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青地紅

天青地紅

天青地紅,綠小灌木,高達30厘米。根細長圓柱形。莖直立,細枝長10~17厘米,微帶灰色。

基本信息

概述

【別名】:紫綠果根、小羅傘
【產地】:雲貴高原
【形態】:常綠小灌木,高達30厘米。根細長圓柱形。莖直立,細枝長10~17厘米,微帶灰色。葉互生,橢圓狀披針形,長8~14厘米,寬2.8~4.8厘米,先端略尖,邊緣微波狀;葉柄長約4~8毫米。傘形花序頂生:通常為兩性花;花梗長約1厘米;花白色或帶紅色,通常有腺點。核果球形,紅色,頂部有芒刺。種子1顆。花期4~5月。果期冬季。
【生境】:多生於亞熱帶山間、疏林潮濕處。
【分布】我國中部及南部。
【採集】:夏、秋採收,洗淨鮮用或曬乾。
【性味】:麻苦,溫。
【主治】:舒筋活絡,強筋壯骨,清咽利喉。

特性

紫背天葵「解毒消腫,可像普通生菜一樣食用」 紫背天葵)別稱紅背菜、觀音莧、血皮菜、水前寺菜.天青地紅、紅蓊菜,) 0為菊科土三七屬多年生宿根草本。紫背天葵以植株先端嫩莖為主食部位,含較豐富的維生素、黃酮類化合物。 醫學中認為紫背天葵性味微甘辛平,具有活血止血、解毒消腫的功效,用於治療痛經、血崩、咳血等疾病。所以食用紫背天葵還能有一定的食療作用。 紫背天葵的烹飪方法很簡單,像普通生菜一樣蒜蓉炒、上湯皆可,不過紫背天葵有一種很特殊的香味,不一定適合每個人的口味。

紫背天葵及其栽培

紫背天葵別名紅背菜觀音菜血皮菜、天青地紅、雙色三七草和地黃菜等,屬菊科,為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

1.營養與食用

紫背天葵以嫩梢和嫩葉作蔬菜,營養豐富,每100克可食部分含蛋白質1.98克,還含有銅、錳等微量元素和維生素B1、B2等,其中鐵含量是大白菜、蘿蔔和瓜類蔬菜含量的20~30倍,與芹菜等含鐵量高的蔬菜相當,在我國南方一些地區將它作為一種補血的良藥,是產後婦女食用的主要蔬菜之一。紫背天葵中的黃酮類化合物對惡性生長細胞有抗效,同時還有抗寄生蟲和抗病毒的作用,可增強人體的免疫能力。紫背天葵的嫩莖葉質地柔軟嫩滑,風味獨特,是一種值得推廣的集營養保健價值與特殊風味為一體的高檔蔬菜。

2.生長特性

紫背天葵全株肉質,根系較發達,側根多,淺生,再生能力強。株高45~60厘米,分枝性強。莖近圓,直立,葉背和嫩梢紫紅色,葉面綠略帶紫色,葉柄短。頭狀花序,花黃色,很少結籽。紫背天葵性喜溫暖濕潤,生長適溫為20~25℃,耐高溫多雨,抗逆性強,適應性較廣,耐陰、耐旱、耐熱、耐瘠薄,但不耐寒,10℃以下生長不良,遇霜凍即全株凋萎。在南方表現為常綠,可周年露地種植;北方只能在無霜期可露地栽培,但隨著保護地的發展,也可實現周年生產、周年供應。紫背天葵生長健壯,無病蟲害,免受農藥污染,栽培容易,市場供應期長,可作蔬菜市場的淡季補充品種。

3.栽培技術

(1)育苗
紫背天葵主要採用無性繁殖,有扦插分株兩種方式,生產上以扦插為主。扦插四季都可進行,但多在春季4~6月或秋季9~11月進行。在健壯母株上取嫩莖作插條,截成長約8~10厘米,頂部留3~5片葉,於10毫克/千克生根粉溶液中浸泡10分鐘,斜插於苗床上(可用壤土或細沙土作苗床),入土約2/3,行株距8厘米×6厘米。插後遮陰保濕,7~10天便可髮根成活,18~20天即可移栽。
(2)定植
選擇排水良好、有機質豐富、保水保肥能力強、微酸性的壤土為宜,每畝(1畝=667平方米,下同)施腐熟農家肥2000千克作底肥。深耕細耙,整地作畦,畦寬約1.2米,然後在畦面按30厘米×25厘米行株距開穴定植。每穴定植1苗,多帶土,每畝定植5000株。定植後及時澆定根水。
(3)田間管理
儘管紫背天葵耐旱、耐瘠薄,但充足的水分供應有利於莖葉生長,保證產品脆嫩、產量高。因此要保持土壤濕潤,雨季注意排水防澇。開始採收後,每採收1次結合中耕除草,追1次肥水,一般每畝施腐熟稀糞尿500千克或尿素10千克對水澆施。冬季注意保溫防凍,大棚種植夜間蓋草苫,保持棚溫10℃以上;夏季可遮陰降溫。保持20~25℃的生長環境,生長迅速,豐產性強,夏季高溫下生長減緩。
(4)病蟲害防治
紫背天葵對病蟲抗性較強,只要保持通風透光,一般較少發生病蟲害。
(5)採收
定植後25天開始採收,採收上部嫩莖葉7~8片,長約15厘米。第1次採收,莖的基部留2~3節,促使葉腋萌發新枝;從第2次採收起莖的基部只留1節,控制植株高度和株形。一般每10~15天採收1次,可一直採到霜凍。溫室可四季採收,實現周年供應。一般每畝產菜2500~3000千克,年收入萬元以上。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