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紅花

《天山紅花》是20世紀60年代拍攝的一部以新疆哈薩克族生活為主題的電影,片中“阿依古麗大嫂”、“阿斯哈勒大哥”等形象,曾深深定格在許多人的腦海里。30多年後,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檔案館舉辦的檔案展覽中,一張這部片子的老劇照使人記憶猶新,很久以前的電影畫面又在眼前浮現,故事情節也一點點被記起。

基本信息

電影簡介

1959年,在天山腳下的東風公社哈薩克族畜牧生產隊領導班子改選時,熱愛集體、原則性強的女共產黨員阿依古麗被選為隊長。 大隊獸醫哈思木是反動牧主的兒子,他為了把草原的韁繩掌握在自己手裡,決心把阿依古麗的隊長職務搞掉。他利用阿依古麗的丈夫阿斯哈勒想發家致富和大男子主義思想,挑撥離間他與妻子的關係。對於丈夫的打罵和分居威脅,阿依古麗並不畏懼,她一心一意帶領民眾搞好生產,獲得了畜牧業大豐收。第二年春天,哈思木在一個風雪之夜毀壞了羊羔的接生設備,使許多羊羔被凍壞,並嫁禍於阿斯哈勒。接著,他在給羊羔治病時,又用蒸餾水代替藥水,致使羊羔的病情加重。他還利用部分落後民眾的迷信思想,散布謠言,說因為女人當了隊長,觸怒了老天爺,故受此懲罰。在黨組織和廣大牧民的支持下,阿依古麗揭露了哈思木的陰謀。當哈思木開槍打傷阿依古麗時,阿斯哈勒也終於醒悟。哈思木受到了應有的懲罰。在一年一度的改選中,阿斯哈勒也誠心誠意地選舉阿依古麗當隊長,夫妻倆和好如初。

背後故事

是1964年國慶15周年的獻禮片,影片編劇歐琳曾在新疆生活過25年,與哈薩克族牧民結下了深厚友情。還是上個世紀50年代,作為報社記者的歐琳到南山牧場採訪,住在哈薩克族牧民的氈房裡。節日的草原是醉人的。那天歐琳學會了騎馬,她騎的是一匹顛馬,一天下來屁股被磨掉一層皮,血乎乎的。晚上回到氈房才發現手上那塊貴重的歐米茄金表不見了。次日一早要趕回烏魯木齊發稿,她想沒指望了,草原那么大,誰知掉在哪兒了?她給廣播員說了一聲,就匆匆回報社了。誰知過了兩天,她接到電話說手錶找到了,是一位哈薩克族老媽媽撿到的,這使她很受感動。

幾年後,歐琳又去牧場採訪。那是個極其困難的年頭,牧區食物奇缺,女主人將一把炒麥放在歐琳跟前的奶茶碗裡,一家老少看著她喝,她喝不下去,只抿了一口就把茶碗遞給身邊的老人。災荒年月這把比黃金還貴重的炒麥,使她認識了一個民族。

感情有時是一種動力。歐琳決心為哈薩克族寫點什麼,卻一直沒尋到突破口。後來她調到新疆電影製片廠當編輯,有機會去伊犁昭蘇草原體驗生活。在那兒,她接觸到一位哈薩克族婦女,為了當生產隊隊長,男人和她分手了。聽到這件事,她覺得文思的閘門突然打開了。

她以阿依古麗為主人公接連寫出3個短篇小說,同時又以《野菊花》為題寫出電影劇本,發表在《電影劇作》雜誌上。文學家馮牧撰文給予好評。西安電影製片廠首先決定投入拍攝,不久文化部夏衍部長也看中了這個劇本,決定作為國慶15周年獻禮片,並親自提議將原片名改為《天山紅花》,由著名導演崔嵬、陳懷愷和西安電影製片廠導演劉保德聯合執導。最後《天山紅花》和《早春二月》等一批獻禮片由周恩來總理親自圈定。

1980年,歐琳調回上海。但是,淳樸的哈薩克族人民,卻一直沒有忘記她。曾有一位哈薩克族老牧民這樣說:“我們最熟悉的人有兩個,一個是毛澤東,一個是歐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