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菜蝸牛

一生可產卵多次,每頭成貝可產卵80~235粒,4~5月及9~10月為產卵盛期。 在南方3月初開始取食為害,4~5月成貝交配產卵並為害多種作物幼苗。 進行秋季耕翻,使部分越冬成貝、幼貝暴露於地面凍死或被天敵啄食,卵被曬爆裂。

形態特徵

蝸牛為雌雄同體,異體受精,也可自體受精繁殖。一生可產卵多次,每頭成貝可產卵80~235粒,4~5月及9~10月為產卵盛期。卵粒成堆,多產於潮濕疏鬆的土裡或枯葉下,卵期14~31天,土壤乾燥或卵暴露於地表則不能孵化。喜陰濕,雨天晝夜活動取食,在乾旱情況下晝伏夜出活動,爬行處留下粘液痕跡。
成貝爬行時體長30~36毫米,體外有一扁圓球形螺殼,身體分頭、足和內臟囊3部分。頭上有2對可翻轉的觸角,眼在後觸角頂端。足在身體腹面,適於爬行。卵圓球形,直徑約2毫米,乳白色有光澤,逐漸變為淡黃色,近孵化時變為土黃色。幼貝體較小,形似成貝。

生活習性

1年發生1代,以成、幼貝在菜田、綠肥田、灌木叢及作物根部、草堆石塊下及房前屋後等潮濕陰暗處越冬,殼口有白膜封閉。在南方3月初開始取食為害,4~5月成貝交配產卵並為害多種作物幼苗。夏季乾旱季節便隱蔽起來,不食不動並用蠟狀白膜封閉殼口。乾旱季節過後又為害秋播作物,11月下旬進入越冬狀態。在北方春季活動期推遲1個月,冬眠提早1個月。在溫室及大棚內發生早,為害期更長。

為害特點

食性雜,主要為害豆科、十字花科和茄科蔬菜以及糧、棉、果樹等多種作物。成、幼貝以齒舌刮食葉、莖,造成孔洞或缺刻,甚至咬斷幼苗,造成缺苗。全國各地普遍發生,但南方及沿海潮濕地區較重。

防治方法

農業措施

提倡地膜覆蓋栽培,不僅有利於蔬菜生產,且能使蠅牛的為害明顯減輕。採用清潔田園、剷除雜草、及時中耕、排乾積水等措施,破壞蝸牛棲息和產卵場所。進行秋季耕翻,使部分越冬成貝、幼貝暴露於地面凍死或被天敵啄食,卵被曬爆裂。進行人工誘集捕殺,用樹葉、雜草、菜葉等在菜田做誘集堆,天亮前集中捕捉。撒石灰帶保苗,在溝邊、地頭或作物間撒石灰帶,畝用生石灰50~75千克,保苗效果良好。

藥劑防治

常用的藥劑有四聚乙醛、貝螺殺等。四聚乙醛(又名多聚乙醛、密達、蝸牛敵、蝸牛散)是一種對人畜具有中等毒性的殺螺劑,對蝸牛有很強的胃毒作用,由於植物體不吸收四聚乙醛,因此該藥劑不會在植株體內積累。使用四聚乙醛防治蝸牛時,應選擇氣溫25℃左右的天氣,溫度過高,影響蝸牛取食,取食量少,不能將其殺死,取食但未被殺死的蝸牛的中毒症狀會在7天后自行消除。一般每畝用6%四聚乙醛顆粒劑0.5~0.7千克與10~15千克細乾土混合,均勻撒施,或與豆餅粉或玉米粉等混合作出毒餌,於傍晚施於田間壟上誘殺。
當清晨蝸牛未潛入土時,用70%貝螺殺(百螺殺、滅螺殺)1000倍液,或滅蛭靈或硫酸銅800~1000倍液,或氨水 70~100倍液,或 1%食鹽水噴灑防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