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武林大會

天山武林大會

天山武林大會是2013年8月6號到7號在烏魯木齊市舉行的講學和武學觀摩活動。此次“天山武林大會”由新疆大晨報股份公司、特克斯縣聯合主辦。論道一開始,各大門派掌門人、代表人物在台上一字排開、集體亮相,除了萇家拳掌門人劉義明一身運動裝扮,其餘的人都穿著專業的服裝。各門派將展示的功夫包括:武當游氏丹道太極拳、形意拳(武當派),少林武術(少林派),二十四貼身靠子、峨眉串子手對練(峨眉派),青城太極(青城派),崆峒功夫(崆峒派),磨玄掌(嶗山派),福拳、乾坤風流扇、筷子功、先天十八羅漢手、太極勁道推手(崆峒派),萇氏雙蛇掌、萇氏八卦雞爪鉞、八卦銀鳳掌、萇氏黑虎拳、萇氏猿猴棒、萇氏單劍、羅漢手對練、萇氏白猿拳、萇氏飛雲神槍、萇氏龍鳳雙劍(萇家拳),螳螂拳八肘、螳螂劍、螳螂拳摘要精選(太極梅花螳螂拳),孫氏太極(孫氏太極拳),武氏太極(武氏太極拳)。

簡要介紹

天山武林大會天山武林大會

此次“天山武林大會”由新疆大晨報股份公司、特克斯縣聯合主辦,大會計畫在烏魯木齊市舉辦兩天的武學觀摩、講座活動。各門派掌門人均表示,希望尋找新疆天山派的傳承人、西域武林高手,共同切磋交流。

各門派將展示的功夫包括:武當游氏丹道太極拳、形意拳(武當派),少林武術(少林派),二十四貼身靠子、峨眉串子手對練(峨眉派),青城太極(青城派),崆峒功夫(崆峒派),磨玄掌(嶗山派),福拳、乾坤風流扇、筷子功、先天十八羅漢手、太極勁道推手(崆峒派),萇氏雙蛇掌、萇氏八卦雞爪鉞、八卦銀鳳掌、萇氏黑虎拳、萇氏猿猴棒、萇氏單劍、羅漢手對練、萇氏白猿拳、萇氏飛雲神槍、萇氏龍鳳雙劍(萇家拳),螳螂拳八肘、螳螂劍、螳螂拳摘要精選(太極梅花螳螂拳),孫氏太極(孫氏太極拳),武氏太極(武氏太極拳)。

參加門派

少林派

釋德朝禪師展示少林武術釋德朝禪師展示少林武術
釋德朝釋德朝

代表所持簡歷:釋德朝禪師,嵩山少林寺達摩院首座、少林寺藥局禪醫功夫學院武術總教練、河南少林寺下院禹州市龍泉寺主持、河南鄢陵縣黃龍寺主持,中華禪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禪學藝術研究院秘書長、中國書畫界聯合會理事等職。多次應邀到美國紐約、洛杉磯、華盛頓、韓國首爾、澳門等地訪問。除了少林功夫外,德朝禪師的蠅頭小楷也是一絕。

武當派

游玄德和釋德朝禪師游玄德和釋德朝禪師
游玄德展示武當功夫游玄德展示武當功夫

掌門所持簡歷:游玄德,武當玄武派內家拳宗第十四代掌門、太和宮主持人、武當派武術的代表人物、武當功夫國際聯合會主席、武當道教協會會長、韓國道協名譽會長、美國道家學會名譽主席、歐洲武當功夫總會首席顧問、南武當道教養生院院長、武當派功夫團團長。

峨眉派

峨嵋女俠峨嵋女俠
峨眉掌門與女徒弟對打峨眉掌門與女徒弟對打

掌門所持簡歷:吳信良,峨眉派掌門,中國武術八段、國際武術散手道聯盟黑帶九段、榮譽顧問、國家級散打裁判、峨眉武術聯合總會秘書長、峨眉武術聯合總會總教練、四川省武術協會傳統武術委員會副主任、四川省僑光東方文化科學院研究員。

青城派掌門劉綏濱青城派掌門劉綏濱

青城派

掌門所持簡歷:劉綏濱,青城派第三十六代掌門,道名信玄,四川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四川省道教協會常務理事、中國武術青龍七段、世界武林聯盟教授、美國國際文化科學院院士、法國東方文化中心顧問。2009年,繼國際巨星成龍之後,作為亞洲和中國大陸唯一的獲獎代表,獲第十五屆全球中華文化藝術薪傳獎中華武藝獎;連續5屆被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四川省對外友協聘為中華養生健康國際論壇形象大使。

崆峒派

白義海展示崆峒功夫白義海展示崆峒功夫
白義海和該派傳人之一王俊白義海和該派傳人之一王俊

掌門所持簡歷:白義海,崆峒派第十一代掌門,中華崆峒武道聯盟主席、中國民間武術家聯合會副主席、北京師範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UIC)特聘教授。曾任中國武警8070部隊功夫教官、崆峒派功夫廣東協會主席、東莞市水霖學校崆峒功夫基地總教官等職。

嶗山派

掌門所持簡歷:陳世富,嶗山派慈善門第四代掌門,山東省膠南市武術協會秘書長。陳世富自幼習武,十二歲師從中國三大功師之一馬振峰先生、少林寺永漢大法師。深受內蒙古清真小寺白文亭前輩、中國北派形意門掌門包頭市武協主席楊桐前輩厚愛,受到精心指導,得其武術精髓真傳。1994年秋,陳世富汲取各門派武功精華,創編並發表《丹田硬氣功速成心法》,在全國引起轟動。他結合中華傳統武術氣功與中醫義理創編了動感減肥術、丹田內壯功、周身大練法等。

崑崙派

掌門所持簡歷:周金生,青海崑崙派掌門,中國傳統武術家聯誼會副會長。尹式八卦第四代傳人、王宗岳太極拳第五代傳人,自創崑崙乾坤掌。周金生1935年生於山東曲阜武術世家,自幼隨父學武,後拜少林拳大師高孟翔學習少林拳法。1953年拜在遼寧撫順一代武林宗師梁煥如(號小天)門下學藝(師爺是當年著名的大內高手,在時局動亂的年代,將正宗宮廷八卦掌和武當太極劍傳授給了梁小天),習練宮廷尹氏八卦連環掌和王宗岳武當太極拳,盡得真傳。

萇家拳

劉義明展示萇氏八卦雞爪鉞劉義明展示萇氏八卦雞爪鉞

掌門所持簡歷:劉義明,河南萇氏武技第八代繼承人,當今萇氏武技代表人,被錄入《中國武術名人辭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鄭州市萇氏武技委員會主任,中華傳統武術、散打訓練場總教練,鄭州黃河科技大學體育學院武術系特聘教授。

梅花螳螂拳

掌門所持簡歷:王聚勝,山東青島梅花螳螂拳第四代掌門,中國武術七段,中國煙臺市郝家門太極梅花螳螂拳研究總會高級顧問,黑龍江哈爾濱市武術運動協會郝家門梅花太極螳螂拳委員會名譽會長,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武術協會螳螂拳委員會副主席,哈爾濱市恆祿太極梅花螳螂拳俱樂部名譽主席、武術技術顧問,青島市市北區武術協會顧問,香港太極梅花螳螂拳委總會國際榮譽會長。

孫氏太極拳

傳人所持簡歷:劉桂祥,北京人,自幼酷愛武術,9歲習武,曾歷拜清末保定府捕快李鶴亭先生、老善撲西營的鄂先生、原29軍吉星文團武術教官張鈺先生習練查拳、洪拳、跤術及器械,後拜在孫氏太極拳創始人孫祿堂先生之後孫劍雲門下習練形意拳、八卦掌和孫氏太極拳,是孫門第三代嫡系傳人開門首貼弟子之一,與師兄黃萬祥被孫劍雲譽為“孫門二祥”,成為傳承孫氏太極的代表人物。曾任北京市石景山區體委武術館副館長,石景山區武協主席。現致力於孫氏拳的傳播與教學工作,並深入性地探討研究武學的深刻內涵及醫學價值,弘揚和光大中華武術傳統文化。

武氏太極拳

掌門所持簡歷:孫建國,法號如明,別名行者,河北永年武氏太極學院院長、武氏太極掌門人。自幼愛好武術,16歲拜武氏太極拳第四代傳人李錦藩先生為師,刻苦研練,侍奉恩師左右多年,深得家傳精髓。為繼承和發揚武氏太極拳傳統文化,走遍大江南北,傳播武氏太極拳,並在97-98年《武當》、《武魂》、《少林與太極》雜誌連續發表武氏太極拳套路多篇。

大會亮點

各大門派掌門秀肌肉各大門派掌門秀肌肉

第一、是尋找天山派的傳承人。大家都知道在很多武俠小說里非常活靈活現地描寫

了在西域有一個神秘的天山派,除了有曠世高手,還有起死回生的像仙草、靈芝、雪蓮等等。如今在新疆民間,各族武術愛好者也不少,但是不像其他的武術門派,都有明確的門派的掌門人。新疆天山派在哪裡,大家都不知道,所以大家也都希望能夠通過這個活動,能夠找到或者是選出一位,武功高、武德也高的天山派的掌門人,專門推動新疆傳統武術的發揚光大和全民健身活動。

第二,通過這個活動想讓更多的人來了解世界八卦城特克斯縣,據說道教長春真人丘處機1220年應成吉思汗召見,經過新疆河谷時被那裡的山形水勢深深的吸引,因對八卦非常熟悉,他當時在那裡布置了一個八卦圖形。到了民國的時候,在新疆伊犁屯墾使警備司令邱宗浚在丘處機的基礎之上,將特克斯縣建成一座非常標準的八卦圖形城市。特克斯縣沒有紅綠燈,但是從來不會交通堵塞,外人要進去很容易迷路,這個城市對武術愛好者,對遊客,應該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觀眾挑戰

天山武林大會天山武林大會

論道一開始,各大門派掌門人、代表人物在台上一字排開、集體亮相。除了萇家拳掌門人劉義明一身運動裝扮,其餘的人都穿著專業的服裝。

論道的內容主要就是各門派逐一介紹自己的歷史、特點等等。期間,也不時有大師興起與現場觀眾“過招”。不過大師們顯然低估了觀眾的水平,險些被半路殺出來的一位觀眾給攪了局。

11門派各位代表在銀都大酒店參加 “天山論道”講座,一位現場參與活動的記者想要驗證大師的武功,他被武氏太極傳人孫建國推出一米遠後跌倒在地上後說。

各派高手講演間隙,來自全國各地的27家媒體和烏市市民就圍住了來參加此次會議的武林各派代表。武氏太極傳人孫建國在台下與弟子表演太極推手,只見他輕輕一發力,他的弟子頃刻之間被摔出兩米多遠。一位北京來的記者王先生對孫建國的武功提出質疑,“師傅輕輕一推徒弟,徒弟就倒了,肯定是在作秀吧?”

此話一出,立即有很多圍觀者大笑,同時高喊,“試一下”,希望能看到武林高手與普通人對練太極推手。王先生倒有敢為天下先的勇氣,他第一個衝上去,把眼鏡摘下,把隨身攜帶的相機、背包、手機統統遞給旁邊的人,調侃說:“這次我可是捨命了。”

他雙手臂放在孫建國的手臂上,孫建國說只演示下,只見他雙手托住王先生的手肘部分用力一推,王先生就像失去了重心一般,踉蹌後退了幾步。

王先生覺得太突然,沒做好準備,於是兩人進行第二次切磋,周圍人喊著:“攻擊他一下。”王先生用力推孫建國,孫建國借力猛地朝前一送,王先生瞬間被推出一米多遠,跌倒在地。

王先生覺得自己身體健壯,出手也算敏捷,但是覺得完全被孫建國掌控在他的用力範圍內,“他特別有勁,因為不懂武功,根本不知道他怎么使勁,我一使勁,他的力會更大,但覺得他又好像沒怎么使勁,但是他的爆發力很強,有真功夫。”

普通觀眾當然會被輕而易舉地破招,如果有武術根基的人又會怎樣呢?

崆峒派掌門白義海與弟子王俊對練崆峒武道推手,剛練了幾個回合,王俊就被推倒了幾次,台下觀眾一片叫好聲 。熱烈的氣氛讓台下一些有練武經驗的人很是心癢。觀眾席上一名烏市市民臧加偉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一個箭步躍上台,要跟白義海“比劃比劃”。

33歲的臧加偉曾參加過全國大力士比賽並獲得冠軍,取得世界大力士比賽第五名的成績。參加過世界拔河比賽,能舉起重210公斤的重物。他頭腳放在凳子上,腰部懸空,可承載重300餘斤的重物,他還練過幾年太極拳。

“早就知道天山武林大會的事情,一直很關注武術方面的信息,這次特地來希望能跟武林高手切磋學習。”臧加偉說。

臧加偉一跳上台,台下觀眾看著他的勢頭,就覺得有些“來者不善”,只見他很靈活地跳躍,出手類似拳擊動作短又快而且力道很足,白義海幾次都像抓魚一樣,一抓他就滑走了。較量1分鐘後,臧加偉漸處下風,最後白義海使出一招推手,臧加偉差點跌下台,白義海順手拉了他一把。

“跟他對打時,感覺自己的力量發揮不出來,他身手特別敏捷,手法變化靈活,瞬間力量很大,他武功比我強。”臧加偉佩服地說,“他很謙虛,根本沒有使全力,不然我肯定會很狼狽的。”

組織者自述

身著藏青色對襟衫、腳蹬布鞋的國學家龔鵬程這幾天總算回到了北京。他在部落格上感嘆:要修養幾天了!

在剛過去的這個8月,這位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做了很多事:他在布局呈八卦狀的新疆小城特克斯舉辦了一場“天山文化周”,順路在烏魯木齊參加了一場邀請了11個“武林門派掌門人及傳承人”的“天山論劍”,還在都江堰文廟為弟子舉辦了一場傳統“士昏禮”,最後至甘肅平涼籌辦了“西王母會議”。

然而,其中最不起眼的“天山論劍”為他帶來了最多的混亂。

天山武林大會天山武林大會

這個台灣學者一直致力於推廣傳統文化,近年來曾帶著“武林各派掌門”在全國各地搞活動。可這次“天山論劍”,讓“武林”以一種他最意想不到的方式走紅了起來。

日本人一來,看到他們展示的少林拳法納悶了:“誒,跟我們練的怎么不大一樣?”

“這些門派都是有宗教背景的,和尚當然穿僧服,道士自然穿道袍,這怎么能叫cosplay?”儘管“天山論劍”已過去多時,龔鵬程還是不能諒解一些媒體把各派的演示稱為“中老年cosplay”。

他對自己請來的武林人物信心滿滿,但面對媒體,只能拉出“國家”來證明他們的資質:“國家體育總局有一套評級制度,最高九段,我請來的各派掌門人及傳承人,都在六、七、八級之間,屬於國內第一級的高手。”

看多了網友對這件事的譏諷後,他覺得,問題的癥結在於“人們對現實世界中的武林太陌生了”。

生長在台灣的龔鵬程還記得,在當年的台北,街邊武館很多,大批從大陸流落過來的武師帶來了全國各地的功夫,一個公園裡可能有“十幾二十個門派在練武”,“有些職員早晨出門,先去公園和師父打一架,然後再去上班”。

“我們那個年代和環境,小男孩習武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他說。

他也少年習武,“練得很雜”,讀過數百本與武術相關的書,到各個武館求教,還學過拳擊、空手道。

香港同樣有一個濃縮的江湖。在王家衛電影《一代宗師》的末尾,女主角宮若梅站在上世紀50年代初的香港街頭,望著路兩旁層層疊疊的武館招牌,感嘆“一眼看上去,這兒不就是個武林嗎?”

“現代香港的武俠小說、武打電影那么興盛,不是沒有原因的。”《一代宗師》的編劇徐皓峰告訴記者。這種傳統延續至今,香港演員黃秋生就是個有武林身份的人,導演唐季禮也有一身好功夫,“他在武館裡是師父悉心栽培的守館弟子”。

與香港、台灣的華人世界不同,大陸的傳統武林門派,經歷了更多起起落落。

在龔鵬程看來,在大陸,“武林”是個離生活很遠的詞。

20多年前,台海兩岸恢復交流,已經是大學中文系教授的龔鵬程開始遊歷大陸。他有很多新奇的發現,“兩岸隔絕交流那么多年,可是連雜貨鋪里擺放貨品的方式都是一樣的”。有一回,他與幾個台灣教授尋訪到了朱熹講學的一處書院,那裡早已坍塌,一片荒煙蔓草。學者們忍不住流下眼淚,當地人在旁看著,覺得很稀奇。

天山武林大會天山武林大會

上世紀80年代初的大陸,武術也正從這樣一片荒煙蔓草的境況中重新萌芽。

“像少林寺,‘文革’時候把裡面的和尚都趕走了,後來中日邦交恢復,日本的少林拳法聯盟興沖沖地來大陸尋根,怎么辦?河南省只好派幾個武術隊員剃了光頭在寺里等著,日本人一來,看到他們展示的‘少林拳法’,就納悶了:‘誒,跟我們練的怎么不大一樣?’”

為了適應時代,青城派弟子大演“鋼槍刺喉”之類雜技似的硬氣功,而掌門人最為大力推介的一項服務是“養生”

“武林大會”的靈感源自2007年,龔鵬程在珠海一高校講課時,碰上了該校“體育文化”課程的啟動儀式:表演弓道技藝的日本老先生身著傳統服裝,在尺八的伴奏下拉開一人高的長弓;來自佛山的黃飛鴻第四代弟子們扛著兩條活靈活現的龍、八尾搖頭晃腦的彩獅出場……

龔鵬程注意到,台下師生看得“目瞪口呆”。

鑼鼓聲中,他冒出一個念頭:能不能請中國各大門派掌門或代表人物來講解、演示,讓學生們透過武術來認識傳統文化?

他的想法得到了常務副校長郭少棠的支持。郭是香港歷史學家,從小跟著哥哥追隨葉問學習詠春拳。

2007年末,在珠海,龔鵬程策劃的武林門派講座辦起來,教室里果然擠滿了好奇的學生。他們用金庸小說里的江湖來理解眼前的“武林高手”,青城派掌門劉綏濱遇到了這樣的問題:“余滄海是貴派大師嗎?”,少林寺武術教頭釋德揚則被人追著問:“少林寺真有《易筋經》嗎?”

一位在場學生記得,德揚禪師帶著濃重的河南口音豪爽地回答:“要我說啊,易筋經,其實就是廣播體操。”

慕名而來坐滿整個階梯廣場的聽眾們被禪師的幽默逗得哈哈大笑。

從那之後,在龔鵬程的牽頭組織下,少林、武當、峨眉、青城、崆峒乃至萇家拳等門派代表人物幾乎每年都在不同地點、不同形式的“武林大會”上聚首,有時是某個城市舉辦的研討會,有時則是在電視台的娛樂節目上。

但大陸還有另一個金庸小說中沒提到的武林。差不多在龔鵬程剛剛踏足大陸時,北京少年徐皓峰開始學習形意拳。教拳的老師是他二姥爺李仲軒,71歲,在西單給一個電器商場看店。

多年後,沒練成武術的徐皓峰成為專寫武俠的作家。在一本名為《大成若缺》的書中,他記錄下上世紀80年代初北京一帶的武術江湖:身懷武功的拳師騎著腳踏車在街頭轉悠,從打群架的年輕人中挑選可造之材;工商局的先進工人王建中練武數年,小有成就,突然發現“傳統兵器在打群架時非常好使”,他用月牙鏟對付木棍,用雞爪鉞克制匕首,手持一柄太平槍,別人的鐵杴立刻相形見絀。

霍元甲創辦的“精武體育會”也差不多在這時“考古發掘後重新發展起來”。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上海一批武壇名師重新整理出若干套精武傳統拳種,獲得了原國家體委頒發的“武術挖掘獎”。

在四川,從1983年開始,政府花了6年時間挖掘整理傳統武術,最終確定“四川與重慶地區還存在68個武術流派”,其中三支屬於青城派。

人們開始尋訪曾被驅逐的少林寺和尚,雖然尋回來之後發現,“大多數禪師不會武功”。

真假難辨的武林人物也開始冒出來:自稱是“少林32代傳人”的海燈法師,會“二指禪”的功夫,最後被證明都是子虛烏有;龔鵬程還見過一個號稱是“崆峒派”的社團能給人表演“七傷拳”——可這門功夫是金庸杜撰的。

“‘天山論劍’上的這些門派現在還存在,其實很不容易。”龔鵬程一一歷數道,“他們得有掌門的信物,要能說得出譜系的傳承,還得有本門特色的功夫。經過這么多年,還能保留這么多資料的門派,其實並不多。”

但一些傳統也許不會再見天日了。龔鵬程曾一度好奇於傳說中霍元甲的“迷蹤拳”,上門看他的曾孫練了一趟霍家拳,“形貌略具,而精氣神采似乎相去甚遠”。

“舊時代的武林是非常講究禮節的。”徐皓峰說。如果有人要去武館踢館,得先奉上名帖、講明來由,師父不會輕易與人交手,一般都由得意弟子出戰,這樣就算輸了,也能保住武館的體面。

“如果像武俠電影裡那樣不由分說打上門去,徒弟一個個招架不住倒地,那這不叫踢館,而是治安事件,師父可以報警。”

李仲軒的師父之一薛顛,對形意拳有很多創新,打拳時能以極快的速度鑽過長凳,眼力稍差的人都看不清楚。1953年,他在“鎮反”運動中被槍斃。

後來,上世紀80年代熱衷於在街頭打群架的那一批人,多半在“嚴打”中被判刑或槍斃。

在邀請各大門派代表人物講解演示的過程中,龔鵬程見到,為了適應時代,各個門派都在做著調整:競賽與表演的內容成為武術練習的重點。為了這個,青城派在青城太極的功夫中加入原本沒有的推手,弟子們開始大演“鋼槍刺喉”之類雜技似的硬氣功,而掌門人最為大力推介的一項服務,是“養生”。

懷念充滿道義與禮儀的傳統武林,但現在已經沒有武林了

天山武林大會天山武林大會

現在,在各種文化研討會上,武林代表人物依然能清晰地說出幾大門派武術的特點:少林功夫樸實無華、勇猛強悍;武當拳術則講究後發制人、以靜制動;峨眉武術剛柔並濟、形神合一;而青城派山高林密,擅長在高低不平及狹窄地帶發揮……

很難說外人對這些流派有多少興趣。這一次,在烏魯木齊的“天山論劍”武林大會上,龔鵬程原打算帶著“各派武術代表人物”去展示不同門派的功法特點,到了現場,他發現觀眾們一心想看“掌門”打架。

據說,龔鵬程一直勸各門派代表不要接受台下的挑戰:“一旦開打,這活動將來恐怕再也不能辦了。”

光說不練的武林高手們擋不住輿論對他們身份的質疑。少林寺曾對媒體否認代表“少林派”參加“天山論劍”的釋德朝禪師的身份,然而,一名少林俗家弟子為他辯解:在少林,“德”字輩的僧人要比“永”字輩的僧人高兩輩,自從釋永信成為住持之後,“我們這些輩分較高的都被放逐了”,因此“外聯部的小孩”不認識。

崆峒派第11代掌門人白義海,同樣身陷身份之爭。但是他在2008年教過的一名學生記得,當時白義海的身份是崆峒派太極門的掌門,他還說過,掌門人是他師母。

“他有點老土,看著也挺憨厚,特別熱衷於傳播崆峒派的功夫。”令這位學生印象深刻的是,白義海每天傍晚都會出現在學校操場,免費教授崆峒太極——一門實戰性非常強的太極功夫。

可有興趣去學習的學生,只有寥寥幾個。

在2012年6月湖南衛視播出的娛樂節目《天天向上》中,白義海告訴主持人,崆峒派的入室弟子有300人,學員得有“四五萬人”。與此類似,青城派掌門劉綏濱座下有上千名磕頭、燒香的徒弟,來自50多個國家和地區。為了弘揚青城功夫,他還請人開發了兩款手機APP套用。

儘管如此,傳統武術興盛的程度,依然遠遠比不上跆拳道或是瑜伽這類運動。

“像跆拳道、空手道和拳擊,都有統一的道服、按部就班的教程與等級,學起來效果明顯。但中國的傳統武術沒有發展到這種形式。首先,你得找對師父,但是一個好的師父,很可能第一年都在讓你練站樁。”龔鵬程相信,武術的傳承需要找到更現代的方式。

而徐皓峰更懷念充滿道義與禮儀的傳統武林。那是在民國初年,在內憂外患中,人們相信習武能夠強健體魄,“於強種保國有莫大之關係”。民間興辦的武館遍及全國,官方則主辦了“中央國術館”,各大門派將他們的武學典籍向國術館公開,方便有志於學武術的國民。

那是傳統武術轉瞬即逝的“黃金時代”。除了開館授徒、加入幫派或是報國從軍,身懷武藝的“練家子”們在節慶時還能給鄉親們舞龍舞獅,平時則可以治療跌打損傷。

“那時候,他們是一個專門的社會階層。”這位擅長寫武俠小說的70後說,“從這個層面來說,大陸現在已經沒有武林了。”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