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忠橋鎮中心國小

大忠橋鎮中心國小

大忠橋鎮中心國小是祁陽縣教育局所管轄的一所農村公立國小,學校坐落在大忠橋鎮內的黃花河東岸、天子嶺腳下的“羅家宗祠”,占地面積15367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5578平方米。學校現設六個年級18個教學班,在校學生884人,教職員工44人。學校現為祁陽縣文明單位、祁陽縣教育教學優秀學校、祁陽縣衛生工作先進單位。

基本信息

學校介紹

大忠橋鎮中心國小是祁陽縣農村國小的一顆璀璨明珠,曾幾經易名,1954年,始命名為大忠橋完小;1979年,又改名為大忠國小;直至1986年,正式更名為大忠橋鎮中心國小。學校坐落在黃花河東岸、天子嶺腳下的“羅家宗祠”,這裡曾經辦過高中、國中,培養出6位北大清華學子和十幾位留洋博士,知名人士更是不計其數。學校占地面積15367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5578平方米。學校現設六個年級18個教學班,在校學生884人,教職員工44人,專任教師43人,高級職稱1人,中級職稱23人,初級職稱19人。學校以“三個面向”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和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教育創新,實施素質教育。學校秉承“博學、求真、和諧、創新”的校訓,本著“以人為本,愛心育人,管理育人,環境育人,活動育人”的辦學理念,確立了創建“規範+特色”學校,培養“合格+特長”學生的辦學目標。21世紀以來,學校先後榮獲“祁陽縣文明單位”、“祁陽縣教育教學優秀學校”、“祁陽縣衛生工作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學生在全國、省及市縣舉行的數學、作文、英語口語、美術、書法、體育等大賽中屢創佳績。各科教師在國家、省(部)及正規刊物上發表教育教學論文30餘篇,參加省級以上論著編寫或個人著作6部,獲得省級以上獎勵的教育教學論文達60餘篇,在市縣組織的抽統考中均保持在全縣同類學校前八名以內。

辦學歷程

四清學校

始建於宣統三年。

族辦國小

民國二十九年前屬族辦私立國小,凡羅氏宗族的為上學不需交錢,辦學經費、教師薪俸由育嬰堂、香大堂出。旁姓子弟也可入學,但既要交書課費,還要交6至8元(銀元)或2擔谷。前任校長羅汀生,後任羅本旺,每年學生30—50人。

完全國小

民國30年,該校始辦高小,不屬羅氏所轄,教學內容以國文、算術為主,兼上歷史、地理、自然、音樂、體育,每期設4個班,學生160人左右。

公立國小

1947年,該校轉為公立國小,先後任校長的有蔣桂芬(民國30年)、蔣樹藩(民國33年)、鄧招濤(民國35年)。面向大忠橋區招收學生。新中國成立後,王家鳳任校長,高峰時達8個班,300餘人,任教均是當地水平最高的教師。

大忠橋中心國小

1952年,該校由何義嘉任校長,學校易名為“大忠橋中心國小”。

大忠橋完小

1953年,該校由王興福任校長,1954年將學校改名為“大忠橋完小”。1953—1955年,因班級的增多,學生容納不下,於羅家院設分校4個班。1956年將分校遷到老鎮公所(拱橋街口)。

大忠橋完小附中

1956年,該校在禮堂的右側修了2棟平房,附設國中斑,名為“大忠橋完小附中”。學生500餘人。1959年8月,王時越任該校校長。1969年提出公社辦國中,村村辦國小後,學校改辦為公社中學和區高中,完小學生各回各村,大忠國小遷址老鎮公所(拱橋街),毛春榮任校長,開設5個班。

大忠國小

1979年,該校名為“大忠國小”,校址在拱橋街,校長仍為毛春榮。1985年,班級由拱橋街全部搬到新學校,毛春榮生病,由鄧先鸞代理校長。

大忠橋鎮中心國小

1986年,學校改名為“大忠橋鎮中心國小”。1988年下學期,龔官生來校任校長。1997年,學校整體搬遷至現址。2002年下學期起,蔣順明接任校長。2008年上學期,周玄峰調任學校校長。2010年,學校通過永州市驗收,成為湖南省合格學校。2014年下學期起,由鄧文君擔任校長。

校園文化

辦學思路

全面貫徹教育方針,深化內部改革,面向全體學生,走特色創新之路,深入開展素質教育。

辦學理念

以學生為中心,辦人民滿意學校

學校校訓

博學 求真 和諧 創新

校風

教風

團結 奉獻 務實 嚴謹

學風

勤學 多思 活潑 健美

發展目標

在科學發展觀統領下,堅持以人為本、以校為本,最佳化師資隊伍,培養全面發展又學有特長的優秀學生,做強學校特色品牌,辦優質規範又特色鮮明的全縣知名的一流農村國小。

分步目標

(2011---2015)

一年打基礎,構建完善發展框架。

二年見成效,躍居鎮級示範行列。

三年達優良,促進教育均衡發展。

四年爭突破,深化推進素質教育。

五年成特色,成為縣級知名學校。

現任領導

校 長:鄧文君

副校長:鄧美花

副校長:羅錢海

教導處主任:夏艷鳳

政教處主任:何 芹

總務處主任:唐瑞枝

教導處副主任:劉 傑

少先大隊輔導員:陳林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