短篇小說集,

【包括The Inner Circle(圈內小集團)

The Presidents Half Disme(總統的半角銀幣)

The Ides of Michael Magoon(馬古恩倒霉的日子)

The Emperor's Dice(皇帝的骰子)

The Gettysburg Bugle(葛底斯堡軍號)

The Medical Finger(醫藥手指)

The Fallen Angel(墮落的天使)

The Needle's Eye(針眼)

The Three R's(三個R的秘密)

The Dead Cat(死貓)

The Telltale Bottle(故事瓶)

The Dauphin's Doll(王儲的玩偶)】

The King is Dead--1952 《王者已逝》

The Scarlet Letters--1953 《猩紅色的信》

The Glass Village-- 1954 《玻璃村莊》

Q.B.I. --1955 《QBI:奎因調查公司》

Inspector Queen's Own Case--1956 《奎因探長自己的案子》

The Finishing Stroke--1958 《最後一擊》

第四時期作品

The Player on the Other Side--1963 《另一方玩家》

(本書系Theodore Sturgeon 根據丹奈創作的大綱寫成)

And on the Eighth Day--1964 《然後在第八天》

(本書系Avram Davidson 根據丹奈創作的大綱寫成1)

The Fourth Side of the Triangle --1965 《三角形的第四邊》

(本書系Avram Davidson 根據丹奈創作的大綱寫成2)

Queen's Full--1966 《奎因出擊》

A Study in Terror-1966 《恐怖的研究》

Face to Face--1967 《臉對臉》

Q.E.D. -- Queen's Experiments in Detection--1968 《奎因的推理實驗》

Cop Out--1968 《逃避》

The House of Brass--1968 《銅屋》

The Last Woman in His Life--1969 《他生命中最後的女人》

A Fine and Private Place--1971 《美好的秘密之地》

The Blue Movie Murders--1972《色情電影謀殺案》(本書由愛德華霍克代筆完成)

The Tragedy of Errors and Others--1999 《錯誤的悲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