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倫清代古建築群

清真南寺為清雍正年間建築,乾隆三十年擴建,是多倫最早的清真寺建築,由抓毛行回族商人莫天明、馬桂芳發起修建,占地面積750平方米。 清真西寺為清光緒五年建築,由來自寧夏、甘肅駝行回族捐資興建,現有占地面積780平方米,存有正大殿5間、北講堂5間,座西朝東,為中國古典建築風格。 清真中寺為清光緒三十四年建築,占地920平方米,現有正大殿5間,水房和講堂6間。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多倫清代古建築群
山西會館是一座平面長方形的院落,古建築有1184平方米,南北走向,有四進院落。一進院落為山門和下宿,山門13間,下宿5間,配置消防器材。二進院為戲樓和三間過殿,戲樓為會館的中心建築,前台由兩根大紅明柱子支撐,每年舊曆五月十三開台唱戲,直到秋後。三進院為議事廳,為正方開的院落,內有會議廳三間,小戲台一座,畫像殿六間,是山西各大商號議事的場所。四進院落為關帝廟,正殿5間,耳房2間,東西配殿6間、小戲台一座。正殿供有關羽、關平、周倉塑像,殿內樑柱彩繪均為清代所繪。東配殿牆壁為清代所繪,多為三國故事中有關關羽一生的業績,十分珍貴。山西會館西側立有吉鴻昌將軍塑像,紀念吉鴻昌將軍1933年在多倫抗擊日寇侵略軍。
娘娘廟又叫碧霞宮,地處多倫舊城最繁華的東盛街,座西朝東,占地600平方米,目前保存有正大殿5間、耳房2間、南北配殿10間。其建築為清代乾隆前期建築,正大殿呈“凸”字形,院內古樹參天,建築豪華,矽木結構,以青筒板瓦覆頂,如意斗拱承托,木刻、彩繪十分精美,為京城富商捐資所建。
興隆寺又叫佛殿,為清雍正十二年建築,是北京延慶昌寺和河北省懷來縣的龍潭寺的下屬寺院,是漢傳佛教寺院,屬於家廟系列,坐北朝南,占地面積1740平方米。目前存有山門3間、山門兩側的耳房樓8間、過殿3間、東配殿3間、鐘樓一座。
城隍廟為清乾隆二年的建築,從北朝南,原建築豪華,“文革”時毀壞嚴重,目前存有東配殿6間,占地面積920平方米。
清真南寺為清雍正年間建築,乾隆三十年擴建,是多倫最早的清真寺建築,由抓毛行回族商人莫天明、馬桂芳發起修建,占地面積750平方米。
清真西寺為清光緒五年建築,由來自寧夏、甘肅駝行回族捐資興建,現有占地面積780平方米,存有正大殿5間、北講堂5間,座西朝東,為中國古典建築風格。1995年回族民眾捐資對正大殿進行了加固性維修。清真中寺為清光緒三十四年建築,占地920平方米,現有正大殿5間,水房和講堂6間。1989年由回族民眾集資進行保護性維修。
清真北寺為乾隆末年建築,嘉慶三年進行大修,是多倫城內最大的一座清真寺。由來自寧夏、甘肅的牛羊行回族商人捐資興建,是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清真寺,占地面積2400平方米,有山門3間、正大殿5間、南北配殿6間,南北講堂18間。1933年,吉鴻昌將軍曾在北寺居住。
清代商號宅院為清朝嘉慶年間興建的商號宅院,該商號為山西籍旅蒙商聚興昌的宅院,三進院落,南北走向,均有東西配房,共有房屋33間。聚興昌在民國初年由於動亂開始衰落,1933年10月以後,侵華日軍占據該院落,偽蒙疆政府的頭目李守信在此會晤德王及日本關東軍東條英機、土肥原賢二等人。後為李守信的重要部下尹寶山的府邸。
多倫清代古建築群是我國北方保存的規模最大最為完整的清代建築群落,是研究旅蒙商起源、發展和衰落的最好的實物載體,具有極大的典型意義。多倫清代古建築群內的各組建築物分別建於康熙到光緒年間,是中國內地建於蒙古草原上的最集中的建築群落,對於研究蒙古地區的城市發史、建築發展史,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多倫清代古建築群從建築形式到建築風格,充滿了漢蒙回的文化藝術魅力,充分體現出內地農耕文明與北方遊牧文明互相交融的特點,展現出旅蒙商之都的多文化藝術內涵,具有很高的文化藝術研究價值。
多倫古商業城雖經民國期間的戰火及“文革”的破壞,但就現存比較完整的山西會館、娘娘廟、興隆寺、城隍廟、清代商號宅院和四座清真寺等九處建築群落,仍然可以透視出繁榮於清代二百多年的蒙古草原旅蒙商之都的風采,這在全國也是極其罕見的,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科學研究、文化藝術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