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雲岡石窟窟頂北魏至遼金寺院遺址

大同雲岡石窟窟頂北魏至遼金寺院遺址在雲岡窟頂一區和二區連續兩年的發掘,發現兩處北魏至遼金的佛教寺院遺址。西部寺院遺址位於一區,發掘於2010年,是一處較完整的寺廟遺址,包含北廊房、東廊房、西廊房、南廊房、塔基和磚瓦窯等遺蹟。東部寺院位於二區,發掘於2011年,是一處北魏遼金佛教寺院遺址,包含塔基、石柱礎、鑄造井台、熔鐵爐、水井遺蹟等遺蹟。塔基中部的方形夯土塔心是北魏遺蹟,外圍八角形框線當為遼金擴充補建。

簡介

在雲岡窟頂一區和二區連續兩年的發掘,發現兩處北魏至遼金的佛教寺院遺址。西部寺院遺址位於一區,發掘於2010年,是一處較完整的寺廟遺址,

..

包含北廊房、東廊房、西廊房、南廊房、塔基和磚瓦窯等遺蹟。北廊房遺蹟全長61.5米,由15間房組成,房前現存12個柱礎。西廊房遺蹟長13.5米,有房2間;東廊房遺蹟約18米,有房3間;方形塔基邊長約14米,。磚瓦窯遺蹟共有2處。遺址時代為北魏,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佛教寺院遺蹟。東部寺院位於二區,發掘於2011年,是一處北魏遼金佛教寺院遺址,包含塔基、石柱礎、鑄造井台、熔鐵爐、水井遺蹟等遺蹟。塔基中部的方形夯土塔心是北魏遺蹟,外圍八角形框線當為遼金擴充補建。鑄造工場遺蹟現存地穴式鑄造井台和30座熔鐵爐遺蹟。熔鐵爐環繞於鑄造井台周圍,一頭有鼓風口和安裝固定風箱的遺蹟,爐內有鐵渣,坩堝碎片等,是我國最早的地穴式鑄造井台。該遺址出土的建築構件和器物時代屬北魏至遼金。兩處寺院遺址的發現,有助於了解北魏雲岡寺院的結構、布局和規模,印證了《水經注》描寫雲岡石窟當年“山堂水殿,煙寺相望”的雄宏氣象。

雲岡石窟位於大同市西16公里的武周山麓,武州川的北岸,以開鑿於北魏的大型佛教石窟著名於世,是我國第一批國保單位,2001年又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北魏至遼金寺廟熔鐵爐遺蹟北魏至遼金寺廟熔鐵爐遺蹟

在山西省文物局和大同市文物局安排下,由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牽頭,雲岡石窟研究院和大同市考古研究所配合,組成雲岡聯合考古隊。根據國家局和專家組意見,連續數年在雲岡窟頂做遺址調查和發掘。2010年,雲岡聯合考古隊在山頂試驗區(一區)南部(33窟以西)發掘一處較完整的北魏佛教寺院遺址,發現塔基、前廊後室的北房、東房和西房等。印證了《水經注》描寫雲岡石窟當年“山堂水殿,煙寺相望”的雄宏氣象。在去年工作基礎上,我們今年又在雲岡窟頂八字牆以東發掘一處北魏至遼金的建築遺址。發掘工作始於今年4月,先期用RTK測繪儀按照大地坐標測量布方,保證了與其他學科的對接和相互使用;還做了窟頂工地南部邊緣的安全保護矮牆。隨後由南至北開10×10米的探方50個進行發掘,10月底發掘基本結束。連同探溝,發掘總面積5000多平米,具體位置在雲岡石窟五窟和六窟頂部。

今年發掘出土的依然是一個佛教寺院遺址,地層分四層,現代層、明清層、遼金層和北魏文化層。發現的主要遺蹟有塔基、石柱礎、鑄造井台、熔鐵爐、灰坑、水井、建築遺蹟等。

塔基一處。塔基位於遺址最南部,平面呈正八角形,塔基和踏道用片石壘砌而成。塔基南北長22.1米,東西長21.8米,高0.1—5.58米。在八邊形塔基內,包著一個近方形的夯土塔心,夯土塔心為方形階梯狀,分兩個階梯。第一階梯的夯土塔心南北長14米,東西寬13.3米,高0—0.6米。第二階梯的夯土塔心南北長9米,東西長9米,砌石高0—1.1米,外抹2厘米厚草拌泥。砌石內夯土的夯層厚0.12米。根據觀察,中部方形夯土塔心應是北魏遺蹟,外圍以石塊砌成的八角形狀,當為遼金擴充補建,補建時改變了北魏方形塔身的形狀。塔基西北角有踏道一條,呈東西走向,長16.3米,寬2.8米,高0—3米。建造時間晚於八角形塔身。該塔殘高5.58米,塔心是夯土,證明這是一座北魏至遼金的實心塔。

石柱礎,位於塔基東北,共在第4層下發現北魏石柱礎3個,均在一個平面,上半部為覆盆形狀,下半部為方形。其中,Z1直徑為0.55米,柱洞直徑為0.1米,深0.08米;Z2直徑為0.7米,柱洞直徑為0.12米,深0.1米;Z3直徑為0.6米,柱洞直徑為0.1米,深0.8米。Z1和Z2為正東西向排列,邊緣對邊緣相距2.7米,Z1和Z3為南北向排列,相距5.4米。

遼金鑄造工場遺蹟:鑄造工場位於塔基北部,有遼金鑄造井台和30座熔鐵爐遺蹟

北魏至遼金寺廟塔基遺蹟北魏至遼金寺廟塔基遺蹟

。鑄造井台很特殊,為地穴式。東西長3.5米,南北長3.5米,深2.4米,西北和東南各有一條路進入,地穴內有一個圓形台面,直徑2.2米,高0.2米,邊緣凸起2厘米高,裡面和台面抹0.2厘米厚白灰皮;圓形台中間有一個用土坯壘砌而成的模型內圈,口小底大,底部有灰燼和煙燻痕跡,底部有四個方孔通向作坊四角,和用筒瓦扣制而成的管道相連,四條管道分別斜向伸出地面。作坊四壁底部抹有草拌泥,並且被烤成紅色燒結面。發掘時,這裡還有許多坩堝殘片。

30個熔鐵爐環繞分布在鑄造井台周圍,平面呈長方圓角形,爐壁燒成黑色乳釘狀。以爐2003為例:長1.15米,寬0.5米,深0.4米;鼓風口在煉爐西北處,口徑8厘米,鼓風口前有兩個用土坯壘砌而成的長方形坑,應為安裝固定風箱的基礎,長0.95米,寬0.35米,深0.06米。有的熔鐵爐內有鐵渣,坩堝碎片等。由坩堝碎片推析,至少是上百個坩堝才能有如此多的碎片。

水井一處,位於遺址中部鑄造遺蹟西北處,平面呈圓形,井壁用片石和鑿過的弧形石塊壘砌而成,直徑1.55米,深13米多,井壁內外圍填充物只有遼金器物殘片,不見北魏器物殘片,故推斷該井時代為遼金。

建築遺蹟位於遺址北部,平面呈“拐角”形。南北殘長4.45—5.85米,東西寬1.15—4.1米。東側南北向豎砌兩層遼金長條磚,內平鋪東西向遼金長條磚,西側也豎砌兩層遼金長條磚,之西平鋪方磚,疊壓在方磚西側之上4厘米南北向平砌長條磚,向西拐北側平鋪長條半磚。磚長39厘米,寬19.5厘米,厚7.5厘米,背面飾七條溝紋;方磚:39×39厘米,厚7.5厘米。時代為遼金。

灰坑354座:平面形狀有圓形袋狀、長方形、方形、不規則形狀,時代為現代至遼金。

出土遺物有遼金時期的陶罐、瓷碗、瓷罐、獸面瓦當、板瓦、滴水等,北魏時期的“傳祚無窮”、“富貴萬歲”瓦當殘片、陶片、石構件、筒瓦板瓦殘片、石雕佛像殘塊和陶塑佛像殘塊等。

對今年考古成果的幾點認識:

1、遺址性質:遺址有塔基、佛像殘塊等,應該是一個佛教寺院遺址。

2、時代:遺蹟和遺物主要是北魏或遼金,如塔心為北魏夯土,形狀平面近方形,具有北魏特徵,此外還有北魏柱礎、瓦當、板瓦、筒瓦等;時代屬於遼金的遺蹟和遺物有,塔心夯土以外石塊砌成的塔基,平面為正八角形,具有鮮明的遼代特徵、還有鑄造井台、熔鐵爐、水井以及遼金琉璃瓦和建築構件等。就北魏遺物看,時代也在遷都前,與去年發現的一區北魏寺院遺址年代相近。就大同地區而言,現已發現北魏塔基四座,北魏塔圖像數十個,北魏塔平面均為方形,在河北、河南、遼寧發現的北魏塔也是方形;而遼金塔平面多為八邊形,實物有應縣木塔、靈丘覺山寺遼塔等,內蒙和東北遼塔也多為平面八角形。

3、鑄造工場的發現很有意義,它與遼金寺院建設有密切關係。30個熔鐵爐環繞鑄造井台,井台低於地面,這種布局以前沒有見過,但是在《天工開物》中有相關記載,《天工開物·冶鑄篇》說:“凡造萬鈞鍾與鑄鼎法同。掘坑深丈幾尺,燥築其中如房舍,埏泥作模骨。其模骨用石灰三和土築,不使有絲毫隙拆。乾燥之後,以牛油黃蠟附其上數寸。油蠟份兩,油居什八,蠟居什二。其上高蔽抵晴雨(夏月不可為,油不凍結)。油蠟墁定,然後雕鏤書文物象,絲髮成就。然後舂篩絕細土與炭末為泥,塗墁以漸,而加厚至數寸。使其內外透體乾堅,外施火力,灸化其中油蠟,從口上孔隙熔流淨盡,則其中空處即鐘鼎托體之區也。凡油蠟一斤虛位,填銅十斤,塑油時盡油十斤,則備銅百斤以俟之。中即空淨,即議熔銅。凡火銅至萬鈞,非手足所能驅使。四面築爐,四面泥作槽道,其道上口承接爐中,下口斜低,以就鐘鼎入銅孔,槽旁一齊紅炭熾圍,洪爐熔化時,決開槽梗(先泥土為梗塞住),一齊如水橫流,從槽道中梘注而下,鐘鼎成矣。凡萬鈞鐵鐘與爐、釜,其法皆同,而塑法則由人省嗇也。”

由井台深度和直徑觀察,深度比書中記載要小,可知所鑄的大型鑄件大約高2米左右,決不是書中記載的高達一丈多的萬均(斤)重的大鐘,而應該是數千斤的一個鑄件。這么重的鑄件,又是在寺廟中,我們推測最有可能的就是大鐵鐘。

該遺址發現的意義首先在於,這是至今發現與《天工開物》記載最接近的宋遼金時代的鑄造遺址。它的發現,對研究《天工開物》和冶金鑄造史以及宋遼金“失蠟法”都有重要價值。

4、該遺址與去年一區寺院遺址一樣,同樣是雲岡寺院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發現,有助於了解雲岡寺院在北魏和遼金不同時代的布局、範圍與繁盛程度。

5、塔基是該遺址最重要遺蹟,內部夯土是北魏遺物,外部八角是遼金補建,形狀不一,成為北魏至遼金寺院佛塔演變的物證。

北魏遼金佛教寺院遺址考古價值

雲岡石窟窟頂北魏遼金佛教寺院遺址中出土的建築構件、器物、塔基和磚瓦窯等,印證了《水經注》描述雲岡石窟當年“山堂水殿、煙寺相望”的雄渾氣象。特別是遺址中出土的遼金時代鑄造井台、30座熔鐵爐、水井,詮釋了“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天工開物》中宋遼金時代對冶金鑄造景象的記載,為了解宋遼金鑄造工場提供了完整的實物資料。雲岡石窟窟頂北魏遼金佛教寺院遺址入選201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吸引眼球之亮點無數,不過最具文化氣息的,當推北魏時期的寺廟遺址以及宋遼金時代的鑄造工場,這讓世界文化遺產地雲岡石窟又增添了獨特的文化內涵和藝術魅力。用評審專家的話說:“塔院結構的寺院在中國遺存極少,而雲岡窟頂上的寺院遺址是中原最早的寺廟遺址之一,這個鑄造工場不僅是首次在雲岡石窟窟頂發現,也是首次在全國發現。”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黨支部書記、副所長張慶捷,由他暢敘了雲岡石窟窟頂北魏遼金佛教寺院遺址考古的特別之處。

提起雲岡石窟,早就家喻戶曉,窟頂的北魏寺廟遺址是如何被發現的?

幾年前,國家文物局要求對雲岡石窟做防滲水保護時,考古專家組曾提出,雲岡窟頂極可能有不少遺址,建議先做考古調查和發掘。為此,省考古研究所按照專家建議和國家文物局與省文物局的部署,在雲岡做考古調查和鑽探時發現了遺址,通過對遺址地表散落建築構件的分析,認為此處有一處北魏建築遺址。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