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竺山森林公園[陝西天竺山國家森林公園]

天竺山森林公園[陝西天竺山國家森林公園]

天竺山國家森林公園,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位於陝西省山陽縣城東南部30公里的天竺山鎮,鶻嶺以南、鄖嶺以北,東大門在法官鎮僧道關村,距西安市170公里,距湖北省十堰市135公里。 天竺山國家森林公園東西長40千米,南北寬25千米,公園面積1058公頃,森林覆蓋率88%,天竺山崔嵬而奇險,聞名遐邇,主峰海拔2074米,境內山巒疊嶂,奇峰林立,山勢陡峭,風光秀麗,既有華山之峻險,又有黃山之奇幽,是山水秦嶺中一顆璀璨的明珠,素有“秦嶺奇觀”之稱。天柱摩霄為豐陽八景之一,其宛若擎天之柱,崛地而起、直插雲霄,堪稱“秦嶺一絕”,刀背梁如刀削斧劈,左臨徒崖,右是絕壁,最為壯觀的是“天竺雲海”,雨過天晴,團團白霧匯集山腰,向開鋪展瀰漫,霎時形成波濤滾滾的海洋,好似“水漫金山”。 自漢以來,天竺山就是道教活動的中心,歷代建築古寺廟10餘處,其中雙峰觀、雲蓋寺至今保存完好,宗教文化源遠流長,相傳唐代高道羅公遠、呂洞賓,宋代著名理學家邵雍都曾在此隱居,故有“西北小武當”之美譽。

景區規劃

天竺山國家森林公園 天竺山國家森林公園

天竺山國家森林公園規劃布局為“一帶三線四區”,分天竺大頂宗教文化遊覽區 、鐵鐘坪自然生態遊覽區、七里峽水域休閒遊覽區、僧道關民俗度假遊覽區四個景區。景區按照“科學定位、突出特色、打造精品”的思路,今年加大資金投入,完善配套設施,強化服務功能,最佳化旅遊環境,著力打造“秦嶺最美是商洛·風景如畫天竺山”旅遊品牌。

地理環境

景區位置

天竺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秦嶺南麓陝西東南部,商洛市山陽縣境內的天竺山鎮,處於東經109°56′45″至110°02′20″,北緯33°22′50″至33°24′55″之間,西至三里峽,東至僧道關,北至長溝南坡,南至銅塔溝腦,東西長約9公里,南北寬約4公里,公園面積1809公頃。距西安150公里、十堰130公里、縣城30公里。

地質地貌

天竺仙境 天竺仙境

商洛地質考察表明,數十億年前,山陽與商縣之間,是一個東西伸展的古海槽。歷經數次地殼升降,逐漸抬起成隆,形成貫穿東西的長嶺,地史構造叫太古凸起。後當古秦嶺開始抬升時,它的兩側緩慢沉降凹陷,高壩、色河至鳳鎮一帶陷為紡棰形海槽。經過幾億年後,由於地殼作用,又開始隆起,逐漸和太古凸地聯成一片。隨著燕山運動,商洛北部太古、元古代陸地升起了陡峭高聳的山脈,南部和西部再次凹陷成海。這種古生代海,早期分布在湘河至中村以南,而後由於地盤東升西降、北抬南陷,天柱山(天竺山)至南寬坪以西、高壩至色河以南凹陷成最後一片海區。約兩億年前,強烈的印支地殼運動後,這些沉積地段又開始上升,海水最後退出。受東西向和西北至東南向的構造斷裂所控制,發育成嶺谷結構地貌。中生代末期,地質結構基本定型,自第三紀、第四紀以來,新構造運動承繼了老構造格局,具有間歇性斷塊分異運動特點,同時遭受長期風化、剝蝕和河流切割,逐漸形成結構複雜、岡嶺迭嶂、峽谷深邃的山地地貌。

第四紀冰川遺址 第四紀冰川遺址

天竺山森林公園地處秦嶺南坡,屬鶻嶺的重要組成部分。地質構造為華里西褶皺帶和印支褶皺帶。板岩—王閻是一條復活的斷裂帶。由於板塊抬升,斷裂帶南側形成了幾乎與鶻嶺主脊平行的、呈東西走向的支梁。天竺山森林公園即包括了該支梁的大部分區域。地勢北陡南緩,山勢高大陡峭,氣勢雄偉突兀,相對高差1000米左右,天竺山最高海拔2074.7米,是山陽縣境內最高峰。大範圍地形屬秦嶺中山山地。境內主要地層為沉積岩相,以灰岩為主,部分地段出現板岩、頁岩、千枚岩。

景區土壤

土壤以棕壤、黃棕壤為主,具有明顯的垂直分布規律,海拔1400米以下為黃棕壤;海拔1400—2000米之間為棕色森林土和碳酸鹽棕色森林土。土層厚薄不一,一般台地、階地和溝掌地帶土層深厚,陡險坡面土層較薄。PH值5.5—6.5,呈中酸至微酸性反應。土質鬆軟,肥力較高。

景區山峰

山峰最低海拔1255米,最高海拔2074.4米。山有七峰相對,主峰有北峰大頂山、東峰鐵鐘坪、南峰虹池梁、西峰松樹盪。

北部大頂峰,屬主峰,海拔2074米。山巔驟崛一柱,高二百餘米,圍三百餘米,形如竹節,柱體奇石軒露,古松倒掛,朝嵐暮靄,晴霧不散。[2]

四凳,天柱山(天竺山)迤西至板倉西南,突起四峰,成梯級排列,東西走向,主凳海拔1729米,山間雜木茂密。

雙鳳冠,在扁頭溪西,南北走向,海拔1985米。山姿巍峨,頂分二峰,岩嘴突出,猶如鳳冠。

大天堂,座落扁頭溪西南9公里,主峰1488米。山勢險峻,道路崎嶇,雜花生樹,風景秀麗,故有“大天堂”之雅號。

杜家山,在松坪鄉東北3公里處,海拔1120米,山壁陡峭難攀。(以上5山屬天柱山(天竺山)南迤分支,為兩岔河與箭河分水嶺)

水文氣候

水文

天竺山森林公園[陝西天竺山國家森林公園] 天竺山森林公園[陝西天竺山國家森林公園]

森林公園位於金錢河(漢江的支流)的上游,源出森林公園的主要河流有箭河、兩岔河等,均為金錢河的支流。箭河,源出板倉柳山坡,流經松坪、蓮花,於同安上薄嶺入金錢河。全長28公里,平均寬度15米,落差10米,流域面積179平方公里,上段山高谷深,流水湍急,有著名的十里峽、七里峽,狹隘如堰。兩岔河,源出天竺山東,穿碥頭溪、兩岔,至法官土地嶺底入靳家河。長17公里,落差500餘米,流域面積104平方公里。由於天竺山森林茂密,降水充沛,公園內的溪流常年流水不斷,水量充裕,清澈見底,純淨無污染。

氣候

氣候屬北亞熱帶和暖溫帶過渡型氣候。年平均氣溫13.1℃,一月平均氣溫0.4℃,極端最低氣溫-14.5℃,七月平均氣溫25.4℃,極端最高氣溫39.8℃,≥10℃的積溫4143℃,無霜期207天,年均降水量709毫米,7—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49.0%。具有“四季分明,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春季溫暖多風,秋季潮濕多雨”的特點。

景區資源

森林資源

天竺山森林公園[陝西天竺山國家森林公園] 天竺山森林公園[陝西天竺山國家森林公園]

天竺山森林公園森林植被屬山地亞熱帶針闊混交林帶。根據植物群落的外貌、種類成分、群落組成、群落結構及環境特點等,森林公園的植被分為針葉林、落葉闊葉林、針闊混交林三個類型。森林公園的植被按海拔由低到高可呈現出明顯的垂直帶譜,自下而上分別為:

(1)含常綠闊葉樹的落葉闊葉林帶 分布於海拔700米的河谷地帶,不僅生長著北亞熱帶和中亞熱帶植物,還生長著南方型常綠闊葉林。主要樹種有油桐、烏柏、油茶、桂花、銀杏、芭蕉、枇杷、柑桔、柚子、棕櫚、茶樹、樟樹等,還有杉木林和斑竹林。落葉闊葉樹有梧桐、泡桐、楓香、香椿、栓皮櫟、桑樹等。女貞、冬青等灌木可以長成小喬木。

(2)栓皮櫟林帶 分布於海拔800—1500米間的山地,主要建群種是栓皮櫟和油松,其它落葉闊葉喬木有楊、柳、榆、槐、楸、桑、柿子、板栗、泡桐、皂莢、椿樹、黃連木、女貞、白蠟等,林中灌木和草本主要有鹽膚木、胡枝子、野棉花、鐵桿蒿、柴胡、遠志、馬桑、葛藤、獼猴桃、八角茴香等。油松相當普遍,常形成松櫟混交林。

天竺山森林公園[陝西天竺山國家森林公園] 天竺山森林公園[陝西天竺山國家森林公園]

(3)華山松、銳齒櫟林帶 主要分布於海拔1500—2000米的深山地區。建群種主要為華山松和銳齒櫟,優勢種有油松、槲櫟、山楊,其它喬木有白皮松、青皮椴、漆樹、青楓、化香樹等,林下灌木和草本植物有松花竹、連翹、小櫱、柴胡、野菊、天門冬等。天竺山主峰有800多公頃的華山松純林,樹高平均10米,胸徑平均26厘米左右,林齡平均30年左右。這在全省天然林分布區一般不太多見,具有較高的保護價值和科研價值。除此而外天竺山石質山地由於坡度大、土層薄,大面積分布有灌木林。灌木主要有:薔薇、花楸、六道木、莢迷、青夾葉、杜鵑、忍冬、祖師麻、松花竹等。草本植物有:羊鬍子草、蒿類、大披針苔、苔草、大油芒、鐵線蕨、升麻等。

野生動物

天竺山的春光 天竺山的春光

森林公園森林茂密,自然生態系統完整,為多種野生動物的棲息繁衍提供了條件。區系組成明顯具有東洋界向古北界過渡的特點,草食性動物主要有:青羊、野豬、林麝等。肉食性動物主要有:金錢豹、豹貓、豬獾、青鼬等。這些都是舊大陸熱帶和亞熱帶的典型動物,也是秦嶺東南區和華南區所共有的特產。據陝西省動物研究所2002年調查,森林公園有野生脊椎動物190種,隸屬28目72科。其中獸類有6目23科69種,兩棲爬行類有4目11科32種,鳥類有14目31科74種。被列入國家重點保護對象的有20種。其中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5種:林麝、豹、雲豹、金雕、黑鸛;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有15種:大鯢、紅腹錦雞、鳶、紅隼、普通雕、斑頭鵂鶹、領鵂鶹、灰林、長耳、黑熊、豺、水獺、小靈貓、鬣羚、斑羚;省重點保護動物50餘種。種群數量相對較多的有:斑羚、紅隼、錦雞、斑頭鵂鶹等。

藥材資源

天竺山是天然的中藥材寶庫。園內有連翹、五味子、靈芝、天麻、黨參、何首烏、百步還原草、百合、朱苓、黃連等珍稀中草藥500餘種。

主要景點

天柱摩霄

天竺摩霄為山陽八景之一,天竺山自然景觀之極佳處。來到北峰大頂北側絕壁處,即可看到一座天然石柱崛地而起,宛若擎天之柱。柱體呈圓形,高近300米。《山陽縣誌》載:“儼似蓬萊仙子,冠碧煙,披紫霞,帶紅霓,手臂繹霜,口吸銀河,直若天為山所擎也。”天柱峰象巨人,像蠟燭,像竹筍,像天柱,昂首仰天,高大偉岸,古松倒掛,雲煙繚繞,氣勢不凡,蔚為壯觀。清末舉人陳魯齋先生有《天竺摩霄》詩云:

拔出群嵐數萬里,青天象外露奇峰。

天柱摩霄 天柱摩霄

懸岩向背疑風雨,絕頂陰晴變夏冬。

羅列兒孫排玉筍,撐持砥柱現芙蓉。

仙緣有份誰修到,下界聲傳古寺鐘。

這首詩把“天竺摩霄”刻畫得惟妙惟肖,突出了天竺山之高——手摘星辰,天竺山之奇——鬼斧神工,且將山上山下景物不同和氣溫差別,也融入了所描繪的詩情畫意之中。

刀背梁

刀背梁 刀背梁

刀背梁,顧名思義,梁頂部的寬窄和坡度的大小你可以想像險到什麼程度。過去刀背梁棧道未修時,只能有少數幾個膽大的探險者才能來到這裡,絕對是如履薄冰,小心奕奕。刀背梁長不過百米,左臨徒崖,右是絕壁,前邊臨空,上邊的最窄處,也不過尺把寬,右邊的絕壁,遊人是根本不敢往下看的,看則有搖搖欲墜之感。因為絕壁是垂直的,你若想轉個身,也擔心一陣輕風會把你吹向萬丈深淵。現在,在刀背梁的絕壁上修了棧道,攀爬棧道,腳下凌空;登上刀背梁,在最窄處被支撐的棧道只有五分之一的寬度,大部是凌空而架,遊人也是凌空而行,空里來霧裡去,給您的感受如何?

凌雲亭 凌雲亭

在刀背梁的最前端,建有凌雲亭。凌雲凌雲,遊客們已凌駕在祥雲之上,在有雲的天氣,可以俯瞰雲海;在無雲的時候,可以目極千里。在這裡看大小天竺,近在咫尺,伸手可及,正所謂,千峰萬壑腳下踩,疑是仙子騰雲天;敢向九天攬星月,不登天竺非好漢。這裡也是攝像拍照的最佳角度。

天竺雲海

天竺雲海 天竺雲海

天竺山最高海拔2074.4米,最低海拔1255米,山有七峰相對,主峰有北峰大頂山、東峰鐵鐘坪、南峰虹池梁、西峰松樹盪。一年四季,峰隙間雲霧繚繞,奇峰怪石,古松懸崖,和神秘道觀常常淹沒在茫茫霧靄之中,時隱時現,依稀可見,如臨仙境。每當雨雪初晴,一朵朵白雲,如一團團白棉絮,被極善隱身術的仙子無聲地指揮著,或匯聚在山腳,或飄蕩在山腰,或升騰上山頂,向四面八方鋪展開去,剎時便形成波濤洶湧的海洋,頗有“水漫金山”之勢。使人們會不自覺地聯想到許多美妙的故事,仿佛自己也幻化成仙,飄飄欲飛,神遊天界……忘卻了一切凡塵恩怨和私心雜念,一下子達到了超然於物外的高妙境界。選擇適當時機,登臨天竺,欣賞“天竺雲海”之美景,定有恍若進入蓬萊仙山,悅人耳目,陶冶情操,其美其妙,只能意會而難以言表。

鐵鐘坪

鐵鐘坪 鐵鐘坪

鐵鐘坪,位於天竺山東邊的半山腰上,東可遙望法官鄉的碥頭溪、銅塔溝和僧道關,北鄰天竺山主峰大頂,背靠天竺山主脊清風嶺,南依天竺山鐵瓦殿。
鐵鐘坪景色秀麗、美不勝收,周圍有多姿多彩的峻岭奇峰、變幻

無窮的繚繞雲霧、神秘莫測的懸崖古洞、栩栩如生的天然雕塑、遮天蔽日的松濤林海,更有神秘道教那古剎鐘聲。
說起鍾,這裡為什麼叫鐵鐘坪呢?這是因為公元949年,即五代的後漢時期,周清峰在天竺山主持道教,曾於雙峰觀前鑄母子鍾三口,各重千斤,是天竺山最早鑄鐘之地。每逢法事,鐘聲伴隨著松濤與道人頌經之聲在山間迴蕩,飄向遠方。又因這裡有一片天竺山少有的山凹平地,故名鐵鐘坪,可惜三口古鐘在文革時破“四舊”遭造反派破壞,千年鐵鐘蕩然無存,很是遺憾。
鐵鐘坪道觀總名稱叫雙峰觀,座落在天柱山大頂南2公里處,群峰環抱之中,因在道觀大門外可看到門內的摘星峰、繡女峰兩座山峰似被鑲嵌其中而得名。
雙峰觀四周群峰羅列,道觀的修建很有講究。雙峰觀左邊一座山嶺遠看形如一條巨大的青龍,從而得名青龍嶺。雙峰觀右側一座山峰約高一、二百米,形如刀削般險峻,十分壯觀,因其危崖高聳,絕壁參天,故名摘星峰,又因其裸露的懸崖是白色的,也叫白虎峰。雙峰觀對面,即前面一座山峰,遠看一座山,近看景無限,神秘幽靜。透過此峰,隱約可見山下僧道觀、高速路在天竺山的出口,夜景燈火通明,十分美麗,人們稱之為淨雲峰。雙峰觀背依的後山,挺拔峻秀,人稱玄武峰,以上四座山峰正好構成了以雙峰觀為中心的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的格局,正好合了道教對四個方位星宿的信奉,給雙峰觀又增加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另外,還有秀女峰,即在白虎峰山根,相傳為西漢年間有一公主來此修煉成仙而得。
摘星峰,也叫蠟燭峰,在雙峰觀右後側與白虎峰之間,孤獨俊美,遠看像一少女亭亭玉立在萬山叢中,又像一隻蠟燭給雙峰觀帶來光明,據說有修行得道的仙士在此峰飛身成仙。
三星峰,位於雙峰觀摘星峰右邊,在道觀內,因摘星峰的遮擋,看不見,但在對面淨雲峰處,則三星峰清晰可見,山峰並列有三,名為福、祿、壽三星成峰,現三級台階狀,合步步高升之意。
太白峰,雙峰觀以西一公里處,有一巨大山峰,頭部及鬍鬚蒼白,故名太白峰。
以上有八座山峰錯落有致地分布在鐵鐘坪周圍,鐵鐘坪的風水也就被包圍的嚴嚴實實,天竺山的聲名也就聞名遐爾。

千尺崖

千尺崖 千尺崖

千尺崖,也稱閆王碥,是天竺山從東大門僧道關上山頂的必經之路,它是玉筍峰和快活林之間的唯一連線樞紐。此碥看似平坦,卻是一道天險,長不到百米,寬不盈庹,從閆王碥往上看,百尺懸崖貼耳,斧削峭壁參天;從閆王碥往下看,千尺危崖弦目,萬丈深淵無底。兩人相向而過,不擦肩不得通過,實在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要。膽小的人經過時,只能看著腳下,小心翼翼,不敢左顧右盼。開發天竺山景區後,對道路進行了拓寬,增加了防護圍欄,遊人通過,有驚無險,再不必因為“閆王”二字而擔驚受怕了。

天竺山索道

天竺山索道水平距離1749.8米、斜長1935.4米、高差827米,是目前陝西省垂直落差最高,線路最長的景區索道,有著“西北第一索道”美譽。

天竺山客運索道,由陝西鴻瑞旅遊發展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的客運索道在天竺山景區正式投入運營,投資9000餘萬元,為單線循環脫掛式六人吊廂客運索道,其設備質量和技術水平全國領先。該索道關鍵部件、鋼絲繩、減速器、抱索器、主控電器部分均系進口。單程運行6.6分鐘,單向運輸能力800人/小時,日運送遊客可達1萬多人次,整個系統由計算機控制。

天竺山森林公園[陝西天竺山國家森林公園] 天竺山森林公園[陝西天竺山國家森林公園]

天竺山最高海拔2074米,相對高差1200多米,從天竺山山腳步行至山頂要經歷12000多個台階,大約需要四五個小時,這讓有些遊客望而生畏,天竺山索道的開通提供了一種輕鬆的上山方式,極大方便遊客遊覽天竺山,使更多遊客可以輕鬆登上山天竺山頂,欣賞大美無限的天竺風光,領略“置身如在九霄中,萬里川原一覽空”的勝景。

人文歷史

歷史文化

天竺山國家森林公園 天竺山國家森林公園

據清嘉慶元年刊本《山陽縣誌》記載,早在東晉時代著名的道教理論家、煉丹家葛洪即在本縣境內的饅頭山隱居修道。 葛洪,字稚川,號抱朴子,丹陽句容(今江蘇境內)人,在廣東羅浮山隱居之前,曾到豫、荊、襄等地遊歷,而山陽又距豫南、襄陽不遠,所以,他到過饅頭山是有可能的。民國十八年刊本《增修山陽縣誌》卷一亦寫道,“羊仙洞在饅頭山, 昔人於此得道飛升,傳雲即葛洪也,入羅浮山去。又口頭東十里,有深洞,碑記‘葛洪修煉處’。

唐時的著名高道羅公遠曾在天柱山修道。清嘉慶元年刊本《山陽縣誌》卷一《古蹟》記述,“天柱山 ,一名天竺山,唐羅公遠、宋邵康節(邵雍一引者注)皆隱於此。”[2]羅公遠,又名思遠;鄂州(今湖北境內)人,一說為彭州九隴縣(今四川境內)人,《太平廣記》卷二十二、《雲笈七籤》卷一百三十五、《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卷三十五均有其事跡。如:《太平廣記》中《羅公遠》條記述,公遠自幼好道術,唐玄宗亦酷好仙術,有一次玄宗與張果、葉法善手中各握棋子,未讓公遠看見而要他猜各人手中之物,公遠以無物相告,二人張開手,均無棋子,原來棋子已在公遠手中;還寫道,開元年間又一次中秋賞月,公遠以拄杖為橋,請玄宗同登月宮,聽霓裳舞曲。這些記述頗多神異,難免有小說家言或傳說。其中亦有頗具哲理之言,如玄宗請公遠教其長生之術,公遠對曰,“我命在我,非由於他,當先內求而外得也,刳心減智,草衣木食,非至尊所能。”這段話反映了羅公遠對道教養生的真知灼見,他重申了道教提倡“我命在我不在天”的生命觀,指出要長生久視,應先內煉而非外求,清心寡欲、草衣木食的艱苦修煉,帝王是做不到的,言外之意,帝王的生活如果不改變,要想長生是不可能的。羅公遠有著述傳世,《道藏》中收有《真龍虎九仙經》二篇,羅公遠、葉靜能注。葉靜能亦為唐玄宗時的道士,以擅長符籙請神役鬼、驅邪治病、興雲致雨等奇術深受玄宗寵信。羅公遠、葉靜能在《真龍虎九仙經》注中寫道,“夫金丹大藥,皆在冥心。心若一著,無有不成。若蒙至人傳訣,依法修之,切在戒慎分明,靜室息諸事,想恍惚之中有神曰靈冥也,煉五臟氣方成大道。故《道德經》雲:恍恍惚惚,其中有物;杳杳冥冥,其中有精。”從這段話中,也可以看出道教修煉在當時由外丹向內丹轉變之端倪。

據山陽地方志記述和當時老道長口傳,唐末宋初大名鼎鼎的高道呂洞賓亦到過天柱山 。《山陽縣誌》卷一《古蹟.仙人龕》記載,“相傳呂純陽、韓湘子遊憩於此,故名。”[5]同卷《古蹟.天柱山 》亦記述,“又傳呂洞賓曾多次於此山,有摘星岩、摩天岩、淨瓶峰、雷神洞。”[6]八仙的故事使呂洞賓、韓湘子在我國民間幾乎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據有關史料考察,呂洞賓、韓湘子均有其人,但韓湘子系唐朝官員,是唐代大文豪韓愈侄子,而韓愈確有族侄,頗有道術。

呂洞賓是唐宋內丹道發展中極為重要的人物。洞賓名岩,字洞賓,道號純陽子,以字行世。他與其師鍾離權的內丹修煉理論,在中國道教史上被稱為鍾呂金丹道。《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呂岩》寫道,“其自作傳雲:吾乃京兆(今陝西關中)人,唐末屢舉進士不第,因游華山遇鍾離子,傳授延命之術,尋遇苦竹真人傳授日月交並之法,再遇鍾離,盡獲金丹之妙。吾得年五十道始成。”“世言吾賣墨,飛劍取人頭,吾聞曬之,實有三劍:一斷煩惱,二斷貪慎,三斷色慾,是吾之劍法也。世有傳吾之神,不若傳吾之法,傳吾之法,不若傳吾之行。何以見?為人若反是,雖攜手接武,終不成道。”[7]從這些記述不難看到他修道的經歷、承傳及其丹道思想。呂洞賓主張修道最重要是身心和生命的修煉,反對荒誕不經的虛妄之說。他的丹道理論對全真道內丹修煉影響甚大,被尊為全真道“五祖”之一。有關呂洞賓在陝西的活動,史籍多有記載,《雅言系述.呂洞賓傳》稱其為潼關以西人,唐朝鹹通( 860 -873)初年,舉進士不第。後因黃巢起義,社會動盪,遂攜家隱居終南山,學道家老子之法。《宋史.陳摶傳》亦寫道,陳摶在華山隱居修道時,“華陰隱士李琪……;關西(古時稱函谷關或潼關以西市為關西或關右——引者注)逸人呂洞賓,有劍術,百餘歲而童顏,步履輕疾,頃刻數百里,世以為神仙。皆數來摶齋中,人鹹異之。”[8]據上述史料分析,呂洞賓在天柱山一帶修過道是完全可能的。

元朝時,全真道倍受尊崇,甚為興盛。陝西乃全真道之發源地及重要的活動市,道觀的興建和道士、信眾的崇道十分普遍,天柱山市興建的元緯宮就是全真道在當地發展的有力證明。元緯宮系元朝著名高道宋德方主持修建,據《增修山陽縣誌》載,元緯宮“在城西南山麓,俗名宮為南庵,道院曲流為縣八景之一。”[9]《山陽縣誌》卷三《壇廟》記載,“縣城西一里許,有勝概名曰南庵,後倚筆架山,前接紫微峰,左山環峙,右水繞流,蓋天地造設之佳處也。”

據李鼎《玄都至道披雲真人宋天師祠堂碑銘並引》、元好問《通真子墓碣銘》、李志常《長春真人西遊記》等道教史料記載,宋德方(1183一1247),字廣道,道號披雲,山東萊州掖城人。先後師事全真道“七真”中劉處玄、王處一、丘處機。丘處機應成吉思汗之請遠赴西域時,德方為隨行的十八位門人之一。返回燕京後,與丘處機同住於長春宮,奉丘之命,任教門提點。他辦事認真,一舉一動,無偏私而有規則,道俗莫不服其德能。宋德方博覽群書,學識淵博,對儒、道典籍如《春秋》、《周易》、《中庸》、《大學》、《莊子》、《列子》特別喜愛,努力研讀,對其它的詩文與歷史、諸子百家著作,亦多有涉獵。他在蒐集、整理、刊刻道經和修建道教宮觀方面盡力甚多,成效亦甚大。丘處機逝世前,十分重視整理和刊刻《道藏》之事,他曾專就此事和門人宋德方商議,對道教經典的大量散失深為遺憾,認為應當努力完成恢復和整理這一與道教發展關係非常密切的大事。然而,丘處機也深知自己已經沒有精力去實現這一宏願,遂將此事交宋德方日後辦理。丘處機對宋德方說,茲事體甚大,我則不暇,他日爾當任之。丘逝世後,尹志平接任掌教,亦繼承其之遺願,非常重視刊刻《道藏》,委託宋德方總管籌辦此事。宋德方與門人秦志安等詳細策劃,又得丞相胡天祿資助白銀1500兩,遂於元太宗九年(1237)起開始整理《道藏》。由於任務繁重,設立了27個經局承擔此事。他們不辭辛勞,行程數萬里,搜羅遺逸道經,增補亡缺,以《大金玄都寶藏》為基礎,校對付刊,歷時八年,於乃馬真皇后稱制三年(1244)全部完成,亦名《玄都寶藏》,共7800餘卷,實現了丘處機的遺願,是全真道教歷史上的又一創舉。由宋德方建立的全真道宮觀,“自燕齊及秦晉,接漢沔,星羅棋分布,幾百餘區。”元緯宮即是宋德方主持修建的一百多處道觀之一。[11]蒙古成吉思汗二十一年(1226),朝廷即賜宋德方“清虛大師”;乃馬真後稱制三年(1244) ,朝廷又賜號“玄都至道真人”;至元七年(1270),又追贈“玄通弘教披雲真人”,著作有《樂全集》。

明朝以後,國內不少地方全真道衰落,陝西的全真道雖然不如元代興盛,但卻有一些道士弘道甚為得力,成就亦顯著。如佳縣白雲山,因道士李玉風(亦作玉鳳)於明神宗萬曆二十二年(1605)到此隱居弘道,“施藥濟人”,“歲旱有禱即應”,後經任尚書的陝西韓城人薛貞上奏朝廷,“敕賜道經一藏,封為‘玉風真人’”。

在屬於陝南市的天柱山 ,明朝時四川籍全真派道士李本善到天柱山弘道,收徒劉合明等。李羽化後,劉合明承師遺志,主持天柱山市全真道事務,大力弘道50餘年,收徒100多人,修復了不少道觀。劉合明宣宗宣德六年(1431)羽化,其徒余教民繼承劉合明主持道務30餘年,使全真道在天柱山市得以延續[13]。

天竺山森林公園[陝西天竺山國家森林公園] 天竺山森林公園[陝西天竺山國家森林公園]

明孝宗弘治(1488—1505)年間,有一位居住在山陽名叫雷賢(字宗魯)的人,某日出遊,在南庵道觀舊址上撿到琉璃瓦殘片,上面刻有“至正元年道正宋披雲”字樣,感慨非常,乃以繼承宋披雲(德方)弘道之志為己任。雷賢捐資金、請工匠,歷時10餘年,終於使元緯宮在元朝宋德方昔日修建的舊址上重新落成。餘慶在《南庵元緯宮記》中根據自己的親眼所見寫道,元緯宮“前後宮殿,峨然翬飛,東西棟楹,聳爾壯麗,且裝塑神祇,像貌威嚴,光彩絢爛,令人凜凜起敬。至於四面牆垣,氣象開闊,高映雲日,觀者摩肩接跡,贊口同聲,是皆始於宗魯之所創也。”[14]這些記述,可以清楚地看出當年天柱山市的道教盛況。

明朝中期以後,天柱山一帶全真道的活動日漸衰微。清乾隆二年(1737),全真道士李永明由湖北武昌到天柱山,先後收徒100餘人。但後來這一支未能在天柱山承傳下來。

現今天柱山全真派道士的承傳,系由清朝中葉武當山太子坡道士王圓吉到天柱山弘道,延續下來的道脈。所以,現今天柱山全真道龍門派道士,尊武當太子坡為其法嗣之源。王圓吉到天柱山後,與其徒吳明慧、張明秀、劉明玉等大力弘道,修復道觀,刻印道教典籍20餘種,門人達500多人。王圓吉羽化後,吳明慧(道號道隱子)繼其師掌天柱山道教事務,勤奮耕耘,著有道書《度人秘錄》、《修煉丹術》等,皈依弟子超過1000人。

1925年吳明慧羽化,由其高徒張至正(道號安連子)繼承吳明慧遺志,主持天柱山道教事務,努力弘揚全真道。張至正與天柱山道眾一起,經過10餘年艱苦努力,修復了鐵瓦殿, 雲蓋觀(又名大頂)道觀,又在鐵鐘坪創建雙峰觀道場,建有主殿4座,配殿3座。主殿名為“通明殿”、“斗姥殿”、“無極殿”、“萬聖樓”,配殿名為“靈官殿”、“娘娘殿”“太白殿”,還建有鐘樓、鼓樓、客廳、廂房等房屋100餘間,住觀道士人數最多時達100餘人,使雙峰觀成為天柱山道教史上修建的道觀中規模最大的道觀。

解放戰爭時,中國人民解放軍李先念部隊轉戰商洛市。1946年夏秋間,李先念率約300人的部隊在極端困難之際,從漫川關走山路到雙峰觀,受到張至正大師熱情的接待,部隊隱蔽山中半月。分別時,張至正為確保李先念的安全,特地為李換上道裝。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黨和國家的宗教政策在天柱山道教界貫徹落實得比較好,據1952年統計,當時山陽縣共有道觀37處,廟房478間,乾道123人,坤道99人,其活動中心天柱山有乾道38人,坤道29人。1956年,主持天柱山道教事務的張至正道長當選為山陽縣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並1958年春出席了中國道教協會在北京召開的理事擴大會議。張至正亦積極回響政府號召,組織道眾學習報紙和政府的有關檔案。

但是,五十年代末期以後,由於“左”的思想的干擾,對黨和國家的宗教政策的貫徹出現失誤,天柱山市的道教活動遭到不應有的衝擊,出現了令人痛心的狀況:1960年,以張至正為首的40多位道士遭受批鬥,同年,張至正蒙冤受屈被捕,道士道姑多遣散還俗。“文化大革命”期間,天柱山道觀毀壞殆盡。

改革開放以後,隨著國家狀況的日益好轉,天柱山道教迎來了新的春天,冤假錯案得到平反,道教活動逐漸走上健康發展的軌道。天柱山道眾在張至正的高徒周理貴道長(道號天真子)的帶領下,鑿岩石,開荒地,打松籽,挖藥材,餐風露宿,一心向道,克服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經過近20年的艱苦努力,自籌資金100多萬元,修建恢復了雙峰觀、雲蓋觀、鐵瓦殿、朝陽洞4處道觀。1984年,周理貴道長與道眾建立了天柱山道教管理委員會,周理貴任管委會主任。同年,周道長當選為陝西省道教協會理事,周理貴任管委會主任。1989年在北京白雲觀領受“三壇大戒’,1993年被評為全國道教界愛國愛教先進個人,1998年山陽縣道教協會成立,周道長當選為會長。 2000年商洛是道教協會成立被選為名譽會長。2006年9月20日羽化登真。

天柱山現有住觀道士30餘人,皈依弟子約500餘人,其中不少人已成為道教界的後起之秀。

余宗來(道號昌盛子) , 1990年參加陝西省道教協會第三期培訓班學習,1995年參加了在四川青城山舉行的全國第二次全真派授戒活動,1998年當選為山陽縣道教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同年當選為山陽縣政協委員,2000年10月當選為商洛市道教協會會長,2001年選任陝西省道教協會常務理事,2005年出席了中國道教協會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賈慶林主席的接見。出訪馬來西亞等國家學習參觀。2006年任商洛市政協委員,2007年選陝西省省政協委員。撰寫和主編的道教著作有《丘祖百字派淺解》、《商洛道教宗譜》、《張至正傳奇》、《商洛市道教志》、《商洛市道觀簡介》、《天柱山的傳說》、《天柱山志》》(手稿)等;

徐宗常(道號祥和子),1987年參加陝西省道教培訓班學習,1994年當選為陝西省道教協會第二屆理事,1998年當選為山陽縣道教協會第一屆副會長,2000年10月當選為商洛市道教協會第一屆副會長;

瞿宗瓊(道號廣玄子),坤道。1988年參加中國道教學院坤道班學習,1992年當選為天柱山道教管理委員會常委, 1995年參加四川青城山全真派授戒,1998年當選為山陽縣道教協會常務理事,2000年10月當選為商洛市道教協會第一屆副會長,2001年當選為陝西省道教協會第三屆理事,2006年當選山陽道教協會第二屆會長。曾參加《天柱山的傳說》等道教資料的編寫;

胡誠林,1992年參加中國道教學院專修班學習。現任中國道教協會第七屆副秘書長,陝西省道教協會第三屆秘書長,西安市道教協會秘書長、西安八仙宮管理委員主任、2000年選為商洛市道教協會第一屆副會長、陝西省政協第八屆委員,西安市碑林區政協委員,近些年來作為青年道士代表,曾出訪過澳大利亞、新加坡、台灣、香港等國家,在《中國道教》、《中國宗教》、《三秦道教》、《各界導報》等報刊上發表《天竺山今昔》、《西安道教展新姿》、《道教在澳洲的發展》、《台灣道教散記》等文章約30篇。

在天柱山修過道的道士中,選送中國道教學院和陝西省道教培訓班學習深造者已有田誠啟、胡誠海、何宗銀、何宗才、王誠芳、余誠智(市道協副秘書長;山陽道協秘書長)胡誠旭、陳誠東、汪誠真、江宗善、秦誠水、王宗慧、朱宗賢等20餘人,其中不少成為所在道觀中的有生力量,他們努力弘道受到道教界的重視和好評。

天竺山詩詞

《登天柱山》 陳魯齋

置身如在九霄中,萬里川原一覽空。

呼吸可能通帝座,壯懷直欲問天公。

懸岩峻峭巨靈劈,大地撐持砥柱間。

秋色西來風日麗,下方佳氣鬱蔥蔥。

《天竺摩霄》

陳魯齋

拔出群嵐數萬里,青天象外露奇峰。

1.

《登天柱山》 陳魯齋

置身如在九霄中,萬里川原一覽空。

呼吸可能通帝座,壯懷直欲問天公。

懸岩峻峭巨靈劈,大地撐持砥柱間。

秋色西來風日麗,下方佳氣鬱蔥蔥。

2.

《天竺摩霄》

陳魯齋

拔出群嵐數萬里,青天象外露奇峰。

懸岩向背疑風雨,絕頂陰晴變夏冬。

羅列兒孫排玉筍,撐持砥柱現芙蓉。

仙緣有份誰修到,下界聲傳古寺鐘。

旅遊參考

交通指南

1、西安——山陽——法官僧道關(天竺山森林公園) 從陝西省西安汽車站(火車站對面汽車站)乘車(30分鐘一班)到山陽汽車站(票 價38.5元),然後在山陽汽車站乘到法官的班車(1小時一班),從僧道關口下車 (票價估計15元)。然後可以乘坐小巴或者出租摩的到天竺山森林公園(5元)。

2、西安繞城高速曲江站--藍商高速--商洛市方向--福銀高速--山陽方向--天竺 山出口--通景路-東山門

3、自駕游: 由西藍高速G40/G70行駛大約80公里,上G70福銀高速,行駛近60公里, 下天竺山出口,收費120 元。

自助游線路[2]:

線路1:東山門---玉筍峰---十八盤--璇天洞---刀背梁--大頂--北峰--龍王洞---雲蓋觀---天柱摩宵---三觀壇---清風嶺---鐵鐘坪(雙峰觀)---觀象台---索道上站-東山門

線路2:東山門---索道下站---璇天洞---刀背梁---大頂---北峰---大頂---北峰---龍王洞---雲蓋觀---天柱摩宵---三觀壇---清風嶺---鐵鐘坪(雙峰觀)---觀象台---索道上站

天竺山森林公園[陝西天竺山國家森林公園] 天竺山森林公園[陝西天竺山國家森林公園]

線路3:天竺山高速路出口---景區環山公路---西山門---七星湖---木魚山---第 四季冰川遺蹟---藥王台---清風嶺---大頂---雲蓋觀---北峰---龍王洞---刀背梁---玄 天洞---鐵鐘坪---玉筍峰---東山門

資費標準

特殊人群預訂標準:

①免費政策:兒童身高1.3米以下免票;70歲以上老人持老年證免票;軍人憑 軍官證免票 ;

②優惠政策:學生憑學生證購學生票,60-65歲老人憑老年證購老年票 。

★門票提醒:

①門票實行一票通,遊客持門票遊覽公園內所有景點,有效期兩天;

②網路訂票,發票由景點景區提供。

★費用說明:

①門票包含:商洛天竺山森林公園參觀遊覽票;

②自費項目詳見景區公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