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猷

語出:《詩·小雅·巧言》:“奕奕寢廟,君子作之;秩秩大猷,聖人莫之。” 鄭玄 箋:“猷,道也;大道,治國之禮法。” 晉 潘岳 《楊荊州誄》:“弈世丕顯,允迪大猷。” 唐 白居易 《為宰相<請上尊號第二表>》:“伏惟陛下略撝謙之小節,弘祖宗之大猷。”

】(1188~1275)字子謨,又字允升,號東齋,為宋時安文陳氏東溪派宗輔公第三子,排行行字十六。(其父宗輔公,一名邦輔,字翼甫,有子六:大蔡、大功、大猷、大禮、大康、大鑄)史載為“吳寧惠化里人”。紹定己丑(1229)登進士第。時,禮部侍郎直學士德秀,見文“異而目之”,捷舉為翰林院大學士。庚寅(1230)出任江州剌史。任上“操斷舉措,決事如神,獄常定在四五”。不久,加鹽運司副使,兼管四川軍事。公以當地“盜賊蠢起,輕而易亂”的特點,“用重典以威奸暴,鋪大和以惠眾寡”毆除物害,消除隱患,以使一方平安。秩滿後,奉召回京。帝欲出兵,報“宣和靖康之仇”,問公如何。公對曰:“河南一帶地八陵俱在,國家固不可一日而忘,何恐此舉之後,聖慮愈煩耳。”人稱此話“言微意深哉”。端平初(1234)丁母憂,回吳寧瑞山鄉惠化里(安文)隱居。當地郡公諸卿紛紛前來交往,公對行賄者一律謝絕。淳祐二年(1242)征詔,公曰:“君命也,安敢逃乎?”入京,拜吏部左侍郎。在位“不以隱忠固位,不以許直潔名,上疏數十萬言,使黨禁盡開,正字乃明於世”,史學家評之:前有德秀,後則公之力不淺。十二年(1252),閩浙大水,嚴、衢、婺、信、台、處、建、劍、郡,凡九郡受災嚴重。公與參知政事徐清叟引用漢元帝時關中大水的故事以奏。帝曰:“聞卿治外,視民如子,昨讀上書,可見忠誠,朕甚喜之。”遂下旨遣使分行賑恤。寶祐元年(1253),以吏部左侍郎升六部中轉登駕閣尚書,居相位。景定四年(1263),蒙古提出要置摧場於襄陽城外。淮西招撫使呂文德建議請許。眾公卿以為無須他慮,公獨主張“戒之詐,必不可許”。後蒙古果然縱兵大掠而去。帝對公嘉嘆有之,加封公為太子太傅儀同太師平章軍國重事,食邑二千三百戶。慶宗即位,鹹淳中時有廷爭,公從容以諷,聖聽納用。謂公曰:“卿輔我先帝,真宰相也。今邊境日蹙,而江東無寧歲矣,卿勿以老故而棄朕焉。”因是公打消歸老之念,竭誠盡力憂勞庶政。竟於德祐元年(1275)十一月十二日薨於正寢。遺體運回瑞山鄉葬於九平寺後,享年八十八歲。公曾祖希宥封州司馬,曾祖妣吳氏封夫人;祖仔瑞封大理寺少卿,祖妣王氏封韓國夫人;父親宗輔為刑部郎中升觀文殿大學士,母孔氏封魯國夫人;公娶呂氏,封秦國夫人,繼娶馬氏封楚國夫人;長子繼周封為監察御史,幼子謙亨封兵部侍郎。宋德祐丙子兩淮制置大使加參知政事右丞李庭芝撰有《架閣尚書贈太子太傅同平章軍國事太師東齋陳公墓志銘》,鹹淳辛未,有寧武州司戶參軍熊禾撰《尚書東齋公行略》,文載《安文陳氏宗譜》。清乾隆戊寅有陳修儒撰《捐修東齋公鄉賢祠記略》,其祠和墳墓由乾隆乙亥修葺。其墓先葬九平寺,後遷玉山鄉三十都五保木嶺後眠犬。(註:東齋公的記載,今發現三處宗譜均有記載,即《安文陳氏宗譜》、《松門陳氏宗譜》和《山澤陳氏宗譜》。其中松門和安文是一致的,山澤的記載也大同小異,因以前筆者只見到山澤譜,所以在主編《磐安縣誌》時,對某些具體內容缺乏對照查考,今先將資料提供大家,待續修《磐安縣誌》時進一步考證)。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