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交匯共生:東南亞文明之路

(二)東南亞文明發展的歷史進程 (二)東南亞民族的民俗文化 (一)東南亞文明的重要歷史地位

圖書信息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第1版 (2011年10月1日)
叢書名: 世界聞名之路叢書
平裝: 211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9787010098968, 7010098964
條形碼: 9787010098968
尺寸: 22.8 x 17 x 1.2 cm
重量: 399 g

作者簡介

梁志明,1935年生,湖南省長沙市人。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北大東南亞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東南亞研究會學術顧問。著有《東南亞歷史文化與現代化》、《東南亞近現代史》(合著)、《殖民主義史·東南亞卷》(主編)等。
李謀,1935年11月生,河北唐山人。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東語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北大東南亞學研究中心副主任。長期從事東方文學、東南亞歷史與文化、緬甸歷史與文化的研究。《中國大百科全書》外國文學卷(1983)、《東方文學詞典》(1992)等大型圖書有關部分或章節的執筆者;《緬漢詞典》(1990)等書的主要編輯和撰稿人。

內容簡介

《多元 交匯 共生:東南亞文明之路》系《世界文明之路叢書》之一。本卷概要地闡明了從遠古至今東南亞地區文明發展的基本軌跡與內涵,描述了豐富多姿的東南亞文化。東南亞擁有頗具特色的史前文化。地處東西方文化的交匯十字路口的東南亞,不僅吸納了印度、中國、阿拉伯、歐美等世界四大文化的某些因素,且與東南亞傳統文化相融合,形成了本地化民族化的文化。進入近現代時期,東南亞民族覺醒,建成新興的獨立國家,開展區域合作,建設東協共同體。在世界文明舞台上。東南亞文明占有一席重要的地位。東南亞文明之路,發展雖不平衡,但保持自己的風格,形成了有本地色彩的價值觀念,並力求走出一條適應本地區實際的發展道路。《多元 交匯 共生:東南亞文明之路》圖文並茂,是一部系統地勾勒東南亞地區文明發展和特徵的大眾文化讀物,值得一讀。

目錄

引言
(一)東南亞:一個地理上文化上相對獨立的單元
(二)東南亞文明發展的歷史進程
(三)現代東南亞文明發展之路
第一章 東南亞的原始人類與史前文化
(一)東南亞原始人類遺蹟的發現
(二)東南亞的石器時代和史前文化
(三)原始岩畫藝術和巨石文化
(四)東南亞青銅時代的代表文物——古代銅鼓
第二章 民族的迂徙與東南亞的民俗文化
(一)歷史上的三次民族遷徙潮
(二)東南亞民族的民俗文化
第三章 東南亞傳統社會結構與古代國家
(一)東南亞的傳統社會結構
(二)農業是東南亞早期文明發展的基礎
(三)著名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的菲律賓史詩《呼德呼德》
(四)東南亞的古代國家
第四章 古代宗教信仰的多元化與特色
(一)從印度傳入的宗教信仰
(二)中國的“儒釋道”對東南亞的影響
(三)伊斯蘭教在東南亞的傳播與影響
第五章 東南亞的華僑社會與華人文化
(一)中國人向東南亞的遷移和移民聚居區的形成
(二)鄭和下西洋與中國和東南亞的文化交流
(三)華僑華人的歷史性貢獻和華人文化的發展
第六章 歐洲人東漸與歐洲文化輸入東南亞
(一)西方人在東南亞的早期活動。
(二)馬尼拉大帆船貿易
(三)“西學東漸”的發展進程
(四)西方文化對東南亞的影響
第七章 東南亞民族獨立運動與民族覺醒
(一)東南亞民族主義運動的勃興
(二)進入20世紀後東南亞政治、經濟與社會的變動
(三)東南亞各國民族獨立運動中的民族精英
第八章 東南亞國家的政治體制與“亞洲價值觀”
(一)東南亞新興民族國家的建立
(二)威權主義政權的建立及其特點
(三)現代東南亞文化與“亞洲價值觀”
第九章 區域合作與東南亞文化共同體的建設
(一)東協的發展歷程
(二)東協方式和東協意識
(三)東協的平衡外交與文化共同體的建設
結語:世界舞台上的東南亞文明
(一)東南亞文明的重要歷史地位
(二)中國與東南亞文化交流的歷史特徵
(三)當代東南亞文化發展與交流的新特點與發展前景
附錄:東南亞文明發展大事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