壺夜蛾

壺夜蛾

嘴壺夜蛾屬鱗翅目、夜蛾科。別名:桃黃褐夜蛾;小鳥嘴壺夜蛾、凹緣裳夜蛾、蜂叮桔。分布於東北、華北、華東、湖北、華南、台灣;幼蟲為害漢防已、木防已、通草、薯蕷、十大功勞、青木香。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嘴壺夜蛾

拉丁學名: Oraesia emiarginata Fabricius

綱: 昆蟲綱

目: 鱗翅目

科: 夜蛾科

天敵: 卵的天敵有澳洲赤眼蜂,幼蟲的天敵有小繭蜂、姬蜂和黑額睫寄蠅,成蟲的天敵有螳螂和蚰蜓等。

主要危害作物: 除為害柑橘果實外,還可為害蘋果、葡萄、枇杷、楊梅、番茄、梨、桃、杏、柿、栗等植物的果實。

形態特徵

成蟲體長16~19毫米,翅展34~40毫米,頭部和足淡紅褐色,腹部背面灰白色,其餘大部為褐色。口器深褐色,角質化,先端尖銳,有倒刺10餘枚。雌蛾觸角絲狀,前翅茶褐色,有“N”形花紋,後緣呈缺刻狀。雄蛾觸角櫛齒狀,前翅色澤較淺。卵呈扁球形,底面稍平,直徑0.7~0.75毫米,高約0.68毫米。初產時黃白色,1天后出現暗紅色花紋(未出現暗紅色花紋者為未受精卵,不能孵化),卵殼表面有較密的縱向條紋。幼蟲共6齡,老熟時長30~52毫米。全體黑色,各體節有1大黃斑和數目不等的小黃斑組成亞背線,另有不連續的小黃斑及黃點組成的氣門上線。蛹為紅褐色,體長18~20毫米,體寬5~6毫米。

生物學特性

嘴壺夜蛾在浙江黃岩和江西雙金1年發生4代,以蛹和老熟幼蟲越冬。在廣州1年發生5~6代,無真正的越冬期。田間發生極不整齊,幼蟲全年可見,但以9~10月發生量較多。成蟲略具假死性,對光和芳香味有顯著趨性。白天分散在雜草、間作物、籬笆、牆洞和樹幹等處潛伏,夜間進行取食和產卵等活動。幼蟲的寄主有木防己和漢防己。幼蟲老熟後在枝葉問吐絲粘合葉片化蛹。成蟲為害果實的時期主要受果實成熟度和溫度的影響,果實要有一定的成熟度才會受害,溫度在16℃以上時為害嚴重,13℃時顯著減少,10℃時就難以發現。常年開始為害柑橘果實的時間各地稍有不同,在浙江黃岩為8月下旬,廣州為9月上旬,四川為9月下旬。為害的高峰期基本上都在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以後隨著溫度的下降和果實的採摘,為害減少和終止。成蟲為害果實時以尖銳的口器刺入果皮,吸取果汁。以一早熟和薄皮品種(如溫州蜜柑、甜橙、本地早等)受害嚴重。卵的天敵有澳洲赤眼蜂,幼蟲的天敵有小繭蜂、姬蜂和黑額睫寄蠅,成蟲的天敵有螳螂和蚰蜓等。

防治方法

嘴壺夜蛾的防治應以生態調節和物理防治為主, 藥劑防治為輔。

(1)合理規劃果園。山區和半山區發展柑橘時應成片大面積 栽植,並儘量避免混栽不同成熟期的品種或多種果樹。

(2)剷除幼蟲寄主。在5~6月份用除草劑鎮甲劑1號塗莖(木防己)或用鎮甲劑2號噴霧,徹底剷除柑橘園內及周圍1千米範圍內的木防己和漢防己。

(3)燈光誘殺。可安裝黑光燈、高壓汞燈或頻振式殺蟲燈。

(4)拒避。每樹用5~l0張吸水紙,每張滴香茅油1毫升,傍晚時掛於樹冠周圍;或用塑膠薄膜包住萘丸,上刺小孔數個,每株樹掛4~5粒。

(5)果實套袋。早熟薄皮品種在8月中旬至9月上旬用紙袋包果,包果前應做好銹壁虱的防治。

壺夜蛾壺夜蛾

(6)生物防治。在7月份前後大量繁殖赤眼蜂,在柑橘園周圍釋放,寄生吸果夜蛾卵粒。

(7)藥劑防治。開始為害時噴灑5.7%百樹得乳油或2.5%功夫乳油2 000~3 000倍液。此外,用香蕉或橘果浸藥(敵百蟲20倍液)誘殺或夜間人工捕殺成蟲也有一定效果。

地理分布

分布於浙江、江蘇、福建、台灣、廣東、廣西、湖南、湖北、四川、山西、河北、北京、天津、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等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