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浪淘沙:何公心新聞作品選

圖書信息

出版社: 上海辭書; 第1版 (2007年12月1日)
平裝: 541頁
ISBN: 7532623718, 9787532623716
條形碼: 9787532623716
尺寸: 22.4 x 17.2 x 3.8 cm
重量: 998 g

作者簡介

何公心,筆名何流、何劉,男,1937年2月生,浙江蕭山人,中共黨員,主任編輯。
出身中醫世家。1955年畢業於浙紅杭州第二中學,1960年從復旦大學新聞系(五年制)畢業後分配到《新民晚報》任記者,長期從事新聞出版工作。曾任《新民晚報》政法教衛部副主任、《青年一代》雜誌責任編輯、上海市建設繼續教育學院客座教授、《抗癌》雜誌第一屆編委會編委、《上海大眾衛生報》社新聞專業初級職稱評審委員會委員、美國康力萊健康技術公司特邀研究員、上海藥膳協會顧問。
作者為人耿直,有闖勁,能下能上,採訪作文,時現生氣,可見閃光。

內容簡介

《大浪淘沙:何公心新聞作品選》作者根據其幾十年新聞工作實踐進行了深刻的回顧、探索和研究,以新聞作品的形式,記錄了自上世紀60年代到本世紀初上海發展的脈絡。全書共分破浪篇和淘沙篇,其內容涉及社會生活多個領域,反映了上海時代變遷的縮影,對從事上海史料研究的人員具有很大參考價值。該書可供各大專院校及從事相關工作的人員作為學習新聞寫作的示例模版使用。

目錄

前言
破浪篇
卷一 大江東去——新聞薈萃
在李鵬總理的關懷下——新華醫院成功搶救一名老區孩子生命
老戰友新任務——陳丕顯、陳國棟、胡立教等會見老幹部側記
市領導全部實行差額選舉——趙啟正就換屆選舉向記者發表講話
一張振奮人心的藍圖——汪市長在市人代會上報告上海發展規劃
市人大常委會通過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
市人大常委會通過加快住宅建設若干問題的決定
造船專家的新使命——訪新當選的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胡傳治
從石油城到上海城——記新任副市長顧傳訓
從農村來 為菜籃忙——記新任副市長倪鴻福
我們要想著民眾——訪女副市長謝麗娟
國共合作對國家民族有利——趙祖康希望蔣經國接受廖承志的勸告早日進行談判
兩地交流共繁榮——劉靖基先生談滬港合作
“和平老人”百歲祭——邵力子女兒談邵力子先生
一酬壯志唯勤耕——訪全國政協新委員、孔子76世孫孔令朋
朝漢一家親
趙東生退禮記
兩禁”啊,你在哪裡?——一位退休工人對市容衛生的困惑
相關連結《“兩禁”啊,你在哪裡?》有了回音
這些機關衛生工作不盡如人意——市愛衛會檢查“四套班子”機關衛生工作隨行記
冰櫃吊扇手錶居然也人“藥”
相關連結市衛生局作出嚴肅處理
卷二 驚濤拍岸——A肝風波
上海肝炎發病情況如何
醫學專家提出肝炎防治工作對策
針對肝炎家庭病床 專家細說護理知識
預防A肝疫苗研究取得進展
本市市民衛生水平提高
肝炎發病情況已趨穩定
他們把春風送進病房
孕婦患A肝不需人工流產
A肝發病人數明顯下降
多休息講營養慎服藥
A肝流行確係毛蚶引起
A肝流行高峰已過
毛蚶事件真相
A肝暴發流行得到控制
A肝暴發 醫院虧損二千萬
消除疑慮 注意營養須防復發
警惕!受污染毛蚶又進入上海
今春本市不可能流行A肝病
卷三 滄海橫流——專版餘韻
名、新、特、變——辦好《新民晚報·康健園》專版“四字經”
行得春風方有夏雨——記我國著名臨床免疫學家陳順樂
打開無聲世界的禁區——王正敏為玲瓏世界發放安全證
談肝何須色變——鄔祥惠和肝病快治法
說不一樣,就是不一樣——B超專家周永昌水平超常
有奶才是娘——華教授談母乳餵養
十指推拿展露宏圖——金義成巧治小兒疑難症
助你天天向上——沈永年與矮個子長高療法
本來“防近”有捷徑 家長何須亂投醫
愛護牙齒 從小做起——劉正教授談口腔保健
早期發現 早期治療——應大明、陳家洲談小兒“成人病”
名刀新傳——記著名膽道外科專家施維錦教授
人經憂患多謀略——顧學裘與新藥“139”
九死一生——戴鍾英,產婦的希望
從此居家寢食安——食道疑難症喜有治療高手
於細微處見精神——劉嘉湘治癌
換一扇窗看飲食起居——營養學家談飲食與防癌
老張又奔杭州城——且看中西醫怎樣治癒腦外傷
名醫送來的最佳配方——燒傷治療喜有新法
王益周智解難題——刀口不愈門診聲名遠揚
雷公藤上擺戰場——秦萬章善治紅斑狼瘡
好醫好藥不用廣告張揚——訪上海華山醫院皮膚科
滿房笑聲滿房情——柏連松給肛腸病人出新招
假作真時真亦假——記義眼專家逄永江
淘沙篇
卷一 動人條色不須多——訊息貴在點燃社會亮點
上海將採取一些特殊政策
上海經濟體制改革方向對頭
人事改革新議題 局長需要培訓考核
胡立教:經濟工作也要依法辦事
市人大常委會討論植樹工作
本市建立信訪工作聯席會議制度
放開手腳為四化服務
支持探索者保護改革者教育失誤者懲處違紀者
本市明確今年紀檢任務
改造社會移風易俗的要求“兩個文明”一起抓
改善社會風氣 建設精神文明——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討論旁聽記
市人大常委會專題討論清除精神污染
市人大常委會討論加強精神文明建設
下半年精神文明建設重點:環衛、綠化、優質服務、社會秩序
本市將大規模執行“兩禁”
陳國棟:做好統戰工作 完成三大任務
一個目標 兩種服務
圍繞城市開放和改革開創新局面
上海各界人士祝賀中英香港問題聯合聲明簽署
僑務系統建立經濟組織
“華僑活動中心”即將籌建
少數民族知識分子集會交流服務“四化”經驗
上海郊縣支援雲南
回族老人獻珍寶
全國晚報記者團赴遵義採訪
謝副市長率團訪橫濱
馬、恩造像上午奠基
“一大”會址輔助陳列作重大修改
治國興邦靠黨風
緬懷毛澤東同志的豐功偉績
李大釗百年誕辰史料展開幕
解放區郵票今起在滬展出
上海人民緬懷先烈
太平天國烈士墓重建開放
日本侵華歷史不容篡改
徵集上海人民英雄紀念塔設計方案
宋慶齡名譽主席親屬謁宋慶齡墓
紀念史量才殉難五十周年
街道工作會議召開
區政府向街道辦事處放權
天山街道辦公益事業
街道建立居代會制度
切實發揮居委會的作用
農村基層政權建設傳喜訊
里弄參戰 諸難改觀
企業後勤 里弄分擔
改革給華山醫院帶來活力
南京路西藏路作“無障礙改造”
修建地下室 今有新規定
加強國語推廣
漢字心理學舉行學術交流
漕涇鄉發現古海岸遺蹟
七十二張古紙幣 六十九張是贗品
“還精煎”發明人為何嘆苦經
怎能將鉛毒污染轉嫁
會計檔案怎能當廢紙
一項研究洗清醉泥螺之“罪”
“德大”人拾金不昧 蒙迪屋高懸“利刃”
城鄉喪葬迷信活動有所抬頭
“算命先生”揭奧秘
勞防用品發放中的怪現象
朝聖團訪“教友村”
張家樹主教病逝 享年九十六歲
著名古剎靜安寺修復
靜安古寺里的佛門學者
著名寺觀教堂已基本歸還
中國大型僧伽法務團赴美
“智力引進”發揮巨大效益
七百多大學生入黨
兩千多人自費出國留學
培養西服縫製高手
給孩子做衣服首先考慮什麼——訪童裝設計師倪慧瑜
本市高級技工短缺急待培訓
人才學者提醒:本市高級醫學人才短缺
上海中醫人才越來越少
建築行業有了“娘子軍”
招工辦法實行重大改革
本市契約制工人近十五萬
上海如何貫徹四項規定
新招工人實行契約制
部分冷飲超規定使用色素
企業自製防暑飲料糖多鹽少
保護工人健康有“保票”
專業技術人員使用存在問題
推動政策落實 解決遺留問題
豆腐作坊創新路
市府發布專業技術人員辭職辦法
創建“五好”家庭見實效
上海居民婆媳關係有所改善
婆阿媽的“調停藝術”
她們把母愛灑向人間
家庭生活社會化
鮮花八百萬美化浦江人
市工商聯與美國商會建立聯繫
心理摸熟生意做活
把人的動作歸類實施標準化
年輕媽媽告別“蠟燭包”
新生兒將發出生證明
上海市區生育率低於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
計畫生育宣傳活動今起開展
本市早孕診斷有新突破
仁濟醫院探索不育症取得進展
醫學遺傳研究所成立
提高人口素質 減少低能殘疾兒
曾被判定不能生育 如今產下可愛女嬰
本市辦理結婚登記有新規定
上海如何貫徹《婚姻登記辦法
全市將執行婚前檢查新規定
婚前健康檢查:目的查病
市郊農婦分娩愛去縣醫院
產科專家:母乳餵養應是全社會的職責
專家建議:產後半小時“抱奶”
我國母乳餵養率明顯下降
上海市計畫生育技術指導所見聞
“多毛姑娘”入夏不再愁
本市上半年婚姻登記出現奇特現象
市郊違法婚姻的狀況仍很嚴重
本市開展《婚姻登記辦法》宣傳取得成效
本市四千對離婚夫婦復婚
我國環境污染日益加重
衛生系統嚴查隱患
在編醫務人員不準另聘行醫
本市性病患者人數上升
本市將加強愛滋病防治
本市建成愛滋病檢測實驗室
上海成為首批無臭蟲市
今朝南京路格外眉清目秀
淮海中路人勤衛生好
全市單位個人都有除四害義務
市郊發現大面積有螺區
生物學家:目前是滅蚊的最佳時間
何時不再讓蚊蠅肆虐
窮探細索
生活垃圾日掃日清
集市副食品檢驗合格方能出售
全市初步形成急救網
老啦!救護車在嘆息
本市醫務人員發現致癌原因
曙光醫院將建成現代化中醫院
眼睛近視不是病 不能以此卡學生
對兒童視力實行“跟蹤保護
兒童重度弱視有法治了
十歲前兒童能否看電視
三萬盲人重見光明
春天,他們走出了黑暗
眼科流行病調查發現三個增加
瑞金醫院眼科專家做了一次精彩手術
鋼鐵戰士劉琦右眼復明記
眼科專家吳厚章談捐獻眼球的意義
浙副省長願身後獻眼球
本市食品安全聲譽下降
當心假金假銀使你破財
意外事故居兒童死因首位
意外事故住院傷員一萬六千人
養狗風日長 狂犬病重來
本市“植物人”已達三十三人
“植物人”之謎
黃銘新教授上午煤氣中毒
查清病員死因有“白衣法官”
胰島移植出成果
王教授辨症施治漏肩風
宮外孕可能威脅孕婦生命
中草藥治療紅斑狼瘡獲得成效
華山醫院手外科技術達到國際一流水平
我口腔頜面外科躋身世界行列
先天性心臟病病因探索國內領先
治療嬰幼兒先天性心臟病不開胸
一對雙胎聯體女嬰分離手術今晨正在本市新華醫院進行
上海:國內人工流產率最高的城市之一
本市兒童營養狀況欠佳
白血病治療有重大突破
治“老爛腳”有新術
激素產生的副作用能夠減少
B肝疫苗大批生產
手術治鼾症 療效達九成
軍民合作共攻醫療難關
傳染病研究離不開國際協作
專家告誡腳癬患者 小病不治可致大患
本市腫瘤患者生存率提高
肝癌不再意味著“死刑”
本市專家找到治療肝癌新途徑
肝臟細胞療法取得新進展
警惕,中學生吸菸
如果懂點急救 陸家嘴輪渡事故不少人可獲生
同一病人 同一醫院 七年前後結果大不同
膽結石已成健康勁敵
肥胖不再稱“福相”
醫療事故糾紛有了裁判
努力探索開拓老齡工作新局面
上海進入老年人口型城市
本市完成二十萬人心腦血管疾病監測工作
本市建立六十六所聯合病房
上海三分之一地段醫院設老年門診
上海形成七個社會福利保障服務網路
上海市民平均期望壽命超過已開發國家平均水平
百歲翁喜慶壽辰 東鄰女來滬祝賀
敬老崇文晚境彌甘
歸園記游
離退休幹部辦三產有規定
四十萬離退休職工獻餘熱
為老人重建“感情熱線”
上海老人貧血多
關註:老人非正常死亡增多
海峽兩岸首次研討腦死亡問題
“安樂死”目前能實行嗎?
市老齡委員會呼籲制訂“老人法
婚喪事消費日趨高檔化
人生終點站”上也有優質服務
殯葬職工為喪家服務做到千方百計
任勞任怨精神高尚 有人卻存世俗偏見——殯葬職工婚戀難應引起重視
接屍員所遇白眼何其多
卷二 吹盡狂沙始到金——通訊好在咬定社會熱點
相見恨晚——賣身契的故事
花開二度分外香
一段催人淚下的再續姻緣
俗見破除幸福來
姐姐回娘家
麥場夜戰
滿目錦繡話三林
了不起的3天
女兒的心事
貴在選擇——記共產黨員卓愛玲
攜得梅花兮,回故鄉——一位英籍華人贈畫的故事
“公關學”就在你身邊
新紀錄升起的地方
衛生主任的丈夫被“告”了
大洋彼岸的光明天使——美國眼科專家為老畫家治病的故事
逆難而進
假近視和眼鏡
眼科醫生和“眼鏡醫生”的一次會診
隱形眼鏡熱該降降溫了
神聖而高尚的白衣天使——上海瑞金醫院急診室見聞
市府大廈專家門診名符其實
亞硝酸鹽、冰櫃及其他——蕭樹東談防治消化道癌
電腦神醫“張鏡人”
請筆下協助——一位中藥店老店員的建議
銀針止病痛 少動手術刀——訪“特殊門診”醫生
門診卡妙用
綠色“醫生”
上海醫師醫術精
“垃圾嫂嫂”變了
懶+懶=髒
環衛工人之歌
王補生“補孫”記
真正的醫生重病不重禮——華山醫院搶救青年病人李蘇文的故事
險!縫衣鋼針刺入嬰兒心臟 急!白衣天使搶救妙手回春
性命交關的鋼針是怎樣發現的——小正卿轉危為安後尋訪記
兩種醫療作風引起醫務界關注
兒科醫院樹立文明行醫新風尚
相關連結 從一起事故反映醫療新風
一人患病舉家相陪 病家煩惱 醫院為難
病房裡的“野戰大軍”——醫院陪客問題透視之一
白衣天使訴衷情——醫院陪客問題透視之二
病室床邊甘苦自知——醫院陪客問題透視之三
陪客問題列入醫院考核標準
護理還靠“正規軍”
監護室不聘護工取消陪客
陪客要減少,醫院怎么辦?
灼熱的護士日記——上海仁濟醫院護士創優質病房見聞
護士專業又成熱門
家庭病床一年翻番
天使形象盡在病家心目中——1465份病人意見表剖析
男兒夢重圓——記長征醫院整形外科主任何清濂
世間陡聞陰陽人 男女未卜他先知——訪矯治“兩性畸形”專家孟薈
專家忠告:莫將男孩扮女孩
請你別當“遺憾的父母”——上海第一婦嬰保健院院長陳如鈞一席談
安慰藥難以安慰心
他倆為什麼不肯要孩子
黑河回訪記
卷三 丹青難寫是精神——專稿勝在沸騰社會看點
東方一隻膽
中國神針為何時來運轉
搶治疑難病症
他從夢境中走來
犬·狂犬·狂犬病
相關連結 狗起源於東亞
琅琅書聲
《青年一代》雜誌發刊詞
相關連結 《青年一代》的創刊
附錄 回顧·探索·研究——新聞實踐永無止境
敢於寫出有新意的新聞
主題的提煉、深化及其他
衛生社會新聞的內容與政策界限
日本採訪九日記
後記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