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維視野的大明帝國

多維視野的大明帝國

《多維視野的大明帝國》,作者是朱子彥,由 黃山書社出版社於 2009 年出版。描述的是該書讀之趣味盎然,融學術性、可讀性於一爐,是一部用多維視角研究明史的佳作。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多維視野的大明

多維視野的大明帝國

帝國

《多維視野的大明帝國》演繹明史的主要特色,在於充分表現了敘事史學的結構與魅力。明代中國在經濟文化上逐步融人世界之際,在政治上卻沒能及時地把握機遇,反而加劇了自身內在的矛盾。明代統治者設內閣、廢中書,集皇權與相權於一身。但事與願違,統治者的任何“補天之術”都已無法治癒早已千瘡百孔的帝國政體。新建立的內閣反而加劇了黨爭。作者在廣泛吸收學術界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於明代“創業與守成”、“後宮制度與宮闈內幕”、“藩鎮的新類型”,由火器發展而引起的“新軍事變革”、“南北海運”、“帝王的經筵制度”、“加強皇權的工具:鐵券制度”等一系列問題作了全新的解讀。該書讀之趣味盎然,融學術性、可讀性於一爐,是一部用多維視角研究明史的佳作。明代將近三個世紀的歲月里,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包括軍事科技都發生了“天崩地坼”的變化。因此,對明代社會進行具體的考察,有助於深入了解中國近代化的歷程。

作者簡介

朱子彥,上海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秦漢史學會理事,上海炎黃文化研究會理事。主要從事漢魏史、明史、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研究。

出版專著七部:《朋黨政治研究》、《中國皇帝制度》(與徐連達合著)、《垂簾聽政——君臨天下的女主》、《帝國九重天——中國後宮制度變遷》、《走下聖壇的諸葛亮——三國史新論》、《多維視角下的皇權政治》、《朱子彥論三國謀略》。

在上海紀實頻道《文化中國》欄目主講《走下聖壇的諸葛亮》(2007年)、《大話三國謀略》(2008年)。

主編:《秦漢文化和華夏傳統》、《慎思集》、《中華文化讀本》。

在《中國史研究》、《文史哲》、《學術月刊》、《社會科學戰線》、《史學月刊》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七十餘篇。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帝國創業之主與守成之君

第一節 罷相尊君:朱元璋與“胡藍黨案

一、“胡藍黨案”真相

二、“馬上短衣多楚客,城中高髻半淮人

三、構建獨裁政體的需要

四、“胡藍黨案”對明代政治的影響

第二節 “天子之居”:永樂帝遷都北京

一、“控四夷以制天下

二、遷都的歷史功績

第三節 帝國修復機制:“仁宣之治

一、興盛與危機並存下的皇權調控功能

二、兼聽納諫,任用賢才

三、恪守《皇明祖訓》,繼續加強皇權

第四節 王朝調節功能:“弘治中興

一、成化時期的腐朽政局

二、除舊布新,釐革弊政

三、奮發有為的守成之主

第二章 帝國中樞機構的黨爭

第一節 制衡中樞:內閣與黨爭

一、內閣體制是黨禍之源

(一)違悖祖制的內閣擅權

(二)內閣首輔之爭

(三)閹宦執掌中樞與璫閣表里

二、萬曆、天啟、崇禎三朝的黨爭個案

(一)沈一貫同沈鯉的閣權之爭

(二)閹黨的鷹犬:魏廣微與顧秉謙

(三)溫體仁與周延儒的首輔之爭

三、內閣陷入黨爭的惡果

第二節 以卑臨尊:科道官與黨爭

一、科道官在明初的積極作用及陷入黨爭的緣由

二、科道官參與黨爭的形式

(一)各為其主,甘當鷹犬

(二)獨立結黨,自謀利益l

(三)轉投閹黨,為虎作倀

三、科道官參與黨爭的後果

四、餘論

第三章 帝國的後宮政治

第一節 后妃宮人的來源與女官職掌

一、採選后妃與秀女

二、女官制度

第二節 秀女反抗與宮人命運

一、拉郎配與秀女反抗

二、宮人的悲慘命運

第三節 明初宮殉制度

一、宮人從殉始末

二、從《明史·歹女傳》看女性貞節觀

三、英宗廢宮殉

第四節 後宮禮儀制度

一、皇帝冊封后妃

二、“母儀天下”的典制

(一)中宮受朝賀

(二)先蠶與躬桑

三、輿服與鹵簿

(一)衣冠服飾

(二)輦輿與鹵簿

四、喪葬、寢陵與謚法制度

(一)喪葬禮儀

(二)地下宮殿

(三)陵寢制度

(四)后妃諡法

第五節 祖制家法與后妃的政治活動

一、嚴禁后妃干政

二、后妃的政治活動

第四章 帝國皇權之盛衰

第一節 “明世酷虐臣下,莫如廷杖

一、廷杖制的緣起

二、“血濺玉階,肉飛金陛

三、廷杖制的實質:士可殺亦可辱

第二節 加強皇權的工具:鐵券制度

一、鐵券制的濫觴

二、鐵榜文對鐵券特權的制約

三、“朝登盟府,夕系檻車

第三節 重文輕武:軍事體制檢討

一、重文輕武的體制

二、戰略抉擇的失誤

三、軍事體制的弊端

四、入不敷出的財政危機

第四節 新藩鎮的崛起:左良玉起兵“清君側

一、“清君側”的歷史背景

二、左良玉為何起兵“清君側

三、“清君側”的過程與影響

四、餘論

第五章 帝王之學與科舉制的中興

第一節 帝王之學:經筵制度

一、萬曆朝——經筵制的鼎盛時期

二、經筵儀式及經筵講官的選拔、待遇

三、經筵與皇權政治及內閣關係

第二節 嘉靖新政:科舉制的全面改革

一、整頓科場文風,加強鄉試

二、發展武舉,完善科舉體系

三、倡行三途並用,提高學校素質

四、科舉革新的意義及局限性

第三節 “一言以為月旦”:復社與晚明科舉

一、復社科舉之成功

二、科舉對復社及晚明政局之影響

三、復社科舉成功之原因

第六章 近世社會的胚胎

第一節 東南名邑:松江府在明代的經濟地位

一、松江之富甲天下

二、松江民眾的沉重負擔

三、經濟發展的原動力

四、上海港的開闢與上海的繁榮

第二節 見微知著:烏青鎮的經濟文化與社會風尚

一、烏青鎮的歷史沿革及發展原因

二、烏青鎮的經濟功能

三、烏青鎮的文化結構

四、烏青鎮的社會風尚與習俗

第三節 南糧北調:元明時期的南北海運

一、元代海運的曲折歷程

二、海運對沿海城市發展及社會經濟的影響

三、鎖國與開放,海禁與海運的博弈

第四節 師夷長技:火器的發展與運用

一、西式火器的引進與仿製

二、“憑他那個城池,怎擋得起紅衣大炮狠攻

三、明代的新軍事變革

附錄:開拓中國古代制度史研究——朱子彥教授訪談

參考文獻第一章 帝國創業之主與守成之君

第一節 罷相尊君:朱元璋與“胡藍黨案

一、“胡藍黨案”真相

二、“馬上短衣多楚客,城中高髻半淮人

三、構建獨裁政體的需要

四、“胡藍黨案”對明代政治的影響

第二節 “天子之居”:永樂帝遷都北京

一、“控四夷以制天下

二、遷都的歷史功績

第三節 帝國修復機制:“仁宣之治

一、興盛與危機並存下的皇權調控功能

二、兼聽納諫,任用賢才

三、恪守《皇明祖訓》,繼續加強皇權

第四節 王朝調節功能:“弘治中興

一、成化時期的腐朽政局

二、除舊布新,釐革弊政

三、奮發有為的守成之主

第二章 帝國中樞機構的黨爭

第一節 制衡中樞:內閣與黨爭

一、內閣體制是黨禍之源

(一)違悖祖制的內閣擅權

(二)內閣首輔之爭

(三)閹宦執掌中樞與璫閣表里

二、萬曆、天啟、崇禎三朝的黨爭個案

(一)沈一貫同沈鯉的閣權之爭

(二)閹黨的鷹犬:魏廣微與顧秉謙

(三)溫體仁與周延儒的首輔之爭

三、內閣陷入黨爭的惡果

第二節 以卑臨尊:科道官與黨爭

一、科道官在明初的積極作用及陷入黨爭的緣由

二、科道官參與黨爭的形式

(一)各為其主,甘當鷹犬

(二)獨立結黨,自謀利益

(三)轉投閹黨,為虎作倀

三、科道官參與黨爭的後果

四、餘論

第三章 帝國的後宮政治

第一節 后妃宮人的來源與女官職掌

一、採選后妃與秀女

二、女官制度

第二節 秀女反抗與宮人命運

一、拉郎配與秀女反抗

二、宮人的悲慘命運

第三節 明初宮殉制度

一、宮人從殉始末

二、從《明史·歹女傳》看女性貞節觀

三、英宗廢宮殉

第四節 後宮禮儀制度

一、皇帝冊封后妃

二、“母儀天下”的典制

(一)中宮受朝賀

(二)先蠶與躬桑

三、輿服與鹵簿

(一)衣冠服飾

(二)輦輿與鹵簿

四、喪葬、寢陵與諡法制度

(一)喪葬禮儀

(二)地下宮殿

(三)陵寢制度

(四)后妃諡法

第五節 祖制家法與后妃的政治活動

一、嚴禁后妃干政

二、后妃的政治活動

第四章 帝國皇權之盛衰

第一節 “明世酷虐臣下,莫如廷杖

一、廷杖制的緣起

二、“血濺玉階,肉飛金陛

三、廷杖制的實質:士可殺亦可辱

第二節 加強皇權的工具:鐵券制度

一、鐵券制的濫觴

二、鐵榜文對鐵券特權的制約

三、“朝登盟府,夕系檻車

第三節 重文輕武:軍事體制檢討

一、重文輕武的體制

二、戰略抉擇的失誤

三、軍事體制的弊端

四、入不敷出的財政危機

第四節 新藩鎮的崛起:左良玉起兵“清君側

一、“清君側”的歷史背景

二、左良玉為何起兵“清君側

三、“清君側”的過程與影響

四、餘論

第五章 帝王之學與科舉制的中興

第一節 帝王之學:經筵制度

一、萬曆朝——經筵制的鼎盛時期

二、經筵儀式及經筵講官的選拔、待遇

三、經筵與皇權政治及內閣關係

第二節 嘉靖新政:科舉制的全面改革

一、整頓科場文風,加強鄉試

二、發展武舉,完善科舉體系

三、倡行三途並用,提高學校素質

四、科舉革新的意義及局限性

第三節 “一言以為月旦”:復社與晚明科舉

一、復社科舉之成功

二、科舉對復社及晚明政局之影響

三、復社科舉成功之原因

第六章 近世社會的胚胎

第一節 東南名邑:松江府在明代的經濟地位

一、松江之富甲天下

二、松江民眾的沉重負擔

三、經濟發展的原動力

四、上海港的開闢與上海的繁榮

第二節 見微知著:烏青鎮的經濟文化與社會風尚

一、烏青鎮的歷史沿革及發展原因

二、烏青鎮的經濟功能

三、烏青鎮的文化結構

四、烏青鎮的社會風尚與習俗

第三節 南糧北調:元明時期的南北海運

一、元代海運的曲折歷程

二、海運對沿海城市發展及社會經濟的影響

三、鎖國與開放,海禁與海運的博弈

第四節 師夷長技:火器的發展與運用

一、西式火器的引進與仿製

二、“憑他那個城池,怎擋得起紅衣大炮狠攻

三、明代的新軍事變革

附錄:開拓中國古代制度史研究——朱子彥教授訪談

參考文獻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