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廟梁儲宮

太子廟梁儲宮,位於今宿松縣城東五里鄉境內的“宿複線”9千米處,其淵源於距今1500年前的南北朝。梁昭明太子(即梁武帝的長子蕭統,其死後諡號“昭明”,故世稱“昭明太子”)因信佛能文,酷愛文學,又精通佛學,喜愛遊山玩水,他帶領一幫文人雅士慕名來宿松採風,被宿松的富饒美麗和無限風光深深吸引,便乾脆長住下來。先是在柳溪鄉沙弁山建起了法華寺,在那裡校正佛經,後封那裡為後經台。再後來,他在東鄉葫蘆坡下的一村舍中停了下來,同那些文人雅士一起潛心編纂《昭明文選》,歷時多年。他死後,當地的鄉民紳士在那裡為他立了塊石碑,緬懷其著述之功。明熹宗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宿松民間流傳著昭明太子在葫蘆坡下顯聖,於是有人牽頭就在他當年編纂文選的地方卜地建起了一座廟,名曰梁儲宮----這就是太子廟。此後,自清朝康熙至光緒二百年間,太子廟經過了四次重修或擴建,到民國初年又進行了兩次維修。

簡介

太子廟位於今宿松縣城東五里鄉境內的“宿複線”9千米處,其淵源於距今1500年前的南北朝。當時戰亂頻繁,梁朝的勢力範圍在長江中下游,宿松(當時叫江州,不久,又改為高塘郡)在其管轄之內。梁昭明太子(即梁武帝的長子蕭統,其死後諡號“昭明”,故世稱“昭明太子”)因信佛能文,酷愛文學,又精通佛學,喜愛遊山玩水,大同八年(公元542年),他帶領一幫文人雅士慕名來宿松採風,被宿松的富饒美麗和無限風光深深吸引,便乾脆長住下來。先是在柳溪鄉沙弁山建起了法華寺,在那裡校正佛經,後封那裡為後經台。再後來,他在東鄉葫蘆坡下的一村舍中停了下來,同那些文人雅士一起潛心編纂《昭明文選》,歷時多年。他死後,當地的鄉民紳士在那裡為他立了塊石碑,緬懷其著述之功。《昭明文選》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詩文總集,書中選錄了從先秦至梁的詩文詞賦計60卷,38類,共752篇,所選多為大家之作。其作品類別的劃分,反映了我國漢魏以來文學發展、文史增多的歷史現象,是研究我國梁以前文學的重要參考資料。《昭明文選》在宿松的編著,將宿松與中國古典文學緊緊連在了一起。明熹宗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宿松民間流傳著昭明太子在葫蘆坡下顯聖,於是有人牽頭就在他當年編纂文選的地方卜地建起了一座廟,名曰梁儲宮----這就是太子廟。此後,自清朝康熙至光緒二百年間,太子廟經過了四次重修或擴建,到民國初年又進行了兩次維修。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