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漩渦底餘生記

《大漩渦底餘生記》是美國作家愛倫·坡創作的短篇小說。

內容簡介

故事講述的是一個水手在航海過程中不幸被捲入有名的莫斯柯葉大漩渦並死裡逃生的故事。小說採用倒敘的方法,分別從三個不同的角度記敘了大漩渦的無邊威力和磅礴氣勢。故事開講前,災難的經歷者,一位白髮蒼蒼的挪威老頭,領著“我”攀上海爾雪根山頂,親眼目睹了大漩渦的形成過程和震撼場面。然後,他便開始講述自己三年前所經歷的那場驚心動魄的劫難。那時,他們弟兄三個經常駕船到島外湍急的旋流中打魚。這天,他們照例出海打魚,準備利用平潮期返航,不想天氣突然間起了變化,一場前所未遇的狂風暴雨瞬間而至。風浪中,小船失去了方向,桅桿被折斷,老頭的弟弟隨即被打進了海里,只剩下他和哥哥在驚濤駭浪中顛簸浮沉。很快,他們便驚恐地意識到,風浪正將他們推向大肆發威的莫斯柯葉大漩渦的渦心。絕望和恐懼令他們哥倆幾乎喪失了理性,就在小船即將進入漩渦里圈的當口,他的哥哥竟然從他手中搶過他賴以求生的螺釘環。痛心絕望的他只得抱住船尾他哥哥丟下的那隻空水桶,決定聽天由命。不過,就在他這樣想的時候,恐懼反倒減輕了許多,一股莫名的好奇心使他打量起漩渦中的種種情景。最後,他竟驚喜地發現漩渦中那些圓柱形的物體普遍比其他形狀的物體下沉速度要慢很多。於是,他毅然決然將身子綁在那隻空水桶上,縱身投向飛速旋轉的大海。不一會兒,漁船便帶著他的哥哥葬身海底,而他則幸運地捱到了平潮期,從而逃過一劫。

作品鑑賞

首先,愛倫·坡在情節的安排上獨具匠心,將人們對同一事物的不同視角巧妙地貫穿一氣,卻又不給人造作之感。這一點主要表現在愛倫·坡對“我”的巧妙安排上。和往常一樣,愛倫·坡以第一人稱開始故事的敘述,然而這一次“我”並非故事的主角,而是作為一個旁觀者和傾聽者,引領著讀者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對大漩渦進行全面的觀察和切身的感受。故事開始時,“我”和那名歷經滄桑的老頭一起登上海爾雪根山頂,在這裡,“我”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親眼目睹了大漩渦的雄偉壯觀和氣勢磅礴,增強了故事的真實性,也彰顯了“我”的天才表現力。眾所周知,愛倫·坡是一位“效果”大師,他對於作品的“統一效果”一直有著孜孜不倦的追求,而這種“效果”的最佳體現就是通過自己的描述給讀者以震撼和身臨其境之感。的確,在“我”的描述下,大漩渦的雄偉壯觀和攝人心魄都仿佛歷歷在目。對此,“我”自己似乎也感到有些自鳴得意,於是,“我”接下來引用大段前人對於大漩渦的描述並插入自己和老頭對它們的不屑評論,從而進一步反襯出大漩渦的恢宏氣勢,同時也顯示出“我”對於大漩渦的獨到觀察和文字表現力。緊接著,作者將筆鋒一轉,故事交由另一個“我”,即那位親身經歷了大漩渦底劫後餘生的挪威老頭來敘述。至此,作者完成了多個視角的不同轉換,並且讓它們銜接自然,從而讓讀者從三個不同的側面對大漩渦進行了近距離的接觸。

其次,愛倫·坡通過不同敘述者對大漩渦的描述,在空間上營造了一種由遠及近、由表及里的透視感,在內涵上也傳達了一種探索真理的漸進過程。試想一下,我們可以將作者眼中所見的大漩渦、前人書中記載的大漩渦,以及老頭親身經歷的大漩渦看作是人們認識真理的三個不同階段。起先是對真理的一種好奇與嚮往,這種向往來源於前人史料的記載以及一些道聽途說的傳聞,這在小說中表現為約那士·雷瑪斯關於大漩渦的報導以及《大英百科全書》中對大漩渦形成原因的闡釋。這些說法言之鑿鑿、看似合理,然而,當“我”真的身臨其境,親眼目睹大漩渦的形成與威力時,競“忍不住竊笑老實的約那士·雷瑪斯竟然那么天真”,而柯切爾等人的見解更是“莫名其妙,甚至荒唐可笑”。這裡,作者對所謂的權威提出了質疑,對真理的好奇轉變成了一種強烈的探究欲。於是,從耳聞到目睹,再到親身經歷,鏡頭一點一點地拉近,作者憑藉想像的翅膀,一步一步深入真理的核心。當故事的主人公最終被卷進了大漩渦以後,其內心的恐懼轉變成了好奇,甚至是一種狂熱的衝動,使得他“當真巴不得探查漩渦的深度,哪怕就要去送死也無所謂”,而且“越是接近可怕的大劫,越是感到好奇”。最後,當他開始發現漩渦里的一些奧秘的時候,他已無法按捺內心的激動,以至於“手腳簌簌抖,心又怦怦跳了”。這種對未知事物的蠢蠢欲動以及發現未知事物後的狂喜正印證了作者一向對真理(美)的不懈追求。

作者簡介

大漩渦底餘生記 大漩渦底餘生記

埃德加·愛倫·坡(Edgar Allan Poe),生於1809年1月19日,逝於1849年10月7日,美國作家,詩人,編輯和文學評論家,美國浪漫主義思潮時期的重要成員。坡以神秘故事和恐怖小說聞名於世,他是美國短篇故事的最早先驅者之一,又被尊為推理小說的開山鼻祖,進而也被譽為後世科幻小說的始祖。他是第一個嘗試完全依賴寫作謀生的知名美國作家,從而導致貧困潦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