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罡真機

天罡真機

在原傳神霄派的修持法當中,非常重視"天罡法"的修煉。在煉法之時,按特定的方法尋出天罡所大之方進行修煉,吸取天罡正氣,使內外天罡合一、通靈修真。 原傳神霄派所傳之尋天罡口訣也與世俗所所傳有很大的差別的。

天罡真機簡介

在原傳神霄派的修持法當中,非常重視"天罡法"的修煉。在煉法之時,按特定的方法尋出天罡所大之方進行修煉,吸取天罡正氣,使內外天罡合一、通靈修真。

原傳神霄派所傳之尋天罡口訣也與世俗所所傳有很大的差別。

天罡法為道法之樞機,亦為雷法之基石與修煉雷法的入門鑰匙。不懂天罡法,雷法亦無從談起。

天罡有外天罡及內天罡之分。在外指北斗第七星破軍星,又稱天罡大聖。道法中天罡之修持,即尋出天罡所在之方,以人體內天罡對宇宙外天罡,手掐秘訣,口誦密咒,意念存想,三密相應進行修煉。

天有天罡星,主宰生死,掌握陰陽,造化生命,知其者生,昧其者亡。

人有天罡穴,在身為機目,修真養身,以人體天罡穴與天罡星內外融通於血脈之中,成就罡氣罩體,以避自邪,斬關開竅,靈子充盈,與道合真。

《修真後辯·天罡訊息》:"人得天地之正氣而生,亦具此天罡之氣,主宰生死。但此罡星有先天后天之分,知此者生,昧此者死。但此罡星有先天后天之分,不可不知。後天之罡,日行十二經絡,融通一身血脈,煉罡氣者,以人罡合天罡,內外一氣,以百邪,究之顧外失內,虛而不實,未益於彼,先傷於我。至於先天之罡星,與本來主人相親相愛,君臣一心,並行不悖。"

五雷正法之中,雷為陽,霆為陰,陰陽合而為雷霆。雷霆賴曰宮太陽,而威賴於月府太陰,而神賴北斗九皇(北斗七星加上左輔右弼二星,共為九星,故稱之為北斗九皇),而為樞轄。執天地之中氣,雷霆也。理天地之中政,雷霆也。綜雍禍福,雷霆也。佐理樞機,雷霆也。統御陰陽,攝循地紀雷霆也。原雷霆之根宗,專以天罡為主。天罡乃天之柄,星紀雲斗柄前星曰魁,斗柄後星曰罡。""萬物無罡不生,無罡不育。"又云:"法家掌雷霆之號令,握天地之樞機,論取天罡正真之氣。"道教雷法派中的天心派,即以日、月、天罡三光為主要修煉內容,雷法派中的清微派也以天罡法為重要內容。

內天罡述真

內天罡在體並非是一處固定的地方,而是在不同的內煉和不同的作用之時,有不同的地方,下面分別論之。

(一)眉心為天罡。此為基礎,但又融貫道法始終。左眼為日,右眼為月,日月相交於眉心成一圓象。此眉心之圓象,便為天罡。吸取天罡正氣之時,算取天罡方位,分清向背,雙手掐訣,口誦密咒,以眉心之內天罡對宇宙之外天罡,以內天罡吸取外天罡之威德正氣灌注自身血脈之中,行之即久,則人身內氣與天罡正氣合而為一,則自有天罡正氣護體,百邪不侵,稱之為天罡罩,內可護自身,外可避百邪。用之於書符之時,閉氣凝神,貫注筆尖,光隨筆動,如同金蛇飛舞,閃爍燦爛,一筆掃成,所謂"一點靈光便是符,時人枉費墨和朱,上士得之勤秘守,飛仙也只在工夫。"如無紙筆墨朱,則以此為天置罡凝視虛空或所作用之方,虛書靈符於空中,則此靈符內注人體元氣,外合宇宙天罡正真之氣,自然召攝萬神,靈驗非常。將此天罡之氣貫注於飲食之中,個人服食,則自可祛病驅邪,培補正氣。

內煉之初,存左眼為日,右眼為月,日月交合於眉心,日久加深,便有光明迸現,此光活潑閃爍,漸如日月;皎潔圓明,金光燦爛,此便為丹書所云之"白雪黃芽"。

(二)命門為天罡。日月天罡之光,下照命門,存左腎為日,右腎為月,日月交合之處的合門,便為天罡。

雙目眉心之光下注兩腎命門之中,即日月天罡三光相照,精力充足,三光便歸於脊前中脈之中,三光與中脈內先天精氣神三寶相融而上行,稱之為"中黃直透"。此處所說的中脈,同藏密所說的中脈相同。神霄派及天乙門亦修此中脈,稱為中黃正脈。三光三寶相融,上行至泥丸宮,稱為"默朝上□",實為"三花聚頂"。

(三)丹田為天罡。天上之天罡星,為陽精。"真土地",乃天上之真陽也。居於天之中,其實號曰;"中黃星"。人身中之天罡,亦為陽精"真土",為藥物"黃婆",丹田為黃庭,居於身中之中,為"天罡氣",實中"中黃氣"。耳眼口鼻舌,精神魂魄意,攢簇向中宮,化用先天氣,即中黃氣。亦即是身中之天罡氣,此處的丹田,即是藏密所說的生法宮。在這裡,我們亦稱之為天罡。

綜上所述,眉心、命門、丹田,就是人體的內天罡。

行持之士,內想不出,外想不入,則神氣不散,混合百神。以我平時修煉的功夫,用之於書符、令咒、掐訣、步罡,役使萬靈,則萬神聽命,如谷答響,出乎自然。以我之陽精,合天地之陽精,陽精即天罡也。我之陽精,天一生水、地二生火,水火生於左右腎,即為金光祖氣。匯於命門,即為天罡氣,兩道腎光,直通兩目,乃為瞳精,二光猶如劍鋒,透徹萬里而無礙,明如天上之日月。歸於黃庭,即為先天之陽精也,三魂中是為胎光。運我之陽精,存我之陽神,直上與天通。此為人體內天罡之妙。隨天上天罡所指之方,察其向背,運神合氣,則一切諸事,趨吉避凶,皆隨天罡方而往,百無所忌,如此,方為妙道。

《天罡之向背真機》

內煉取天罡氣之時,面朝向天罡,如算定天罡在卯,則如同天罡立於中央之中央,背酉面卯,自己便應位於卯方,面朝向酉,因"所指者吉也",眼前分列入卦,自身內處中宮,面天罡之星相對而立,掐訣念咒存思,三密相應,仰望迎面取其正氣,其餘方位皆依此例。

召役萬神,自己則同天罡同向而立,如上例,應背酉面卯行持,因萬萬雷神,丁甲神將,都在天罡方之故也。此時,自己在天罡之下,天罡在自己頂上之空中,共同策役萬神

外天罡真源

外天罡即天之天罡,一般所傳之尋天罡方。方法眾多,有從月建上尋者,有從月將上尋者。其中最常用的即是"活曜天罡法"。其口訣;月月常加戎,時時見破軍。"此處所言的"破軍"即為天罡。其方法為:用事時的月建加在戎位上,順數至用事時辰,則時下所臨地盤十二支即為天罡方。現在,道門中一些秘密流傳的一些門派,如雷法派中的清微派,天心派,以及奇門、六壬等術數,皆以此法為尋天罡之真途。

此外,又有以戎加月建數至正時者,有以月將加戎數正時者,又有以月將加實數至正時者,五花八門,多不勝舉。

原傳神霄派的正統道法,尋天罡方則有別於上述諸法。原傳神霄派的尋天罡方,尊辰為天罡,此為第一步。所謂"天罡之位在辰,猶龍之變化也。"眾位修煉之士皆知,卯為太陽,酉為太陰,辰為天罡。十二生肖當中,龍居於辰位,隱顯莫測,千變萬化,妙莫盡焉,所以天罡定位於辰。人為萬物之靈,亦有變化,暗合於辰,人之本命生辰,號稱本無辰",其義也暗合於此,可謂其義深遠矣。

卯上為太陽,酉上為太陰,卯酉相衝,所以日月分天地之晝夜;辰上為天罡,戎上為河魁,辰其相衝,所以水火分天地之陰陽。天罡屬火,所指之方,為雷門,河魁屬水,對沖之方,為雨戶,又為地戶。

取天罡正氣,同時又要有將神隨身,乃得至妙。這裡所言的將神,將即十二月將,神即月將下所隨之神。所謂神遂將靈,神無將不行,將無神不動。神將相隨,變現無方,神功莫測,上達天心,下推地理,中變人倫,世無不察。

十二將神,亥為登明將,下有津梁神,戎為河魁將,下有天都神,酉為從魁將,下有玉靡神;申為傳送將,下有天馬神;未為小吉將,下有天進神;午為勝光將,下有天馬神;巳為太乙將,下有天車神;辰為天罡將,下有天樞神;卯為太沖將,下有三光神;寅為功曹將,下有天良神;醜為大吉將,下有紫微神;子為神後將,下有玄樞神

綜上述,天罡定位於辰無疑。

神霄正統,認取天罡之法,即以月將選取,定位於辰上,其口訣為:月將加正時,逢辰是天罡。

月將有天地之分,天月將,即是上面所說的十二月將,其取法以太陽過宮為準。一年有二十四節氣,即十二節、十二氣,依太陽過宮,月將應以中氣選取。天乙門原傳術數,如大六壬及六壬金口訣等,皆依此法取月將。地月將,即是月建,依節而取。

六壬,奇門遁甲,有尋天三門、地四戶,太沖天馬方,地和門之法。訣云:

"天三門兮地四戶,問君此法如何處。

太沖小吉與從魁,此是天門和出路。

地戶除危定與開,舉事皆從此中去。

天門有三,即從魁、小吉、太沖三位。其起法為:三月將加本時,尋從魁、小吉、太沖即為天三門。

地戶有四,以地月將(月建)加在本時,遇除、危、定、開即為地四戶。

天三門與地四戶同宮尤吉。

太沖天馬最為貴,卒然有難難逃避。

但當乘取天馬行,劍戟如山不足畏。

太沖即天馬也。其法為:以月將加用時,數到太沖,太沖方即為天馬方。

以上取天門:天馬方之法用天月將,取地戶之法用地月將(即月建)。即"天上用月將(天月將),地下用月建(地月將)。"此為真機"。另有尋地私門之法,也是用天月將,因為此地私門全稱為"地私門陰陽貴人",尋的是十二位貴神中六合、太陰、太常三位。訣云:

六合太陰太常君,三辰原是地私門。

更得奇門相照耀,出門百事總欣欣。

這裡,以十二貴神中的六合、太陰、太常三位定位為地私門。所以,用的仍是月將(天月將)。

原傳神霄正統道法中,尋天罡之法,也同此理,用月將求之,具宸椒。

月將加用時,順數至辰而止,則辰下所臨之地盤十二支為天罡方。此為尋天罡方之真傳口訣。

"天罡指處有雷霆,便向其中役六丁。

若解箇中些子訣,信知造化掌中生。"

所處所言六丁之妙,即罡光指處是其方也。

經曰:"雷城有十二門,並隨罡星所指,罡星指醜,其身在未,所指者吉,所在者凶。

然天罡之定位,只在天之中心。天罡居天之正中,並不隨時間改變位置。所謂變化方向者,亦不過是天罡大聖自身變化向背而已。天罡指醜,其身在未,並不是其身在未。其實一年三百六十五日、一日十二時辰當中,天罡之身只在天之中央,罡氣指射於醜,其身自立於天中之中,只是背未面醜而立,流布罡光於醜位。余位皆然。

尋出天罡,認清向背,方為真機。

“吸取天罡正氣之時,算取天罡方位,分清向背,雙手掐訣,口誦密咒,以眉心之內天罡對宇宙之外天罡,以內天罡吸取外天罡之威德正氣灌注自身血脈之中,行之即久,則人身內氣與天罡正氣合而為一,則自有天罡正氣護體,百邪不侵,稱之為天罡罩,內可護自身,外可避百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