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新宋應星紀念館

奉新宋應星紀念館

奉新縣宋應星紀念館是江西十大名人紀念館之一,原址位於獅山大道中段,是一座園林式仿古建築群,占地面積十二畝,館中有三幢殿堂式的朱紅建築,坐北朝南,縱向排列。紀念館始建於1983年11月,竣工於1987年9月。

簡介

宋應星紀念館奉新縣宋應星紀念館是江西十大名人紀念館之一,原址位於獅山大道中段,是一座園林式仿古建築群,占地面積十二畝,館中有三幢殿堂式的朱紅建築,坐北朝南,縱向排列。紀念館始建於1983年11月,竣工於1987年9月。1985年6月,縣人民政府行文認定“奉新縣宋應星紀念館”,為二級機構事業單位,隸屬奉新縣文化局。

歷史

2003年,鑒於宋應星紀念館原館面積小,館舍條件差,布展條件不足,不能充分展示宋應星及《天工開物》一書的成果,擇址新建宋應星紀念館。新紀念館選址於馮田工業園區的應星農業科技示範園“宋應星公園”內,占地面積為60畝,已建設主館一個(陳展宋應星生平和《天工開物》一書成就)、分館兩個(分卷介紹《天工開物》十八卷科學技術內容)。

新建的宋應星紀念館主題定位注重歷史名人館展示與科普教育功能相結合,注重愛國主義教育功能與休閒娛樂功能相結合。做到了寓教於樂,既充分展示宋應星偉大一生的生平和《天工開物》一書所反映的中國古代科技史的精髓以及“技術是自然和人類之間協調的產物”這一樸素唯物主義觀點,也展示中華科技文明的發展歷史和發展前景。館內準確地展示中國古代科技歷史文化、圖片、圖表,同時以直觀的形式,在一些可以場景化的內容上,設定以互動參與的休閒娛樂形式。館內還收藏有中國古代科技史上多件實物、文物。

背景人物

宋應星,是明代官員棄官轉向自然科學研究的第一人。在“官本位”的明代,能放棄五品高官不做,轉而研究中國古人的生產工藝,並取得傑出成就,他是一個劃時代的傑出人物。

宋應星不是年青時就喜愛自然科學,在“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時代,他嚮往的是當人上人的朝廷官員,這與他的家庭有著密切相關。他出生在奉新縣牌樓村一個破落官僚家庭里,曾祖父宋景是進士出身,在明正德年間任吏部尚書,官居極品。他的故居有一座“三世尚書”牌坊,就記錄著他家先前的輝煌。宋應星年輕時也是刻苦讀書,走的是科舉之路,力圖重振宋家昔日的輝煌。

奉新的“天工開物園”以宋應星的“物生於天、工開於人”的精神,發展成一個現代工業加工區,取得初步成功。宋應星在江西如同一塊搶手的香餑餑,多個地市都高舉宋應星的大旗,爭相創辦“天工開物園”,借名人效應為當地的經濟服務,希望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

宜春市認為宋應星是宜春人,於是有人舉起宋應星大旗,計畫在離宜春市區18公里的明月山建“天工開物園”,規劃十分誘人。明月山國家森林公園和國家地質公園,位於南昌市和長沙市之間,浙贛鐵路線旁,交通便利。山林面積達136平方公里,有珍奇的動植物、原生態的森林、茂密美麗的竹海、水量豐沛、流態紛呈的瀑布。“天工開物園”占地面積約200畝,建築面積約15000平方米,共設三個大館:陳列展覽館、遊覽參與館、演藝展示館,展覽館陳列《天工開物》中的精華內容,包括介紹宋應星的生平,書中記載的耕作製作技術、農副產品製作技術,該書在歷史上的巨大作用與對後世的啟迪功用。

影響

一位歷史上的名人,經過幾百年的歷史變遷,經歷了無數次淒風苦雨的沖刷,直到今天還有頑強的生命力,仍是一面光芒四射的旗幟,仍在為後人造福。明朝晚年,江西奉新縣出了一位名人宋應星,他的功名只是舉人,官階最高是安徽亳州知州在官場沒有做出轟轟烈烈的重大建樹,然而他的一部巨著《天工開物》在中國科學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他留下的遺產至今還在為世人造福,還有不可取代的作用。

旅遊小貼士1

開放時間:5月至10月7:30-18:00;其他時間:8:00-17:30

建議遊玩時間:1小時

最佳旅遊時節:一年四季皆可

吃:宜春因於湖南相連,許多菜餚都具有比較濃的湘味,而且宜春飲食還融合了些許少數民族的特色。生炒麻辣仔雞,紅色的辣椒通過視覺與味覺刺激著食客的每一個細胞,辣得過癮;樟樹油炸豆腐,讓人更容易想到湖南的客家菜風味;獨特的炒扎粉,別具一格,滿足那些厭倦米線、米粉的人。

住:宜春相對國內一線城市而言遜色不少,市內高檔酒店為數甚少。中、低檔賓館、旅社遍布市區各大街小巷,基本能滿足需求。遊客只要不是很挑剔,還是能玩好的同時,住的舒適的。

行:奉新城內無公車直達,可做坐計程車。

娛:館內還收藏有中國古代科技史上多件實物、文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