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具足蟲

大王具足蟲

大王具足蟲(學名:Bathynomus giganteus),或稱巨型深海大虱、巨型等足蟲,是世界體積最大的節肢動物門等腳目漂水虱科動物。一般認為大王具足蟲大量生活在冰冷的大西洋深海里。2014年2月14日,世界“最長時間絕食者”,日本三重縣鳥羽市水族館飼養的大王具足蟲“1號”在一次公開餵食活動中,被館方宣告死亡,它已絕食5年零43天。

基本信息

研究發現

大王具足蟲大王具足蟲
法國動物學家米奈·愛德華(AlphonseMilne-Edwards)是描繪此物種的第一人。他於1879年在墨西哥灣捕獲一隻大王具足蟲的雄性幼崽。這個驚人的訊息震撼了當時的科學界和社會大眾,因為那個時代的人們普遍都認可愛德華·福布斯等人的「深海無生命論」的觀點。1891年,首次捕獲大王具足蟲的雌性幼崽。

因為大王具足蟲難以被捕獲且其沒有很大的市場銷路,因此商業捕魚業對它沒有很大興大王具足蟲趣。然而在台灣北部和其它的一些海濱卻時常可以在臨海餐館中看到大王具足蟲的身影。它們通常是熟過後被對半橫向切成薄片以供食客,這樣的方式會比較容易將其肉剔出。大王具足蟲的質肉比較類似螃蟹和龍蝦等動物。此外,在美洲的水族館裡也可以看到一些被誘捕出海的大王具足蟲標本。

外形特徵

大王具足蟲大王具足蟲
成年大王具足蟲的體長可達19~37厘米。這樣的巨大體型在深海動物中都是很難得的,其它的一些等腳類動物都只有1-5厘米。其實人們對此類體型的動物都應該會比較熟悉,如大王具足蟲的陸地表親——潮蟲(woodlice,又稱鼠婦)是在生活中時常可以見到的。兩者的身體都是腹—背壓扁的,且都有堅硬的鱗片狀鈣質外骨。這樣鱗片在上與頭部、在下與尾部都是合為一體的,猶如一個帶尾短腹的盾牌。大王具足蟲有著由近4000個平面小眼組合成的複眼。無柄的複眼在頭部相互保持遠距。此外,大王具足蟲還有兩對觸鬚(Antenna)。
大王具足蟲有七對關節肢(Arthropodleg),第一對關節肢已經進化成顎足,這樣可以把食物送到四套顎處。腹部還有五塊被稱作pleonites的鱗片,每塊鱗片都有一對雙枝腹足,其作用是為了能夠在水中行動。帶有呼吸構造的扁平「支」(rami)起著腮的作用。
大王具足蟲一般都是淡紫顏色的。
Bathynomus屬的巨型深海大虱通常能長到14英寸(35厘米),不過2010年4月墨西哥灣的石油工人在一艘遙控潛艇上發現的一隻這種巨蟲,體長竟達30英寸(75厘米)。
巨型深海大虱實際上是一種甲殼類動物,但是它們之所以會被歸入到最大的昆蟲里,是因為它們的近親——陸生土鱉蟲是一種最常見的蟲類。如果你認為生活在海洋深處的巨型深海大虱吃鯨魚屍體的生活方式非常奇怪,那么食舌海虱Cymothoaexigua的生活方式會顯得更加怪誕。
Cymothoaexigua進入魚的嘴巴後,開始從魚的舌部吸血。等到魚舌肌肉因缺血萎縮和死亡後,它並不想讓寄主死去,因此它會藉助後腿依附到枯萎的舌頭殘餘上,充當魚兒的舌頭。

生活習性

生活環境

大王具足蟲大王具足蟲

大王具足蟲是深海環境中重要的食腐動物。自170米深、昏暗的次沿海區域,至2140米深、幽黑的深海區域都可以看到大王具足蟲的蹤影,而這些深海區域有著極大的壓強,且溫度可以低至四攝氏度。80%的大王具足蟲都生活在365-730米的深度。一般在滋泥或粘土層中獨自生活。

1990年,東澳大利亞海洋食腐動物探索計畫(ScavengersofEastAustralianSeasexpedition/SEAS)開始研究澳大利亞東海岸的甲殼綱動物。他們發現,海底越深,動物越少但物種越大。在澳大利亞的深海水域發現的大王具足蟲可以與在墨西哥或印度的發現相比擬。

通過化石資料可以知道,早在一億六千萬年以前,也就是盤古大陸還未分裂的時代,具足蟲就已經存在了,所以它並不是在澳、墨、印三個地方獨立進化的。具足蟲存在了這么長的時間,人們可能認為它會在不同的區域單獨演化。然而,SEAS研究發現大王具足蟲在上述三個地方幾乎完全一樣。對此,AndrewParker認為這是因為大王具足蟲的生存環境極度缺少光線。

食物源

大王具足蟲大王具足蟲
大王具足蟲食源廣泛,他們大多是肉食性的,主要是食用死去的海洋生物的屍體,如鯨魚、魷魚和其他一些魚類。此外,他們也會主動獵食一些行動緩慢的海洋生物,如海參海綿線蟲、放射蟲等海底動植物。當然大王具足蟲有時也會捕食魚類,比如攻擊捕魚網等。

當大洋深處食物匱乏的時候,大王具足蟲只有靠天活命,它們可以忍受長期的飢餓。有記錄表明,大王具足蟲在水族館中長達八個星期沒有進食,但依然可以存活。 當一次性遇上大量食物時,大王具足蟲可以把自己填飽到最後只能勉強行動的地步。

大王具足蟲是住在深海的生物,通常不會頻繁進食。2014年1月,日本三重縣鳥羽市水族館飼養的大王具足蟲絕食滿5周年,它看起來滿有活力,健康也沒問題。

繁殖方式

大王具足蟲大王具足蟲

大王具足蟲的季節性數量增多主要發生在春天和冬天,這應該是因為夏天的食物短缺所致。成年母體在性活動期會長出一個育幼袋。大王具足蟲卵是所有無脊椎動物中最大的。

蟲卵都被安全的安置在育幼袋中以度過孵化期。一個正在孵卵的母體如果大量進食,可能會導致身體膨脹從而使得蟲卵被擠出育幼袋。

當大王具足蟲幼崽育幼袋中出來的時候,它們就已經是成蟲的微型版了。它們不再屬於幼蟲階段,除了最後一對胸部附器外,其他都已經充分發育了。

種群分布

通過化石數據可以知道,早在1.6億年以前,大王具足蟲也就是盤古大陸還未分裂的時代,具足蟲就已經存在了,所以它並不是在澳、墨、印3個地方獨立進化的。具足蟲存在了這么長的時間,人們可能認為它會在不同的區域單獨演化。然而,SEAS研究發現大王具足蟲在上述3個地方幾乎完全一樣。對此,AndrewParker認為這是因為大王具足蟲的生存環境極度缺少光線。

絕食紀錄

2014年2月14日,日本三重縣鳥羽水族館飼養的大王具足蟲“1號”在一次公開餵食活動中,被館方宣告死亡,此時它已絕食5年零43天,創下動物絕食時間最長的世界記錄。

大王具足蟲大王具足蟲

該“1號”來自墨西哥灣,2007年9月入住三重縣水族館,是一隻體長約29厘米、體重約1公斤的雄性具足蟲。從2009年1月吃了一條魚之後,就未再進食。

館方介紹,“1號”能假裝進食。為了討飼養員歡心,它曾用嘴和前足在食物面前不斷移動,做出正在享用美餐的樣子,但事實上它什麼也沒吃。

截至2014年2月20日,專家擬對這隻死亡的大王具足蟲進行冰凍處理,並調查其為何拒絕進食的原因。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