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萊波蒂斯考古遺蹟

大萊波蒂斯考古遺蹟

大萊波蒂斯遺址位於利比亞科姆斯地區的萊卜達河出海口,利比亞首都的黎波里市以東120公里處,方圓約2.5平方公里,是地中海地區面積最大的考古場所之一。

大萊波蒂斯考古遺蹟

簡介

——沉沙之下發掘出的北非歷史名城
所屬國:利比亞
英文名:ArchaeologicalSiteofLeptisMagna
大萊波蒂斯遺址位於利比亞科姆斯地區的萊卜達河出海口,利比亞首都的黎波里市以東120公里處,方圓約2.5平方公里,是地中海地區面積最大的考古場所之一,那裡有北非保存最好的羅馬建築。198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利比亞有著五千年的文明史,與埃及古文明相比,利比亞的古蹟更加豐富。有羅馬人腓尼基人希臘人和古利比亞人留下的歷史古蹟。

利比亞

有著十分豐富的旅遊資源。它地理位置優越,北處地中海南岸,海岸線長達1900公里,四季宜人的地中海氣候可以讓遊客盡情地享受陽光與沙灘。南部和內陸有綿延不絕的沙漠,而沙漠湖泊與綠山瀑布又是利比亞獨一無二的奇特景觀。
另外,利比亞還有著悠久的歷史爛的文明,也留下了許多歷史文化遺產:大萊波蒂斯的考古遺址就是其中的一座。
令人難以相信的是,如此規模宏大、設施完備的古代城市遺址,竟然是兩千多年以前建造的。它是地中海沿岸保存最完好的古羅馬遺址之一,它生動地表現了古羅馬人當時的生活狀況
地中海的波濤伴隨著這座古城度過了無數滄桑歲月。大萊波蒂斯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古城始建於公元前1世紀,是當年北非的一大港口,也是當時與加達梅斯城之間進行貿易的主要橋樑。
利比亞北部在古代本是迦太基人的領地。從公元前146年羅馬人占領迦太基城,到公元439年易手汪達爾人,在前後500多年期間,大萊波蒂斯逐漸發展成羅馬帝國的一流城市。今天,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置身於發掘後的考古區,仍然能夠強烈地感受到當年羅馬帝國那氣勢非凡的宏大與壯觀。這不僅因它曾作為這座城市而占地廣大,更由於在它的斷壁殘垣中蘊含了極其豐富的人文價值。那一座座氣勢如虹的古羅馬建築,線條之流暢,雕刻之精美,令人眼花繚亂。
作為將近2000年前古羅馬人生活的重要城市和貿易港口,這座古城的布局,具有典型的羅馬建築風格。城市街道規劃井然有序。其城區的建築布局呈長方形,南北主要街道名卡爾多,東西幹道名德古瑪努斯,城內的其他街巷都與這兩條大街平行而建。沿卡爾多街向北步行,可一直走到碧波萬頃的地中海南岸。卡爾多街南端是著名的塞維洛拱門,也是大萊波蒂斯考古區的入口處。在這裡有一座3米多高的石碑,上面用阿拉伯文和英文寫明該考古區受聯合國世界遺產委員會保護。卡爾多街是原來老城的中軸線,由於公元1世紀末城市的發展,現處於考古區西南部。
建造於公元1~2世紀的大劇場、競技場和賽馬場是古羅馬人最喜歡去的娛樂場所,因而這些建築也最具有代表性。大萊波蒂斯劇場主要由半圓形的看台和舞台組成,中間由樂池連線,形成和諧完美的整體。大劇場臨海而立,坐在看台上可以看到舞台和高大的背景牆,起身站立可眺望美麗的地中海。
據說,大劇場內原有許多精美的大理石雕像,可惜完整保存至今的為數不多,只在舞台的兩側各有一尊立像,另有一些被保存在的黎波里的古堡博物館中。
公元2世紀時,城市沿地中海南岸向東西兩個方向擴展,在原來的戰壕位置修築了石頭城牆。建於公元126~127年的海德瑞恩浴室,像所有羅馬遺址中的浴室一樣有冷暖熱三池。而蓄水池的底部採用了一種叫防水石的材料,今天還保持著良好的隔水功能。
公元3世紀初,大萊波蒂斯的城市建設達到頂峰。在當地出生、後來成為古羅馬皇帝的塞普蒂米厄斯·塞維洛(公元193~211年在位),於202年在東部前線獲勝,第二年榮歸故里。前面提到的塞維洛拱門就是在他凱鏇之前於倉促中建造的。這座拱門的東西南北各有一個門洞,以巨型石灰岩建成,外面用大理石浮雕和檐柱裝飾,高大而精美,不失為古羅馬建築的傑作。
除了這座拱門以外,塞維洛和他的兩個兒子在位期間還建造了許多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築,新建了兩條街道,擴建了海港,使1000噸的船隻可以直達城外卸貨。目前人們還可以見到的新會堂和西門外的獵人浴場,都是塞維洛王朝期間的建築。
然而,正當大萊波蒂斯到了最為繁華的鼎盛時期,卻突然被廢棄,不久便被沙漠淹沒了。
直到17世紀末,有一個名叫杜蘭德的法國人旅行經過這裡時,發現了一些殘存的古代建築。他回到法國後,報導了這些情況,引起了西方國家的重視。1912年,義大利占領利比亞期間,派了一批有500人的考察隊,來發掘這座地下古城,至此,大萊波蒂斯遺址終於重見天日。
二戰後,法國和英國的考古學家配合義大利人繼續進行發掘工作。1982年大萊波蒂斯遺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以後,大規模的發掘活動才得以展開。
考古學家們在發掘時發現,當這座古城被廢棄時,城牆被完全拆除,古城裡所有的建築完全暴露在沙漠的蠶食麵前,一代名城就這樣被深深地埋在沉沙之下。然而,正因為大萊波蒂斯遺址上面覆蓋了厚厚的沙子,才因禍得福,被完好地保存下來。
考古學家已在大萊波蒂斯遺址發掘出多座建築,以及古羅馬街道、港口、集市等。這些古蹟大都得到了很好的修復,其中能容納15000人的圓形大劇場的修復工作已基本完成,成千上百的雕刻和鑲嵌圖案被轉移到的黎波里的博物館裡保存起來。遺憾的是,當時古羅馬人修建的大型防洪工程遭到嚴重破壞,已無法修復。
經過多年的努力,考古學家對這座古城已有了大概的了解,但由於許多遺址至今還被埋在沙石之下,有待挖掘,有許多不解之謎尚待揭開。
考古人員不但在這座城市的農業區發現了大量生產橄欖油的重要證據,還發現了一些大型的橄欖油加工廠,包括一些制油的擠壓器具。橄欖油除了食用之外,可能還被用於照明。但這裡的橄欖油生產規模之大已遠遠超出了當地需要,可能大量輸出到羅馬帝國的其他領地。有人認為,大萊波蒂斯可能是個以生產和出口橄欖油為主的商貿城市。但在遠古時代是否會有這樣的專門從事某一商品生產的城市,尚不清楚。
另一個問題是大萊波蒂斯是建立在大理石上的城市,城市裡所有的建築都是用石灰石和大理石結合的建築,所有的建築都用大理石和花崗岩來裝飾,就連當年市場裡賣魚小販用的砧板,都是用大理石製成的。然而,北非並不產大理石。那么,當年建造這座古城的主要材料肯定是從海外運來的。考古學家們雖經過多年的努力,卻至今弄不清楚這些石材來自何處,有人認為它們來自埃及;有人認為它們采自地中海東部沿岸;也有人認為這些大理石是從羅馬開出的船上的壓倉物。
但最大的謎團是大萊波蒂斯為何被人廢棄。對此研究人員也有幾種不同的觀點。從發掘的遺址來看,在這座古城最為鼎盛的時期,有8萬人在此居住,但是沒過多久,竟變成了一個很小的居民點。最常見的一種說法是由於公元429年汪達爾人的入侵。羅馬帝國衰敗後,公元439年,汪達爾人占領迦太基城,取代了羅馬人在北非的地位。在汪達爾人統治時期(公元439~534年),這座古城被沙石掩埋。但也有人認為,早在汪達爾人來之前好幾十年,這座古城就受到了滅頂之災。公元365年,這裡曾發生過一場大地震,損壞了古城大多數建築物。還有人說,在地震之前,衰落的羅馬帝國已無力對這裡進行有效的管理。一個名叫奧斯圖裡的當地遊牧部落曾洗劫該城,使其遭到毀滅性的打擊。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1987年到1988年間,大萊波蒂斯遺址遭到了洪水的襲擊,雖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供了大量設備進行援助。然而,要恢復大萊波蒂斯遺址還需要幾年的時間。
目前,大萊波蒂斯古城遺址已有300多處古蹟被考古學家發掘出來。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以後不斷的發掘,人們對這座被沙石掩埋千年的城市,定會有更多的了解。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