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商

大海商

大海商,陳子銘著,海峽文藝出版社出版,講述兩岸三地播出的大型電視紀錄片同名作品。它以“海上絲綢之路”為背景,講述了15世紀到近現代,發生在東南沿海的故事。書中,下南洋、渡台灣、闖日本,是海商們不停奔波、勇於拓展的腳步,是福建歷史文明中重要的事件,是大航海時代一段可圈可點的輝煌。

圖書信息
書名:大海商
作者:陳子銘
出版社:海峽文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2年3月
ISBN:9787807197119
開本:16開
定價:36.00元
內容簡介
本書系兩岸三地播出的大型電視紀錄片同名作品。它以“海上絲綢之路”為背景,講述了15世紀到近現代,發生在東南沿海的故事。書中,下南洋、渡台灣、闖日本,是海商們不停奔波、勇於拓展的腳步,是福建歷史文明中重要的事件,是大航海時代一段可圈可點的輝煌。
全書用散文手法,發現歷史,辯證地看滄海桑田變幻,激情澎湃地抒寫了東南沿海的商人,填補了中國一段真實的海洋文化,情真意切地再現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歷史。
作者簡介
陳子銘,福建著名作家。
編輯推薦
提到瓷器,所有人都會不約而同地想起中國這個盛產瓷器的國度。但令人費解的是,風靡歐洲的“克拉克”這種盛產於中國的瓷器,在國內卻罕見收藏。
為什麼?專家們從起源開始探究。公元160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在海上捕獲一艘葡萄牙商船——“克拉克號”,船上裝有大量來自中國的青花瓷器,因不明產地,便把這種瓷器命名為“克拉克瓷”。近年來,在沉沒於1600年的菲律賓“聖迭戈號”、1613年葬身於非洲西部聖赫倫那島海域的“白獅號”等中,相繼發現大量的“克拉克瓷”。他們的發生年代,幾乎都在十六七世紀。
這時間段與當時的封建中國,有什麼關係呢?誰,是海底這些物品的締造者?
時間推移到20世紀90年代,一個令陶瓷界欣喜萬分的訊息不脛而走:在對福建漳州平和等地明清古窯址的調查與發掘中,找到了燒造國外所謂“克拉克瓷”的窯址和銷往日本等國的實物標本。這,無疑翻開了歷史新的一頁!
於是,眾多的目光投向了漳州!
漳州!漳州!為什麼是漳州?
從這一頁起,世人才知道,中國不止有世界大港泉州港,在福建,還有一個名不見經傳卻影響了當時的世界大港——漳州月港
從這一頁起,我們解讀中國封建社會“重農抑商”政策和資本主義萌芽,有了一個新的課題。
從這一頁起,人們對抗擊倭寇、海患和“海禁”政策的研究,可以有了更豐富的註腳、更翔實的歷史。
從這一頁起,國人將對當時不盛產白銀的中國成為“白銀帝國”減少許多的疑惑,嘆服一群“海上猶太人”。
下南洋、渡台灣、闖日本,這是他們不停奔波、勇於拓展的腳步。他們從漳州月港開始,作為一群優秀的、受著儒家思想影響的商人,浮出了人們的視野。他們和晉商、徽商不同,他們是幾千年傳統的封建桎梏下中國最會經商、最敢打拚、最具世界視野的一群人。
大約從13世紀開始,這群人駕著商船行走在亞洲水域。在15世紀至17世紀上半葉,他們實力強大,走向全盛,一度成為當時世界貿易網絡中的重要節點,其海外影響力延續至今。
對這樣一群幾乎被歷史忘記的人,我們有必要尋根,去認識,去弘揚,去繼承。文學的尋根,能讓我們在嘗試著去了解別人的時候,也嘗試著去了解自己和自己的國家民族,讓我們在歷史中前行。縱觀古今中外,每次尋根文化,都因文學藝術而更加雋永、更加多姿多彩。
福建是一個有豐厚歷史的地方,用文學藝術的筆法追尋那一段大航海時代的歷史,定能讓我們看到更真實的閩南特色、福建特色,看到更多姿多彩的福建歷史文明。不僅如此,作為重要的僑鄉,福建有遍布海內外的華人,他們同樣需要這樣的文學尋根,並從中找到他們的心靈家園,共同來景仰偉大的中華文明,增強炎黃子孫的向心性和凝聚力,繼往開來,弘揚國威。
用文學藝術的形式喚回人們的記憶,是最綿長、最通俗、最潛移默化、最生動形象、最具影響力度的。而且,這種風尚,無疑能帶動我省作家群體唱響主鏇律的寫作。
盛世高歌,我們迫切需要這樣選材好、有深度又不乏生動趣味的作品。(老邱)
《大海商》封面《大海商》封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