壞訊息綜合徵

壞訊息綜合徵

在網路信息海洋中,那些負面的有噱頭的內容更能引起廣泛轉載和評論,網民通過分享這些負面訊息,以發泄自己的情緒,從而患上了壞訊息綜合症。此症首先源於人性的自私自利,其次和新聞本身的傳播特質也有關。

簡介

中國網民最喜歡發布負面產品評論,也只有中國網民發表負面評論的意願超過正面評論。媒體上暴力、兇殺、災害、災難的新聞總能激起更多人的關注興趣;微博和論壇上,往往是那些負面的訊息和批判性的評論更能引起轉發和評論。這樣的“壞訊息綜合症”似乎正在改變新聞的定義:壞訊息才是新聞,無負面不新聞。

“壞訊息綜合症”,不少人把問題歸咎於“社會的不完美”:因為社會不完美,因為社會問題層出不窮,到處都是壞訊息,於是就有了“壞訊息綜合徵”——這是比“壞訊息綜合症”還流行的一種思維,它迎合了大眾憤世嫉俗、不滿現實的憤懣情緒。同時,這種思維也很偷懶,其本身就陷入了“壞訊息綜合徵”的思維悖論。

調查

壞訊息 壞訊息

2010年,美國尼爾森發布了一份亞太各國網民的用戶習慣報告,稱在整個亞太地區,中國網民最喜歡發布負面產品評論,也只有中國網民發表負面評論的意願超過正面評論,約有62%的中國網民表示,他們更願意分享負面評論。而全球網民的這一比例則為41%。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上周的調查顯示,對於尼爾森這一調查結果,41.3%的中國網民明確“認同”,41.9%的網友認為批評性言論更有價值;35.6%的網友認為負面評論多表明中國網民維權意識增強。上述調查只是將網民發表“負面評論”的習慣局限在商業消費領域。  

原因

人們似乎更喜歡扮演成一個被逼無奈的受害者,習慣於把問題推給別人和外在,而缺少自我反省。“壞訊息綜合症”就是如此,我們人性中的自私,使我們更願意接受壞訊息,更喜歡消費壞訊息中的暴力和血腥、在負面新聞中當輕鬆的旁觀者、在壞訊息中享受那種置身事外的幸運感、以壞訊息滋養某種憤懣的情緒和陰暗的欲望。

其一,通過壞訊息來獲得相對的幸福感。聽到“別人的處境比自己更壞”,會比聽到“別人過得比自己好”更能獲取一種隱隱的快慰。網路戲言,得知你過得不好我也就安心了——其實是真實的人性體現。

其二,壞訊息可以有助於一個人釋放壓力。當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起碼可以將那些壞訊息拿出來安慰自己,自己已經很幸運了;當失敗的時候,可以用壞訊息為自己推卸責任,將不滿都推給外在環境,社會環境這么惡劣,失敗不是我的錯。買不起房、娶不好媳婦、創業失敗,所有這些壓力都可以通過壞訊息來消解。

壞訊息綜合症,僅僅是一種普遍的人性偏好罷了,不是某一個社會的問題。美國媒體上整天充斥著暴力、兇殺、災難之類的新聞,美國人並沒有因為這些壞訊息而陷於悲憤、恐懼、極端的情緒之中,壞訊息看完就看完了,網上罵罵就算了,回到現實中,日子該怎么過還怎么過。

從另一角度而言,也可看作“為公代言”的姿態。文明與愚昧,真相與謊言,很多時候都在我們生活周圍進行著激烈博弈,以一種蓄滿良知的力量和對自己生存空間負責的態度,去為一種社會信念而質疑或吶喊,這終歸應該是一件莊嚴的事情。不過,值得警惕的是,“偏好負面評論”能否有效促進問題的解決,“習慣性質疑”的背後有沒有看到蹣跚的進步,這些習慣是不是一種無可挑剔的時代美德,這似乎也有進一步商榷的空間。

懷疑一切終究不如沐浴陽光那般舒適,或許,我們真的患上了“壞訊息綜合徵”,其病根在於。但這“壞訊息綜合徵”總不能變成“消極的人生態度”,越是被陰暗面反覆刺激過的心靈,它應該越珍惜和渴望真實的光明。

危害

“綜合徵”是一個醫學術語,是指在種種病理過程中,當一個症候出現的同時會伴有另外幾個症候。一個綜合徵的各種症狀可看做是由一個基本原因所引起的。

“壞訊息”有一個最基本的特徵,就是傳播的速度快、範圍廣、負效應明顯。作為一種消極的社會現象,“壞訊息綜合徵”至少存在四大危害——

1、易降低內心的幸福感受

2、易造成群體性恐慌情緒

3、易助推輿論的“偏激共振”

4、易加劇社會階層的撕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