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社區居委會

2004年村改居,改稱太和社區,有居民212戶,596人。 2004年,社區經濟總收入2354萬元,農民人均收入5500元。 2003年實施舊村改造,投資3000萬元,在橫丹嶺前承建居民樓11座,入住300戶。

村莊由來 明朝永樂年間,郭氏從雲南大槐樹裡頭遷來建村。因村東南有一石崮狀似豬頭,故取名“豬頭石村”。民國初年,有村民在青島市內開辦“永太和”汽車行,後捐錢為本村建“太和國小”,村名遂改為太和村。文革期間,曾改稱“新文村”。1983年恢復原名太和村。
政區人口 位於街道駐地南6.5公里處,東依連綿起伏的石門山,西臨雲頭崮水庫,南與南屋石社區隔河相望。2004年村改居,改稱太和社區,有居民212戶,596人。
經濟狀況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果樹種植面積達300餘畝,果樹品種由過去的幾個發展到現在的幾十個,有杏子、桃子、蘋果、葡萄、大棗等。逐步擴大了以“城陽大仙桃”為主導產品的果品生產基地,現年產水果達50萬公斤,產值達80餘萬元。招商引資有了新突破,1999年,一家投資300萬元的香港獨資企業展宏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落戶太和村。1980年後,個體經濟迅猛發展,目前共有個體工商戶8家,養殖專業戶4家,第三產業收入180餘萬元。 2004年,社區經濟總收入2354萬元,農民人均收入5500元。
風景名勝 2001年開發建設的太和景區,景區總面積171公頃,成為遠近聞名的旅遊景點。精區內象形石眾多,許多奇石惟妙惟肖,奇峰、異石、懸崖、澗谷分布其間,景區內樹林種類繁多,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形成了“奇、險、秀、幽”的景觀特色。著名的景點有太和峰、聖乳峰、霸王寨、靈蛇洞、松風湖等。
社會事業 1998年投資10餘萬元安裝有線電視。2000年與南屋石、雲頭崮等村投資600餘萬元建起省級規範化學校雲頭崮國小。投資改造居住環境,將大街小巷全部整修成水泥路面,村內面貌煥然一新。有衛生所1處。2003年實施舊村改造,投資3000萬元,在橫丹嶺前承建居民樓11座,入住300戶。2004年,參加新型農村基本養老保險373人,參保率100%;有599人參加農村新型合作醫療保險,參保率100%。曾獲區級文明村莊榮譽稱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