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一膏

太一膏(太乙膏)是治療惡瘡的處方藥,由肉桂、白芷等組成。

拼音

tài yī gāo

《醫方類聚》卷一九二引《施圓端效方》

別名

太乙膏

組成

肉桂2兩,白芷2兩,當歸2兩,玄參2兩,赤芍2兩,生地2兩,大黃2兩,土木鱉2兩,真阿魏3錢,輕粉4錢,槐枝100段,柳枝100段,血餘1兩,東丹40兩,乳香末5錢,沒藥末3錢。

主治

發背癰疽及一切惡瘡,跌扑傷損,濕痰流毒,風濕風溫,遍身筋骨走注作痛,內傷風郁,心腹胸背攻刺作疼,腿腳酸軟,腰膝無力,湯潑火燒,刀傷棒毒,五損內癰,七傷外症(俱貼患處);男子遺精,婦人白帶(俱貼臍下);髒毒腸癰(亦可丸服);諸般瘡癤血氣癩癢,諸藥不止痛癢者。

用法用量

每取1塊,銅杓內復化。

製備方法

上藥前10味並槐柳枝,用真麻油足稱5斤,將藥浸入油內,春5、夏3、秋7、冬10,候日數已畢,入潔淨大鍋內,慢火熬至藥枯浮起為度,住火片時,用布袋濾淨藥渣,將油稱準足數,將鍋展淨,復用細舊絹,將油又濾入鍋內,要清淨為美,將血餘投下,慢火熬至血餘浮起,以柳棒挑看似膏溶化之象,方算熬熟。淨油1斤,將飛過黃丹6兩5錢徐徐投入,火加大些,夏、秋亢熱,每油1斤,加丹5錢,不住手攪,候鍋內先發青煙,後至白煙,疊疊旋起,氣味香馥者,其膏已成,即便住火,將膏滴入水中,試軟硬得中,如老,加熟油,若稀,亦加炒丹,每各少許,漸漸加火,務要冬、夏老嫩得所為佳,候煙盡,端下鍋來,方下阿魏,切成薄片,散於膏面上化盡,次下乳、沒、輕粉攪均,傾入水內,以柳棍摟成1塊,再換冷水浸片時,乘溫每膏半斤,扯拔百轉成塊,又換冷水投浸。

附註

太乙膏(《普濟方》卷三一四)。

《百一》卷二十

別名

神仙太一膏、太乙膏、神效太乙膏、太乙靈應膏、太乙清涼膏、太乙膏丸

組成

赤芍藥1兩,大黃1兩,香白芷1兩,官桂1兩,玄參1兩,當歸1兩,生乾地黃1兩。

主治

一切惡瘡。已成膿未成膿者。並治蛇、虎、蠍、犬、湯火、刀斧所傷。

用法用量

發背,先以溫水洗瘡,拭乾,用帛子攤膏藥貼之,溫水送下1丸;久遠瘰癧,攤貼,溫水送下1丸;諸瘺瘡,鹽湯洗,貼,酒送下1丸;打撲傷損,攤貼,橘皮湯送下1丸;腰膝疼痛,鹽湯送下1丸;婦人血氣,木通、甘草場送下1丸;赤白帶下,酒送下1丸;唾血,桑白皮湯送下1丸;風赤眼,攤貼,梔子湯送下1丸;咳嗽,咽喉腫,綿裹1丸含化;一切風勞病,柴胡湯送下1丸;一切瘡癤並腫痛,及諸般疥癆,別煉入油少許,打膏令勻,塗之。其它諸疾亦度情而用。

製備方法

上銼。先煎清油2斤令香,候沫盡,即入藥煎至黑色,取出不用,將油濾過,然後入黃丹1斤,用青柳枝不住手攪,滴於水中成珠不粘手為度,傾入瓷器中,以磚蓋口,掘窖子埋樹蔭下,以土覆3日出火毒,丸如雞頭子大。

附註

神仙太一膏(《局方》卷八吳直閣增諸家名方)、太乙膏(《證治要訣類方》卷四)、神效太乙膏(《保嬰撮要》卷十六)、太乙靈應膏(《外科經驗方》)、太乙清涼膏(《飼鶴亭集方》)、太乙膏丸(《雜病源流犀燭》卷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