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蘭克-康登原理

夫蘭克-康登原理

Franck-Condon principle 解釋分子電子光譜帶振動結構(見雙原子分子電光譜帶)強度分布的基本原理。主要內容是分子中的子躍遷遠比分子振動迅速,電子躍遷後的一瞬間,分內原子核的相對距離和速度幾乎與躍遷前完全一樣。個思想是J.夫蘭克在1925年首先提出來的,1928年E.U. 康登運用波動力學,使它進一步完善。

夫蘭克-康登原理

正文

闡明電子光譜中強度關係的原理,以其提出者命名。以雙原子分子的勢能對核間距所作出的勢能曲線(見圖)夫蘭克-康登原理來表示在不同電子能級間的兩個振動能級間的躍遷。不同的水平線代表不同的振動狀態v 。在所發生兩個電子狀態間躍遷的短時間內 (約10-16秒),分子的核間距不可能有明顯變化,因而在勢能曲線上可以用垂直線來代表這種最可幾的躍遷。由於在上下電子態的分子的平衡核間距一般不同,電子能譜中的振動帶的強度(即它的對應波函式積分的重疊)產生各種差異。從實驗所觀察到的強度差異常可反推出上下電子態的平衡核間距的變化關係,而有助於求出其勢能曲線的形式。這就是夫蘭克-康登原理的主要內容。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