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蒜白腐病

大蒜白腐病

病菌在寄主地下或地面處的小菌核,借雨水或灌溉水傳播,直接從根部或近地面處侵入,引起蔥、蒜、韭菜等百合科蔬菜發病,病部又產生菌絲,菌絲糾集在一起形成褐色組織緊密的小菌核。

基本信息

中文名:大蒜白腐病 

病原病原

英文名:Garlicwhiterot

別名:菌核病

病原中文名:白腐小核菌

病原拉丁學名:SclerotiumcepivorumBerk.

病原分類地位:半知菌亞門

病害類型:真菌

主要危害作物:除侵染大蒜外,還可侵染大蔥洋蔥韭菜

主要為害部位:葉片、葉鞘和鱗莖


為害症狀

主要為害葉片、葉鞘和鱗莖。初染病時外葉葉尖呈條狀或葉尖向下變黃,後擴展到葉鞘及內葉,植株生長衰弱,整株變黃矮化或枯死,拔出病株可見鱗莖表皮產生水漬狀病斑,長有大量白色菌絲層,病部呈白色腐爛,菌絲層中生出大小為0.5~1毫米的黑色小菌核,莖基變軟,鱗莖變黑腐爛。田間成團枯死,形成一個個病窩,地下部多從接近鬚根部分開始發病,病部先呈濕潤狀,後逐漸向上擴展產生大量白色菌絲。


形態特徵

在寄主上長有大量白色菌絲,菌核生在病組織內部或表面,菌核球形至扁球形,內部淺紅白色,外部黑色;菌絲在培養基上生長適溫20℃,低於5℃,尚可生長,高於30℃則不生長,10~20℃易形成菌核.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該菌喜低溫高濕,在高溫季節濕度不大條件下擴展緩慢;當氣溫低於20℃濕度大持續時間長易流行。生產上早春生長瘦弱的蒜田易發病,進入雨季後病勢擴展迅速。


防治方法

(1)在發病重的地區或田塊,應與非蔥蒜類作物實行3~4年以上輪作,以減少初侵染源;

(2)發現病株及時挖除,最好掌握在形成菌核前進行;

(3)播種前用蒜重的0.5~1%的50%甲基硫菌靈或多菌靈可濕性粉劑給蒜種包粉衣後再播種。

(4)早春追肥提苗,以增強蒜株抗病力。

(5)藥劑防治於發病初期噴灑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灌淋根莖。貯藏期也可用上述殺菌劑噴灑,其中以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效果好。此外,也可噴淋20%甲基立枯磷乳油1000倍液,隔10天左右1次,防治1次或2次。採收前3天停止用藥。


相關文獻

呂佩珂.中國蔬菜病蟲原色圖譜續集.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1996

郭書普等編著.葉類蔬菜病蟲害防治原色圖鑑.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