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來生物入侵

外來生物入侵

外來生物入侵,是對於一個特定的生態系統與棲息環境來說,非本地的生物(包括植物、動物和微生物)通過各種方式進入此生態系統,並對生態系統、棲境、物種、人類健康帶來威脅的現象。

基本信息

概念

對於一個特定的生態系統與棲息環境來說,任何非本地的生物都叫外來生物,它指的是出現在其自然分布範圍(過去或現在)和分布位置以外(即在原分布範圍以外自然定植的、或沒有直接或間接引進、或沒有人類活動就不能定植)的一種物種、亞種或低級分類群,包括這些物種能生存和繁殖的任何部分、配子或繁殖體。

而外來入侵物種是指對生態系統、棲境、物種、人類健康帶來威脅的外來種。外來入侵種包括植物、動物和微生物。

生物入侵是指生物由原生存地經自然的或人為的途徑侵入到另一個新環境,對入侵地的生物多樣性、農林牧漁業生產以及人類健康造成經濟損失或生態災難的過程。

入侵案例

德國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

德國小蠊,原產於德國,故稱“德國小蠊”。因國際間的貿易往來,在商品流通運輸的過程中輸入我國,由於其體態與蟑螂極為相似,個體的大小如一般蟑螂成蟲的四分之一,屬蟑螂的一個品種。

小蠊的繁殖速度比一般蟑螂要快數千倍,經半個月左右其幼卵即可長成成蟲,群體數量比一般蟑螂多幾倍乃至幾千倍。小蠊的生活習性與一般蟑螂相似,喜在賓館、酒店的中西廚房、酒吧、餐廳、包房等場所活動。它對人們造成的危害與蟑螂類似,主要是它們在活動其間將許多有害物質及病菌等傳播到人們的食品及用具中,對人們的生命健康造成危害。

德國小蠊在室內蟑螂中最小的一種,體長在15毫米以下。成蟲為棕黃色。在前胸背板上有兩條平行的褐色縱紋。

德國小蠊一年能經歷4-5個世代。

德國小蠊卵鞘一直拖在雌蟲的尾端,直至孵出若蟲才脫落。若蟲因此隨母體到處擴散。

若蟲經5—7次蛻皮後成為成蟲,若蟲期為30-56天。

德國小蠊正式大規模入駐中國有近二十年的時間,已經從開始的少數大城市蔓延到幾乎中小城市甚至小集鎮和農村地區,據國家疾控中心相關資料顯示,一隻雌性德國小蠊一年最多可以繁殖出一百萬隻後代。隨著防治用殺蟲劑的大量使用,德國小蠊已經具備了極強的抗藥性,多數殺蟲劑對其無效。因德國小蠊的存在和難以防治,導致目前蟑螂已取代老鼠成為四害之首!

摘自《蟑螂防治網》http://www.zhanglangw.com

隨著國家、地區間經濟、文化交往的日益頻繁密切,隨著全球環境不穩定因素的不斷增多,一切沒有硝煙的生態戰爭——“生物入侵”正在全世界範圍悄悄打響,其造成的生態災難正嚴重威脅著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及全球的生態安全。

被喻為“紫色惡魔”的鳳眼蓮(Bichhornia crassipes即中國人俗稱的“水葫蘆”)在全世界水域的肆虐繁殖即是外來物種入侵最典型的一個例子。1884年,原產於南美洲委內瑞拉的風眼蓮被送到了美國紐奧良的博覽會上,來自世界各國的人見其花朵艷麗無比,便將其作為觀賞植物帶回了各自的國家,殊不知繁殖能力極強的鳳眼蓮便從此成為各國大傷腦筋的頭號有害植物。在非洲,鳳眼蓮遍布尼羅河;在泰國,鳳眼蓮布滿湄南河;而美國南部沿墨西哥灣內陸河流水道,也被密密層層的鳳眼蓮堵得水泄不通,不僅導致船隻無法通行,還導致魚蝦絕跡,河水臭氣熏天;而我國的雲南滇池,也曾因為水葫蘆瘋狂蔓延而被專家指稱患上了“生態癌症”。

此外,澳大利亞的“兔災”,地中海的“毒藻”,美國五大湖的“斑馬貽貝”,夏威夷的“蛙聲”以及入侵我國的“紫莖澤蘭”、“大米草”、“松材線蟲”,“加拿大一枝黃花”、“克氏螯蝦”、“美國白蛾”等等外來物種入侵的事例舉不勝舉。由於缺少自然天敵的制約,這些外來入侵者不僅破壞食物鏈,威脅其他生物的生存,而且還給全球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據國際自然資源保護聯盟(IUCN)的報告,外來物種入侵給全球造成的經濟損失每年超過4000億美元。

途徑

大多數外來種的傳入與人類活動有關。在對外交往中,人們有或無意將外來種引入了我國。但也有一些入侵種類屬於自然傳入,與人類活動無關或沒有明顯關聯。

人為有意傳入

從國外引入植物的主要目的是為發展經濟和保護生態環境。植物引種為我國的農林業等多種產業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但人為引種也導致了一些嚴重的生態學後果。根據資料統計,截止1970年,由原產世界各地引種到我國來的植物837種,隸屬於267科,約占我國栽培植物的25%~33%。這些植物區系包括印度一馬來西亞區,新熱帶區的中美洲(包括墨西哥),歐洲西伯利亞地區,非洲亞區,北美大西洋沿岸地區,地中海亞區,伊朗-土耳其地。另外近20年來,隨著對外經濟和科技交流的日益擴大,外來入境植物(包括雜草)數量也大為增加,但由於人力缺乏及工作難度大,再加上人們對一些植物引入後所產生的利弊看法不一,到目前為止很難得出有多少種類是人為引種所帶來的有害植物的準確數據。這些植物引入後的主要途徑有牧草、飼料、觀賞植物、藥用植物、蔬菜、草坪植物和環境保護植物等。

雖然我國在生物防治害蟲和害草中,曾引進很多天敵昆蟲,但目前並沒有這些天敵昆蟲帶來危害的報導。

需要強調的是人們的一些不科學的思想意識往往加重了外來種的入侵。有的人認方“外來的就一定比本地的好”,不加分析地盲目引種。如目前草坪引種、退耕還林還草工作中,大量引入外來種,不注意充分利用本地種,很可能導致入侵種種類增加、危害加劇。

人為無意傳入

很多外來入侵生物是隨人類活動而無意傳入的。尤其是近年來,隨著國際貿易的不斷增加、對外交流的不斷擴大、國際旅遊業的迅速升溫,外來入侵物種藉助多種途徑越來越多地傳入我國。

自然傳入

外來入侵種還可通過風力、水流自然傳入,鳥類等動物還可傳播雜草的種子,例如紫莖澤蘭是從中緬、中越邊境自然擴散入我國的。薇甘菊可能是通過氣流從東南亞傳入廣東;稻水象甲也可能是藉助氣流遷飛到中國大陸。

影響

改變地表復蓋,加速土壤流失由於植食性動物的採食和踐踏而加速土壤流失的情況在世界各地均有發生,尤其是島嶼。

改變土壤化學循環,危及本土植物生存

改變水文循環,破壞原有的水分平衡入侵的外來植物主要通過比本土植物多用或少用降水而影響當地水文循環。

增加自然火災發生頻率自然火災發生

阻止本土物種的自然更新

改變本土群落基因庫結構

加速局部和全球物種滅絕速度根據Macdonald 等對全球脊椎動物的統計,941 種瀕危動物中的18.4%受到外來物種的威脅,但分布格局差異很大,島嶼上的比例明顯高於陸地(除澳大利亞外) , 達到31.0%;在各大洲中以澳大利亞最為突出,達到51.7 %。美國魚類與野生動物保護署認為,瀕危物種名單中的160種瀕危動物與外來物種的入侵有關;另有估計,美國958種瀕危物種中的約400種面臨外來物種的競爭和捕食而處境危險。而在世界其他某些地方,多達80%的瀕危物種面臨外來物種的壓力。

後果

外來有害生物侵入適宜生長的新區後,其種群會迅速繁殖,並逐漸發展成為當地新的“優勢種”,嚴重破壞當地的生態安全,具體而言,其導致的惡果主要有以下幾項:

第一,外來物種入侵會嚴重破壞生物的多樣性,並加速物種的滅絕。

生物的多樣性是包括所有的植物、動物、微生物種和它們的遺傳信息和生物體與生存環境一起集合形成的不同等級的複雜系統。雖然一個國家或區域的生物多樣性是大自然所賦予的,但任何一個國家莫不是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盡力維護本國生物的多樣性。而外來物種入侵卻是威脅生物多樣性的頭號敵人,入侵種被引入異地後,由於其新生環境缺乏能制約其繁殖的自然天敵及其他制約因素,其後果便是迅速蔓延,大量擴張,形成優勢種群,並與當地物種競爭有限的食物資源和空間資源,直接導致當地物種的退化,甚至被滅絕。

第二,外來物種入侵會嚴重破壞生態平衡。

外來物種入侵,會對植物土壤的水分及其他營養成份,以及生物群落的結構穩定性及遺傳多樣性等方面造成影響,從而破壞當地的生態平衡。如引自澳大利亞而入侵我國海南島和 雷州半島許多林場的外來物種薇甘菊,由於這種植物能大量吸收土壤水分從而造成土壤極其乾燥,對水土保持十分不利。此外,薇甘菊還能分泌化學物質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長,曾一度嚴重影響整個林場的生產與發展。

第三,外來物種入侵會因其可能攜帶的病原微生物而對其他生物的生存甚至對人類健康構成直接威脅。

如起源於東亞的“荷蘭榆樹病”曾入侵歐洲,並於1910年和1970年兩次引起大多數歐洲國家的榆樹死亡。又如40年前傳入我國的豚草,其花粉導致的“枯草熱”會對人體健康造成極大的危害。每到花粉飄散的7~9月,體質過敏者便會發生哮喘,打噴嚏,流鼻涕等症狀,甚至由於導致其它併發症的產生而死亡。

第四,外來物種入還會給受害各國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對於任何一個國家而言,想要徹底根治已入侵成功的外來物種是相當困難的,實際上,僅僅是用於控制其蔓延的治理費用就相當昂貴。在英國,為了控制12種最具危險性的外來入侵物種,在1989~1992年,光除草劑就花費了3.44億美元,而美國每年為控制“鳳眼蓮”的繁殖蔓延就要花掉300萬美元,同樣,我國每年因打撈水葫蘆的費用就多達5~10億元,由於水葫蘆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也接近100億元。

據美國、印度、南非向聯合國提交的研究報告顯示,這三個國家每年受外來物種入侵造成的經濟損失分別為1500億美元,1300億美元和800多億美元。而據國際自然資源保護聯盟的報告,外來物種在非洲蔓延迅速,已嚴重破壞了生物多樣性和經濟發展,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多達數十億美元,且報告的起草人霍華德認為,目前所了解到的外來物種給非洲造成的破壞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其對非洲生態和經濟發展的影響可能要比估計的大得多。

註解注釋

①:“外來物種每年給非洲造成數十億美元”[J].世界科技研究與發展,2003,(4):101

②: 蔣有緒.“生物多樣性研究進展與入世後的對策”[J].世界科技研究與發展,2003,(10):1

③: 張潤志、桑衛國、孫江華、薛大勇、康樂.“生物入侵與外來入侵物種的控制”[J].前沿,56卷6期:12

④: 陳賽.“外來物種入侵及其環境法律調控準則”[J].新疆環境保護,2002,24(4):32

⑤:“外來物種每年給非洲造成數十億美元”[J].世界科技研究與發展,2003,(4):101

⑥:蔡守秋.“論生物安全法”[J],河南省政法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2,(2):4

⑦: 國家環保總局公布的16種有害外來物種分別為:紫莖澤蘭,薇甘菊、空心蓮子草、豚草、毒麥、互花米草、飛機草、鳳眼蓮(水葫蘆)、假高粱、蔗扁蛾、濕地松粉蚧、強大小蠹、美國白蛾、非洲大蝸牛、福壽螺、牛蛙。

⑧:David Theodoropoulos,'Invasion Biology: Critique of a Pseudoscience'

中心思想:

本文從解釋“生物入侵”這個概念入手,介紹了“生物入侵者”,給人類帶來的危害、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作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原因、科學界對待“生物入侵者”的不同見解和目前世界各國對“生物入侵者”所採取的措施。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假設情景,引出話題,對“生物入侵”進行解釋。

第二部分(2~7自然段),對生物入侵現象及因果進行分析討論。

第三部分(8自然段),各國都在對生物入侵採取相應的措施。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