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傷性鼓膜穿孔

外傷性鼓膜穿孔

外傷性鼓膜穿孔,是指耳朵遇到外界空氣猛烈震動(鞭炮、爆炸)發生爆震波和氣流衝擊時,即可迅速傳至外耳道內使鼓膜破裂。破裂後突然感到耳痛、聽力立即減退伴耳鳴,外耳道少量出血和耳內悶塞感。單純的鼓膜破裂,聽力損失較輕。壓力傷除引起鼓膜破裂外,還可由於鐙骨強烈運動而致內耳受損,出現眩暈,噁心及混合性聾。它在是一種常見病。

基本信息

概述

外傷性鼓膜穿孔外傷性鼓膜穿孔
鼓膜外傷(injuryoftympanicmembrane)常因直接或間接的外力作用所致。鼓膜是個富有光澤半透明的膜性組織。它位於外耳道的最內端,即介於外耳道之間。很像話筒中的振膜,鼓膜上部稱鬆弛部,中下部為緊張部,鼓膜外傷多發生在緊張部。聲波傳到鼓膜引起振動,實際上鼓膜是聽骨鏈連成一整體而發揮其高效的傳聲作用,將外界振幅大,聲壓小的空氣轉化為振幅小而聲壓大的淋巴液波。
鼓膜也稱耳膜,為一彈性灰白色半透明薄膜,將外耳道與中耳隔開。鼓膜距外耳道口約2.5厘米一3.5厘米,位於外耳道與鼓室之間,鼓膜的高度約9毫米,寬約8毫米,平均面積約90平方毫米,厚度0.1毫米。鼓膜呈橢圓形,其外形如漏斗,斜置於外耳道內,與外耳道成底45一50。致使外耳道之後上壁較前下壁為短。嬰幼兒由於外耳道骨部未發育,鼓膜幾乎與外耳道底壁平行,因此在檢查鼓膜時較難看到。成人鼓膜的長徑約9毫米,寬約8毫米,厚0.1毫米。在一般人印象中,鼓膜(鼓膜)總帶有幾分神秘的色彩,又被認定為負責聽的神聖角色,事實上,鼓膜是介於外耳道與中耳腔之間一層半透明圓形的薄膜,俗稱耳鏡(台灣話),正常狀況下,鼓膜能感應由外耳道傳入的聲波,產生振動並牽動附於其上的聽小骨鏈,使聲波的刺激傳進中耳。在整個聽覺傳導路徑中,鼓膜算是起始的其中一站,即使鼓膜完全缺損,人們仍能聽得到,只是由於傳入的聲波減弱,聽到的聲音較小而已。

病理

外傷性鼓膜穿孔外傷性鼓膜穿孔
可分器械傷(如用火柴桿、毛線針等挖耳傷鼓膜,或礦渣、火花等戳傷或燒傷)及氣壓傷(如掌擊耳部、爆破、炮震、放鞭炮、高台跳水等)。其他尚有顳骨縱行骨折、異物等引起。
耳外傷-耳廓暴露於頭顱兩側,易遭外傷。常見的耳廓外傷有挫傷、切傷、咬傷、撕裂傷、凍傷和燒傷。鼓膜外傷常見的原因是挖耳(火柴桿髮夾毛線針等)和外耳道壓力急劇變化(如炮震、高位跳水、打耳光等)。顳骨骨折多由車禍、墜跌、打擊顳枕部或戰傷等引起。

臨床表現

鼓膜破裂後,可突感耳痛、聽力減退、耳鳴,少量出血和耳內悶塞感。爆震傷除引起鼓膜破裂外,還可由於鐙骨強烈運動而致內耳受損,出現眩暈、噁心或混合性聾。檢查可見鼓膜多呈裂隙狀穿孔,穿孔邊緣有少量血跡,外耳道有時可見血跡血痂。若有水樣液流出,示有顱底骨折所致腦脊液耳漏。耳聾屬傳導性或混合性。

治療措施

外傷性鼓膜穿孔外傷性鼓膜穿孔
套用抗生素類藥物,嚴防感染,禁用外耳道沖洗或滴藥,外耳道口可用消毒棉球堵塞。避免感冒,切勿用力擤鼻涕,以防來自鼻咽的感染。穿孔癒合前,禁游泳或任何水液入耳。絕大多數的外傷性穿孔可於3~4周內自行癒合。較大而經久不愈的穿孔可行鼓膜修補術。
鼓膜受到外傷後,應及時到醫院進行耳科電子耳鏡檢查,必要時行耳內窺鏡檢查處理,明確鼓膜受傷的性質。用75%酒精多次輕拭外耳道,保持外耳道的乾燥,留置棉球。不要向耳內滴入消炎藥以防止外耳道內生菌進入中耳繼發感染。如無中耳感染,外傷性鼓膜破裂可在一個月左右自行癒合,聽力也隨之而恢復正常。如果鼓膜穿孔已經癒合仍遺留傳導性耳聾,跟蹤觀察2-3個月,到“臨床聽力中心”做相關聽力學檢查。如聽力無好轉,需考慮進行手術治療。
外傷造成的鼓膜穿孔只要不續發感染,破孔面積不太大,通常會在一個月左右都能自行癒合,不需另外處理。慢性中耳炎之鼓膜穿孔,除了導致耳漏、聽障以外,還有形成膽脂瘤的危險性,所以有必要加以修補。破掉的鼓膜可以用耳旁顳肌的筋膜來修補,成功率高達九成以上,經由這種鼓膜成型術或鼓室成型術,可以消除耳漏並改善聽力。
鼓膜穿孔修補手術時之麻醉方式可采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視患者之情形而定,此種手術是一種較為精密的顯微手術方法,若鼓膜穿孔又合併有膽脂瘤時之治療,那就比單純之鼓膜穿孔修補,要較複雜地多了,有時需要另做乳突手術或聽小骨鏈重建手術。
鼓膜外傷穿孔未能癒合封閉,醫生常用以下方法治療:
(1)燒灼貼片法,用30%硝酸銀或50%三氯醋酸燒灼穿孔邊緣使之成為新鮮創面,再貼薄片,如塑膠膜或大蒜膜等,新生組織沿貼片向中心生長,一般數周可癒合。
(2)刺激療法,在穿孔的邊緣刮除上皮,促使組織新生,再滴5%尿素硼酸液,以加速修復。
(3)經以上處理失敗,可採用手術方法修補穿孔,現多選用自身軟骨膜筋膜等作修復材料。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