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堤曲

大堤曲

這首《大堤曲》乃唐朝詩人李賀(790-816年)於元和九年(814)南遊吳楚經襄陽,擬樂府舊題而作。元和年間新題、舊題樂府平易淺俗,風靡詩壇,長吉的詩也不例外,據《舊唐書·李賀傳》記載,"其樂府詞數十篇,至於雲韶樂工,無不諷誦。"但後代大多數讀者初讀李賀"固喜其才,亦厭其澀。"(劉辰翁《須溪集》)賀詩"忽起忽結,忽轉忽斷,復出傍生,爽肌戛魄之境,酸心刺骨之字,如明珠錯落。"(錢鍾書《談藝錄》)美麗卻讓人難以承受。本文則藉助語義學及新批評派所提倡的文本細讀法來讀解這首集中體現詩人風格的作品。 韋勒克從多個層面研究文學作品的存在方式,其中意象和隱喻他認為是所有文體風格中可表現詩的最核心的部分。《大堤曲》中存在著一系列的意象,其內涵之豐富,遠超一般讀者的想像。筆者將之分成幾組一一加以語義上的闡釋。

基本內容

【作品名稱】《大堤曲》

【創作年代】中唐

【作者姓名】李賀

【文學體裁】雜言古詩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大堤:襄陽(今湖北襄樊)府城外的堤塘,東臨漢水。

⑵妾:古時女子的謙稱。橫塘:地名,靠近大堤。一說橫塘是指建業淮水(今南京秦淮河)南岸的一個堤塘。

⑶紅紗:紅紗衣。

⑷綰(wǎn):把頭髮盤繞起來打成結。青云:喻黑髮,髻如青雲。髻(jì):髮髻。

⑸明月:即“明月之珠”的省稱。璫(dāng):耳飾。穿耳施珠為璫,即今之耳環。

⑹蓮風:此指春風。

⑺北人:意欲北歸之人,指詩中少女的情人。

⑻鯉魚尾、猩猩唇:皆美味,喻指幸福歡樂的生活。《呂氏春秋》“肉之美者,猩猩之唇。”

⑼襄陽道:北歸水道必經之路。

⑽浦:水邊或河流入海的地區。綠浦,這裡指水上。

⑾菖(chāng)蒲(pú):植物名。多年生水生草本,有香氣。葉狹長,似劍形。肉穗花序圓柱形,生在莖端,初夏開花,淡黃色。全草為提取芳香油、澱粉和纖維的原料。根莖亦可入藥。民間在端午節常用來和艾葉扎束,掛在門前。

⑿楓樹老:楓樹變老,形狀醜怪。這裡表示年老時期。

白話譯文

我的家住在橫塘大堤,紅紗衣衫散發桂花香,

青雲髮髻在頭上紮起,明月耳飾在兩邊掛上。

蓮風輕輕吹來,江畔一派春光。

我站在大堤之上,挽留一心北去的情郎。

郎君啊,你我同食鯉魚尾,同食猩猩唇。

不要思鄉遠想襄陽道,江面的歸帆很少很少。

今日恰似菖蒲開花,明朝楓樹易老紅顏易凋。

創作背景

這是一首擬古樂府。大堤是襄陽(今湖北襄樊)城外的堤塘,六朝以來為商船聚集之地。這裡用來作為樂府詩題。這是李賀於唐憲宗元和九年(814年)南遊吳楚經襄陽擬樂府舊題而作。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樂府《大堤曲》這一詩題多是描述水鄉船家女子愛情生活的。六朝人題作《大堤》或《大堤行》,唐人始用《大堤曲》這一詩題。

李賀的這首《大堤曲》寫的是一個住在橫塘的美麗女子與北來商客的一段愛情生活。開頭兩句交待了這個女子的居所。橫塘在當時是一個商船往來聚集的繁華之地。古代也有人根據《大堤曲》這一詩題推測,此處所指當是大堤附近的另一橫塘(清代王琦《李長吉歌詩匯解》卷一)。其實這裡只是泛指橫塘、大堤這樣的水鄉,所以詩中大堤橫塘參差互用,也就是互指。“紅紗滿桂香”是說透過那緋紅的窗紗,沁出閨房的桂香。而後“青雲”兩句通過寫這個女子青雲般的髮髻和明月寶珠製作的耳璫,描述出其貌美動人。這是採用漢代樂府《陌上桑》的襯托手法。下面“蓮風起”四個三字句,交待了這個女子與那個“北人”戀愛的經過。在那蓮葉隨風起舞的春季,由北方來經商的“北人”,因兩人相愛而停駐在這繁華的大堤,而留連在“紅紗滿桂香”的閨房。下面“郎食”兩句,以飲食之精美,極言兩情之綢繆,愛情生活之美好。因為在古代,人們常以猩唇鯉尾作為男女情愛的隱語。結尾“莫指”四句是女子勸對方珍惜眼前的歡聚,勿有遠行別離之念。“襄陽道”指其行程。菖蒲花開於春末,此處喻女子易逝的青春年華,因古人認為菖蒲難得見花。這四句是女主人公以綠浦中的行舟多一去不復返之事來勸情人莫生遠行的念頭。最後用花樹喻人易老,說明應珍惜歡聚的時日。

李賀這首詩全無其“風檣陣馬”的奇詭幻誕風格,而是力摹樂府古體。以一個篤情女子口吻寫出秦淮水邊商女真摯而熱烈的愛情生活。也在一種淡淡的哀怨之情中,透出其離多合少之苦。在這方面是《古詩十九首》的遺風。而詩中喜用美言綺語,清麗動人,深得六朝樂府之妙。

名家點評

清人黎簡:新穎可愛(“青雲教綰”二句下)。真樂府音節。媚之也(“郎食”二句下)。勸之也(“莫指”二句下)。警之也(“今日”二句下)。“鯉魚”之下只是留之之意,故種之、媚之、勸之、繁之。結二句言景物之速,當及時行樂,故曰警之。(《李長吉集》)

清人姚文燮:此懷楚游之友,而寄此以諷之也。楚姬妖麗,其居與飾俱極華美。菡萏風薰,倍加留戀。鯉尾猩唇,極味之珍美也。……故北人南遊,每多流連忘返,不覺春秋雲邁,日夕暗移。菖蒲生於百草之先,忽忽楓寒葉落,即謂佳人難覯,亦知芳色易凋耶!(《昌谷集注》)

清代王琦:莫指襄陽道,而興遠去之思。蓋一去不能即來,不見綠浦之中,歸帆之少可驗耶?況日月如馳,盛年難駐,朝暮之間,而紅顏已更矣。深宮當及時行樂之意。菖蒲花不易開,開則人以為祥,故《烏夜啼》古曲云:“菖蒲花,可憐聞名不曾識”是也。楓樹之老者,礌砢多節,以喻老醜之狀(末四句下)。(《李長吉歌詩匯解》)

作品簡析

這首詩擬古樂府而作,詩寫女主人公深情地告訴情人不要遠行,歌頌甜蜜的愛情,形象生動地寫出了大堤女兒的綽約風姿與嫵媚情態,並巧妙地將作者自己對青春生活的熱愛和對人生的感嘆,以少女挽留情人的口吻道出,增強了藝術感染力。末尾兩句中“今日”與“明朝”對舉,“菖蒲花”與“楓樹老”比照,即表明紅顏易老,歲月難留,青春難再,當珍惜而歡度幸福的光陰。全詩情趣濃艷,音調鏗鏘,形象鮮明,是李賀所寫戀情詩的名篇,體現了李賀詩的品格。

作者簡介

李賀畫像李賀畫像

李賀(790~816),唐代詩人。字長吉,福昌(今河南宜陽西)人。唐皇室遠支,家世早已沒落,生活困頓,仕途偃蹇。曾官奉禮郎。因避家諱,被迫不得應進士科考試。早歲即工詩,見知於韓愈、皇甫湜,並和沈亞之友善,死時僅二十六歲。其詩長於樂府,多表現政治上不得意的悲憤。善於熔鑄詞采,馳騁想像,運用神話傳說,創造出新奇瑰麗的詩境,在詩史上獨樹一幟,嚴羽《滄浪詩話》稱為“李長吉體”。有些作品情調陰鬱低沉,語言過於雕琢。有《昌谷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