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眼長尾鯊

大眼長尾鯊

大眼長尾鯊(學名Alopias superciliosus),又名深海狐鮫,是長尾鯊的一種,分布在熱帶的海洋,水深至500米處。它們長約3-4米及重160公斤,最長及最重的分別可以達至5米及360公斤。大眼長尾鯊有很大的眼睛,可見它們大部份時間都是在沒有陽光的深海。它們的前額凹凸不平,胸鰭大而闊,第一背鰭的位置比其他長尾鯊後。尾鰭頂部很長及像鞭子,差不多等同身體的長度。身體呈紫灰色,胸鰭及臀鰭的後邊略黑。

基本信息

物種簡介

大眼長尾鯊
大眼長尾鯊
大眼長尾鯊(學名Alopiassuperciliosus),又名深海狐鮫,是長尾鯊的一種,分布在熱帶的海洋,水深至500米處。它們長約3-4米及重160公斤,最長及最重的分別可以達至5米及360公斤。

形態特徵

0大眼長尾鯊
長尾鯊特別長的尾巴或尾鰭就像是打穀機般,占體長的三分之一。牠們是活躍的獵食者,尾巴其實是用來打暈獵物的。直至目前最大的物種是細尾長尾鯊,體長及體重分別可以達到6米及400公斤。大眼長尾鯊排第二,長約4.9米,而最細少的淺海長尾鯊則有3米長。
長尾鯊較為幼長,頭小吻短,背鰭小,胸鰭上半葉很長及向後彎曲。除了大眼長尾鯊外,其他的長尾鯊的眼睛都相對較細。背部呈褐色、灰藍色或灰綠色,腹部較淺色。長尾鯊的三個物種可以從其背部的顏色來分辨:細尾長尾鯊的是深綠色,大眼長尾鯊的是褐色,而淺海長尾鯊的是藍色。
身體呈紫灰色,胸鰭及臀鰭的後邊略黑。體頗粗大,亞圓筒形,背部輪廓圓凸,腹面平坦。頭較長,略側扁,亞圓錐形;頭背側具一深縱溝。尾特別延長,略短於頭及軀幹部長。尾基上方具一凹窪;尾柄無側突。吻短而鈍尖。眼特大,近圓形,無瞬膜。前鼻瓣短呈三角形;無唇溝或觸鬚。口弧形,下頜極短,口閉時不露齒;齒三角形,第一齒直立,自第二齒向口角傾斜,齒外緣圓凸,內緣凹;上下頜齒常少於25列,在前方者較大,後方者較小。噴水孔微小,成魚後不顯。背鰭2個,同型,第一背鰭小型,起點於體中部或稍後,後緣凹入,上角鈍圓,下角微尖突;第二背鰭很小,遠小於第一背鰭,起點於腹鰭及臀鰭中間,後緣斜直,上角圓,下角微尖突;胸鰭鐮力型,後緣凹入,外角鈍圓,內角尖突;尾鰭很長,尾椎軸稍上揚,上葉不發達,僅見於尾端近處,下葉前部顯著三角形突出,中部低而延續近尾端,與後部間有無缺刻,後部小三角形突出與上葉相連,尾端尖突,後緣凹入。體背側灰褐或黑褐色;腹側淺褐色;腹面淺色。第一背鰭後緣、腹鰭及胸鰭深灰或暗黑色。

漁業方法

0大眼長尾鯊
主要以底拖網、流刺網及延繩釣捕獲,經濟價值高。肉質佳,魚肉紅燒或加工成各種肉製品;鰭可做魚翅;皮厚可加工成皮革;肝可加工製成維他命及油;剩餘物製成魚粉。

地理分布

全球分布圖(藍色)全球分布圖(藍色)
廣泛分布於世界各溫帶及熱帶海域。台灣北部、東北部及東部海域有分布。主要分布於遠洋帶。細尾長尾鯊普遍出沒於海岸水域多於大陸棚。出沒於所有類型的水域,包括近岸淺水區、大陸棚及遠洋區域,水深達500米。在北太平洋,細尾長尾鯊分布在沿北美洲亞洲的大陸棚。在較暖的中西太平洋,細尾長尾鯊較為稀少,而大眼長尾鯊及淺海長尾鯊較為普遍。

飲食

長尾鯊主要以遠洋帶魚群,如扁鰺、鮪魚鯖魚魷魚烏賊為食物。牠們會追蹤魚群至淺水的地方。牠們亦會吃甲殼類及海鳥。

行為

長尾鯊是獨居的動物。在印度洋的長尾鯊是按性別來區分深度及空間。所有的物種都是高度遷徙或遠洋回遊的。長尾鯊是其中一類可以如海豚般躍出水面的鯊魚。

生殖

長尾鯊沒有明顯的生殖季節。受精及胚胎成長都是在母體內進行,即牠們是卵胎生的。每胎約只有2-4頭幼鯊,出生時幼鯊長150厘米,尾巴較幼。幼鯊在母體時是食卵黃的,並會吃其他未受精的卵。
長尾鯊較慢才達至性成熟。雄性大眼長尾鯊要到7-13歲才性成熟,而雌性則要8-14歲。牠們的壽命可以長達20年以上。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