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伯

太伯( tài bó,一作泰伯),吳國第一代君主。姬姓,商末岐山(在今陝西)周部落首領古公亶父(即周太王)長子。太王欲傳位季歷及其子昌(即周文王),太伯乃與仲雍(一作虞仲)讓位三弟季歷而出逃至荊蠻號勾吳。

太伯

一作泰伯,姬姓。商代晚期周部落人。

簡介

太伯的父親古公澶父(即周太王)生有三子:長子太伯,次子仲雍(一名
吳沖),幼子季歷。季歷生子昌(即後來的周文王)。古公澶父
晚年認為昌有興王業的才能,欲立季歷再傳位於昌。太伯、
仲雍知道父親的意圖後,便決意讓季歷繼位。
約在公元前12世紀之際,古公澶父患病,太伯、仲雍假
借到衡山(今有二說,一說在浙江吳興縣境,一說在江蘇江寧
縣境)採藥,從陝西歧山周原居地率領部分周人向東南遷徒,
最後定居於無錫東南梅里(今無錫縣梅村)一帶。他們入鄉隨
俗,斷髮文身。古公澶父病卒時,太伯、仲雍回去奔喪,再
三禮讓,由季歷繼承父位。稱季歷為公季。喪事畢,太伯、
仲雍還歸梅里。歸附者有千餘家,奉立太伯為當地的君主,
稱吳太伯,自號“勾吳”。時值商代末年,王朝衰落,中原
地區的侯王用兵頻繁。太伯深恐兵禍波及,在梅里平墟修築
城郭,“周三里二百步,外郭三百餘里”,名曰“故吳”。
從太伯至壽夢19世, 都以梅里為都城。 都城後遷吳(今蘇
州)。吳國滅亡後,太伯城逐漸廢棄,稱為“故吳墟”。
太伯定都梅里後,大力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生產,曾“
穿澮瀆以備旱澇”。相傳太伯開鑿太伯瀆,俗稱伯瀆港,人
民世受其利。太伯無子,卒後由其弟仲雍繼位。周滅商後,
仲雍孫周章被周王朝封為吳國君(子爵),列為諸侯。 太伯葬
於梅里東之皇山(後名鴻山,今無錫縣鴻聲鄉境內)南麓。東漢
永興二年(154年)四月,桓帝命吳郡太守糜豹監修太伯墓,並
在太伯故城中“即宅為祠”,建造太伯廟,供人們祭祀瞻仰.
後人尊奉太伯為吳國及吳姓的始祖。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