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竺寺景區

天竺寺景區

石膏山天竺寺景區位於石膏山北峰,山影重重,佛意濃濃,寺光山色,交相輝映。讓我們走進這片禪林淨土,感受大千世界玄妙,領略人間仙境的風情。天竺寺景區分為上岩白衣寺、龍王洞、塔林,中岩天竺寺、保全禪院,下岩鐵佛寺、鍾泉寺。

景區介紹

天竺寺景區 天竺寺景區
 石膏山天竺寺景區位於石膏山北峰,山影重重,佛意濃濃,寺光山色,交相輝映。讓我們走進這片禪林淨土,感受大千世界玄妙,領略人間仙境的風情。
天竺寺景區分為上岩白衣寺、龍王洞、塔林,中岩天竺寺、保全禪院,下岩鐵佛寺、鍾泉寺。

相傳其最早建於1500年前的北齊,有據可查的歷史追溯至600年前的明初。石膏山的寺宇有它的獨特之處,一是寺宇本身幾乎全部建築在岩洞之內,風雨不侵、冬暖夏涼、岩洞天成、美景巧藏。二是其中供奉的佛教人物占絕對優勢,不像別的寺宇釋、儒、道三教明顯合一之勢。據記載,戰爭初期,日本侵略軍曾一度占領石膏山並在天竺寺設立據點,其後石膏山成為共產黨領導的太岳區游擊隊的根據地,石膏山成為了日軍占領區通向太岳根據地的樞紐。

景點介紹

白衣寺

天竺寺景區 天竺寺景區

白衣寺位於上岩的西洞,又叫抱佛洞,供奉是白衣觀音菩薩。是石膏山佛門開山的鼻祖。白衣觀音被認可為可以消災延命,保佑家人平安。 

白衣洞也是白衣大士的涅槃處。白衣洞在石膏山的岩洞中,歷史古老,規模不算大,排位第三,建築非常簡陋,僅木欄桿三曲圍繞。一尊白衣菩薩石像端坐而已。但它是石膏山名稱來歷的起源。

石膏山,初名叫石山,後改為石高山。高指此山是太岳群峰中的最高位置,後因高字太自我玄耀,在明隆慶元年由兵部尚書霍冀之手筆,改為石膏山,一字之差使石膏山形神並舉,寓意深長。據說洞內鐘乳石的造型有白衣大士的容貌,隨著時間的延續,被隱藏到石乳後面了。白衣大士的善行善德感動了上天,山石流下了神液凝成乳石,使白衣大士在此坐化歸真。據民間傳說,古時候,石膏山下一帶,有一位身著白衣的婆婆專為平民婦女施藥就病,所用的藥物都是液末,病人一治即愈,病好後,從不收人錢財。眾人打問其住處,不知其詳。後來有一樵夫見她在石膏山上打坐,就上前問到“醫婆在此居住?”答道:“不定。”說完不見其影,樵夫告知鄉親,鄉親們都上山祭拜,以謝救命之恩。

龍王寺

龍王寺位於上岩的東洞,是石膏山天竺寺文明的發祥地。供奉龍王塑像,洞高五米,寬八米,深約十米。

天竺寺

天竺寺位於中岩所在的位置,海拔1700-1800米,始建於清朝雍正八年,距今有三百餘年的歷史,經幾度重修。門額鑲嵌磚雕"山林埜趣"四字,是傅山先生題字,門洞形如曲拱,進深約六米,上建鐘樓,內懸古鐘是明嘉慶年間縣令所鑄,殿宇建在天然形成的溶洞中,建築布局依山勢分前後上下兩層,後殿為正殿,東西兩側各有偏殿。正殿內供奉:觀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左配殿為送子觀音,右配殿為地藏菩薩,左脅持為閔公,右脅持為道明。雲水洞中供奉:西方三聖(阿彌陀佛、左脅持為觀音菩薩、右脅持為大勢至菩薩),祖師殿內供奉的為菩提達摩。

保全禪院

保全禪院天竺寺僧人起居齋戒、證經說法之地。西南禪堂五層,三層以上專供藏經,為法門重地。東側法門洞為課堂,往東南通連香積廚。

鐵佛寺

鐵佛寺位於下岩,始建於清朝雍正八年。
山門殿山門亦稱三門,天王殿居中,東為地藏王殿(即無相門,供奉地藏菩薩),西為關帝殿(即無作門,供奉關公)。
四大天王殿,俗稱"四大金剛",分別為:東方持國天王,手持琵琶,表明他要用音樂來使眾生皈依佛教;南方增長天王,手握寶劍,為的是保護佛法不受侵犯;西方廣目天王,手中纏一龍,他能以淨天眼承時觀察世界,護持眾生;北方多聞天王,左手握銀鼠,右手持寶傘,用以制服群魔,保護民眾的生命財產。在四大天王中間供奉的是彌勒佛。和彌勒佛相背而立的是負責守衛大雄寶殿的韋馱菩薩。

鐘鼓樓

鐘鼓樓佛寺制度儀規的重要組成部分,無相門上為鐘樓,無作門上為鼓樓。
佛母洞位於天王殿與羅漢堂之間的樓道上,供奉準提菩薩,也稱準提佛母。

大雄寶殿

寺內正中設有一鐵鑄香爐,長約兩米半,高寬約一米有餘,正面有鐵佛大殿四字,背面是虎頭運圖,雄壯有力。
正殿供奉為"橫三世佛":居中為釋加牟尼,左為藥師佛,右為阿彌陀佛。
偏殿為羅漢堂供奉有十八羅漢

鍾泉寺

鍾泉寺位於下岩的水月洞,供奉"東方三聖"即居中為藥師琉璃光佛王佛,左脅持為日光遍照菩薩,右脅持為月光遍照菩薩。鍾泉寺西側,有石膏山十景之一的"鍾泉澄澈",佛家稱之為"八功德水",鐘口徑0.95米,深1.4米。素有八德之稱"澄清、清冷、甘美、輕軟、潤澤、鴳、解饑渴、養妙根"。

塔林

塔林位於上岩以東的羅漢頂,塔林是一種佛教建築,被佛家視為聖物。塔下有墓室地宮,是前輩師祖的公墓。天竺寺僧人圓寂後屢建靈塔,清風明月,長佇羅頂。

景區十景

據寺宇鑲嵌碑碣記載,石膏山舊有十景:鍾泉澄澈、松塔玲瓏、高山瀑布、梵音洞天、石膏疊翠、雲路橫空、石猴望月、柏登飛懸,這些景致相互映襯,熠熠生輝。還有羅丁松濤、蓮寺爭泉、神飛壁峰以及南天門、蘑菇岩、捨身崖、烏龜石、棋盤石、桃花嶺、猴王峰、香爐山、尖陽山等景點,雄奇秀麗。滴水岩瀑布落差50餘米,懸掛空中;天水河奔流而出,一瀉百里。真是水光山色,令人心曠神怡。石膏山的山路,窄而奇險,俯視山下,毛驢猶如螞蟻蠕動。驚呼絕嘆,回聲相應,經久不息。站在岩洞頂上,遙望群山,宛如凌空直下,覽盡無數小山。《縣誌》記載:“一登其上,清風冷然,回隔塵世,瀟灑清奇,若入異境,勝地無過於此地。”石膏山山景優美,資源豐富、氣候涼爽。尤其是山勢崢嶸、溝岩幽深、飛瀑流泉、林海雲霧,分布集中,是絕好的旅遊和避暑勝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