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沙河水庫

大沙河水庫

大沙河水庫位於貴州省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陽溪鎮,擁有灌溉、防洪、發電、供水、養殖、造林等多種功能。

廣東開平市大沙河水庫

大沙河水庫在廣東開平市西北部大沙、馬崗、龍勝3鎮交界處。因處大沙河上游,故名。大沙河水庫於1958年11月動土興建,1960年2月基本建成並發揮效益,擁有灌溉、防洪、發電、供水、養殖、造林等多種功能。大沙河水庫的集雨面積217平方公里,最大蓄水量為2.58億立方米,正常庫容1.57億立方米。

水庫樞紐

樞紐工程有主壩1座,副壩13座,溢洪道2座,主壩輸水洞1座。主副壩為均質土壩,主壩壩頂高程38.64米,最大壩高19.8米,長201米;副壩最大壩高24米(燈山副壩),總長3408米。正常溢洪道在主壩和八副壩的左岸,淨寬10米,設10×4.5米鋼弧形閘門控制,設計最大泄洪流量100立方米每秒。非常溢洪道在主壩右岸的長堤副壩,淨寬18.4米,堰頂高程33.81米(水庫正常高水位34.81米),設鋼筋混凝土弧形閘門,設計最大泄洪流量317立方米每秒。

建設過程

水庫於1958年11月動工興建,1961年1月竣工。完成土方96萬立方米,石方4.89萬立方米,混凝土5100立方米。庫區淹沒耕地2.15萬畝,遷移人口1.14萬人。總工程費747萬元,其中國家投資536萬元。水庫建成後,經多年運行和維修加固,工程日益完善,灌溉面積擴大到14.57萬畝。灌區原是個苦旱地區,糧食畝產不到100公斤,尤其是馬岡區受旱最嚴重,一年糧食只能吃五六個月,比較富裕的農民也只過著“七薯三米”(即七成雜糧,三成大米)的生活。大沙河水庫建成後,90%的農田得以自流灌溉,糧食自給有餘。灌區糧食畝產在1977年大旱之年超過500公斤。

貴州省道真縣大沙河水庫

大沙河水庫位於貴州省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陽溪鎮,工程總投資1.73億元,建設工期3年,是道真縣有史以來第一座中型水庫,總庫容1770萬立方米,庫區積水面積44.8平方公里,主要建築物為一座砼面板堆石壩,壩高55米,引洪隧洞1條長1006米,放水隧洞2條長5850米,灌溉總乾渠3條長35770米,灌溉乾渠6條總長61570米,分為陽溪、三橋兩鄉鎮灌區,設計灌溉5.71萬畝,可為灌區3.2萬人3.6萬頭牲畜提供飲用水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