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戎苗寨

墨戎苗寨

墨戎苗寨即龍鼻嘴村,“墨戎”是苗語,意為:“有龍的地方”,地處吉首、保靖、古丈三縣(市)交界處,扼守洞庭湖湖區前往湘西大山深處的交通要道,為古時南方長城北方起點。墨戎苗寨是湘西自治州古丈縣墨(通默)戎鎮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由原龍鼻嘴與潭溪兩村合併後和龍鼻社區一起共同組成。墨戎苗寨共分為1個社區和17個村民小組,有瓦崗寨、貓兒亭、大寨、喜鵲坨、排幾婁、白岩沖、新寨和桐木寨、下潭溪、中潭溪、張家寨、邁若等13個自然寨,共1018戶,5568人,是墨(通默)戎鎮人口最多的苗族聚居村寨。墨戎苗寨交通便利,水域豐富。焦柳鐵路、省道S229線橫貫全境,吉首-墨戎-古丈-永順的高速公路,預計2017年底建成,通車後墨戎苗寨向西到吉首隻需要十五分鐘,直達鳳凰只需50分鐘,向東只需1.5小時就能抵達張家界[湖南省轄地級市]。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墨戎苗寨墨戎苗寨

大約五千多年以前,生活在長江與黃河中下游一帶廣大平原地區的九黎部落向北擴張,與東進和南下的炎帝、黃帝部落發生劇烈的武力衝突,經過長時間的征戰,以蚩尤為首的九黎部落在涿鹿地區被擊敗,蚩尤被黃帝擒殺。大部分苗族先民被迫開始第一次大遷徙,放棄黃河中下游地區而退回到長江中下游平原,並於洞庭湖和鄱陽湖之濱建立了“三苗國。

隨著“三苗國”的日漸強大,堯、舜多次對“三苗”進行征剿。舜帝“南巡狩獵”,對不服舜帝管制的“三苗”進一步攻掠,苗族先民再次被迫向西南和西北地區遷徙。

向西北遷徙的這支苗族先民,一部分融合於“羌人”,成為西羌的先民;一部分則因人口增多,耕地少,轉而向南四川盆地的平原地區遷徙;有的更是穿過平原向南、向西深入雲南、寮國、越南等地。

而往西南遷徙的苗族先民則與楚人開始融合,後因戰爭, 苗族又一次次的背井離鄉,一部分進入黔東北地區(今銅仁一帶),一部分南下廣西融水,另一部分乘船溯游,一路浮洞庭,溯沅江,經瀘溪,抵吉首,打葫蘆,到米塔,然後駐紮在張灣村東遼組的後山 ,先祖吹起牛角號,喚來苗民唱苗歌,打苗鼓,錐牛祭祖,進行重組分支。至此,吳、龍、廖、石、麻五支苗姓,在吉首市周邊的山區的分山而居,過著平和隱逸的生活,墨戎苗寨周邊的苗族即以石姓和龍姓居多。

戰國時,古丈地區屬楚。秦統一中國,置郡縣,古丈屬黔中郡。至漢,屬武陵郡(其治城設今常德)酉陽縣(其城設今永順王村)。三國時,屬東吳荊州郡酉陽縣。自梁至隋,改屬沅陵郡大鄉縣(其治城設今永順老司城)。至唐,屬溪州(老司城)。五代十國時,屬楚溪州下溪州。至宋,屬辰州瀘溪郡。

元朝實行“土司制度”,古丈屬“管外苗族地區”,元朝中期屬湖廣省播州宣慰司。土司制度弊病很多,其實質還是一種民族自治,中央政府對具體的事物概不過問。土司對內殘暴統治屬民,對中央叛服不常,騷擾與之接壤的漢民,土司之間也不斷發生戰爭。

南方長城南方長城

明時,朝廷繼承了元朝的土司制度,為了更好地掌控局勢,明政府動用大量的人力物力,修建了全長190公里左右的苗疆長城,南起鳳凰縣與銅仁交界的亭子關,北到古丈的“喜鵲營”即墨戎苗寨,始建於明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竣工於明天啟三年(公元1622年),被稱為“苗疆萬里牆”。又由於其為中國南方的唯一的長城,所以又稱“中國南長城”、“南方長城”,簡稱“南長城”,是中國歷史上工程浩大的古建築之一,禁止了當時的苗 、漢之間的貿易和文化交往。

為了解決日久相沿的土司割據的積弊,清乾隆年間,清政府加強了對苗疆的管理,對苗族人民實行編戶定籍,強行取消苗族子連父名的傳統,用苗名的諧音來定漢姓,苗族的蔣、唐、侯、楊、董、宋、顧、龍、陸、李、梁、毛、陳、金、吳等姓就是由此而來。因為土司自治,郡縣制對這一地區的統治極弱,甚至沒有直接治理,在歷史上多被稱為“蠻荒之地”、“生界”、“生苗”等。 康熙、乾隆時期,清朝國力強盛,大規模推行改土歸流的條件已趨成熟。雍正帝銳意進取,主張實行“改土歸流”的政策,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正式廢除土司制度,實行流官制的政治改革。即取消土司世襲制度,設立府、廳、州、縣,派遣有一定任期的流官進行管理。這一舉措,大大加強了中央政府對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控制和管理,也大大的加強了民族之間的和睦與進一步的融合。

解放以後,黨的民族政策得到了很好的落實,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以來,國家對湘西地區的基礎建設投入顯著增加,大湘西的交通狀況得到了翻天復地的改善,苗族同胞們再也不覺得大山是那么的不可逾越,再也不覺得改善生活是那么的遙不可及。

苗族服飾

銀飾、苗繡、蠟染是苗族服飾的主要特色。苗族服飾是我國所有民族服飾中最為華麗的服飾,既是中華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也是歷史文化的瑰寶。

苗族服裝

宋祖英著盛裝演唱宋祖英著盛裝演唱
苗族服飾以奪目的色彩、繁複的裝飾和耐人尋味的文化內涵著稱於世。苗族服飾圖案承載了傳承本民族文化的歷史重任,從而具有文字部分的表達功能,是苗族服飾圖案所具有的獨特魅力。服飾圖案大多取材於日常生活中各種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識別族類、支系及語言的重要作用,這些形象記錄被專家學者稱為"穿在身上的史詩"。從造型上看,採用中國傳統的線描式或近乎線描式的、以單線為紋樣輪廓的造型手法。從製作技藝看,服飾發展史上的五種形制,即編制型、織制型、縫製型、拼合型和剪裁型,堪稱服飾製作史陳列館。從用色上看,她們善於選用多種強烈的對比色彩,努力追求顏色的濃郁和厚重的艷麗感,一般均為紅、黑、白、黃、藍五種。
著便裝的苗族姑娘著便裝的苗族姑娘

從著便裝的苗族姑娘構圖上看,它並不強調突出主題,只注重適應服裝的整體感的要求。從形式上看,分為盛裝和便裝。盛裝,為節日禮賓和婚嫁時穿著的服裝,繁複華麗,集中體現苗族服飾的藝術水平。便裝,樣式比盛裝樣式素靜、簡潔,用料少,費工少,供日常穿著之用。除盛裝與便裝之分外,苗族服飾還有年齡和地區差別。墨戎一帶苗族男女便裝均較為簡樸。男上裝一般為左衽上衣和對襟上衣以及左衽長衫三類,以對襟上衣為最普遍。下裝一般為褲腳寬盈尺許的大腳長褲。女便裝上裝一般為右衽上衣和圓領胸前交叉上裝兩類,下裝為各式百褶褲和長褲。

銀飾

手工雕刻銀花手工雕刻銀花

銀飾品普遍流行於湘西苗族地區。 在遠古的遷徙過程中,苗族人逐步認識到了銀子的神奇功效,銀子具有物理許性質上的消炎殺菌的作用,慢慢的苗族人就喜愛上了銀飾品,認為佩戴它可以除病消災。具體的有銀冠、銀珈、項圈、披肩、項鍊、牙籤、髻簪、耳環、手鐲、戒指等。項圈由小到大多達七圈為一套,重二千餘克。造型或呈四棱突起,繞如螺鏇,或偏圓,平面上鏨出各種花紋圖案。項圈是苗家姑娘戀愛、結婚必備之物。牙籤一般由數根薄而透明的牙籤和四到八條銀鏈、小銀鈴組成,每條銀鏈又由數十個直徑不超過2毫米的小銀環連綴而成。每個零件又編、鏨、刻出各種圖案,常見的有鸞鳳交頸、雙鳳朝陽、並蒂桃等,以祝願幸福吉祥;鯉魚跳龍門、梅花滿場等表達好願;針筒、猴子喜桃、獅子滾繡球等則表現生活情趣;一副牙籤要同時具備形美、色明、聲脆、實用等優點。講究的人家,還都會用銀質的水杯喝水、銀碗筷給小孩吃飯、用銀製品來刮痧等等方式來達到消毒、保健、養生的目的。

手工銀手鐲手工銀手鐲

苗族的手工鍛造銀飾品的工藝已經列入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成品具有極高的美學以及收藏價值。墨戎苗寨為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做了大量的工作,是重要的苗族銀飾的手工鍛造技藝傳承地。

民俗風情

2003年,墨戎苗寨被列入“湖南省民族團結示範點”;2012年,被授予“湖南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被國家文化部、財政部列為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被省旅遊局授予“湖南省特色旅遊名村”,並納入2013年“湖南省鄉村旅遊扶貧項目建設示範點”;被評為“湘西自治州新農村建設示範村”。2013年,墨戎苗寨正式被列入“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

墨戎苗寨苗族民間文化藝術絢麗多彩。苗族服飾獨具一格、苗族風情濃郁,尤以苗族四方鼓舞享譽海內外,極具旅遊產業發展潛力。1993年被湖南省文化廳授予“苗族花鼓之鄉”,2003年以來又被湖南省列為“民族團結示範點”,2008年、2011年國家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2012年,被國家住建部、文化部、財政部列為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民錄,被國家民委授予“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被湖南省旅遊局授予“湖南省特色旅遊名村”、2010年,龍鼻嘴村“四方鼓舞”走進了上海世博會;2011年,跨上了寶島台灣;多次參加國家級大型演出活動,成為大湘西地區苗族人民的一張靚麗的名片。

邊邊場

趕邊邊場趕邊邊場
在吉首周邊和古丈一帶的苗族地區,苗族青年婚前戀愛十分自由。每逢鄉場趕集,各寨的男女青年就會結伴前來進行交友活動,尋覓意中人。俗稱“趕邊邊場”。在熙熙攘攘的趕集人群中,小伙子只要看上某個姑娘,就會悄悄拉一下她的衣袖,偷偷踩一下她的腳,或者輕輕撞她一下,以試探對方的心意。要是姑娘看上了某個小伙子,也會一樣行事。互生好感的雙方則會在回家的路上結伴而行,以歌傳情,作進一步的溝通交流,以期締結良緣。

唱苗歌也是苗族青年表述心跡、傳遞情感的一種方式。苗歌博大精深、構式嚴謹、種類繁多。在或激越高亢或委婉纏綿中表情達意。青年男女苗歌唱答時,陶醉在一種藝術氛圍中,求含蓄多比興,絕無淫詞爛調;趕“邊邊場”必須避開同宗的父老兄弟姐妹,偶然相遇也必須馬上規避,否則將被視為大不敬;同姓男女皆為兄弟姐妹,不能談情說愛,更不能通婚,同姓通婚將被視為大逆不道。

四方鼓舞

四方鼓舞四方鼓舞
古丈縣墨戎苗寨是全國著名的苗鼓之鄉,國務院授予的民俗文化藝術之鄉。苗鼓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苗鼓節奏明快,動作舒展大方,鼓者雙手交替擊鼓,全身閃轉騰挪,擊鼓與舞蹈結合在一起,極富觀賞性。《猴兒鼓舞》風趣詼諧,表演者邊敲鼓邊模仿猴子的動作,挑逗戲耍;《花鼓舞》鼓點節奏歡快,表演者動作輕盈,姿勢曼妙。

墨戎四方鼓舞的國家級傳承人向紅霞女士,觀察墨戎一帶苗族人的生產生活,在傳統苗鼓的基礎上結合採茶、揉茶、炒茶等工序編創了一套“四方鼓舞”。鼓者舞袖相聯,左鏇右轉,步伐靈活多變,把苗族人們的生活場景自然而然的融入到了鼓舞的表演之中,鼓聲時而柔慢,時而激越,柔時充滿了生活美好氣息,激越時則滿是戰場的喧囂,讓人激動不已。

趕秋節趕秋節
2013年,湘西古丈墨戎苗寨四方鼓隊在全國鼓舞邀請賽中喜獲銅獎。

趕秋節

趕秋趕秋

趕秋節,是苗族民間在秋收前或立秋前舉行的娛樂、互市、男女青年交往與慶祝豐收即將到來等為內容的大型民間節日活動。在立秋日那天,當地民眾停下手中的農活,穿上節日的盛裝,結伴成群,從四面八方的村寨來到趕秋的集上,歡聚在秋坡上,觀看吹笙、演戲、武術、舞獅子、耍龍燈、上刀梯等娛樂節目,並且親自參與打鞦韆、打球等等娛樂活動,同時還進行物質交流,青年們則多利用這次一年一遇的機會物色對象、談情說愛。

相傳很久以前,苗寨有個名叫巴貴達惹的青年,英武善射,為人正直,深客群人仰慕。一天,他外出打獵,見一山鷹從空中掠過,便舉手拉弓,一箭射中。與山鷹同時墜落的,還有一隻花鞋。這隻花鞋,繡工極為精巧,一看就出自聰明美麗的苗寨姑娘之手。巴貴達惹決意找到這隻花鞋的主人。他設計、製造了一種同時能坐8個人的風車,取名“八人秋”。立秋這天,他邀約遠近村寨的男女前來打秋取樂。打鞦韆本是苗族姑娘最喜歡的活動,巴貴達惹想,那個做花鞋的姑娘,一定會來。果然,他願望實現了。他找到了那隻花鞋的主人,美麗的姑娘七娘。後來,他們通過對唱苗歌建立了感情,結成夫妻,生活十分美滿幸福。從那以後,人們沿襲此例,一年一度地舉行這種活動。最後演變成“趕秋節”,有的說是趕“立秋日”,有的說是“趕鞦韆”。

接龍

墨戎苗寨墨戎苗寨

接龍是苗族最主要的圖騰之一。認為龍神在冥冥中主宰人們的命運。一戶人家或者一個村寨的興衰禍福都與龍神的護佑與否有關。因此,苗家人時常舉行接龍活動,以求避災去邪、人財興旺。苗家接龍舞可分為大型的村寨接龍和家庭接龍。兩種活動僅是規模大小有別,其過程基本相同。一般要選3女2男象徵東西南北中五方龍神,端坐於堂屋中。苗巫師則身穿法袍,手搖銅鈴,作法誦經,先祭龍、問龍,然後巫師帶領眾人到有水井處取水接龍,最後安龍。“寨龍”一般安在寨子背後,“家龍”則安在主人家的堂屋裡,即在堂屋中央挖一個小洞,在洞裡放置一個小土罐或一個小瓶子,瓶內放一點硃砂,灌滿水後用石板蓋上,安龍儀式就結束了。把“龍”接回了家裡或寨中,此後便可保佑全家或村寨無災無難、年年五穀豐登,六畜興旺。

巫儺絕技

墨戎苗寨墨戎苗寨

湘西苗族延續至今的萬物有靈的宗教信仰形式,直接反映了巫教的宗教內涵。苗族人從大遷徙開始到定居湘西,長期生活在民族鬥爭和惡劣的自然環境之中,民族的生死存亡時刻威脅著他們,人仇鬼恨交織在一起,聽不見天神的福音,得不到天子的恩賜,他們除了崇拜祖先、信仰民族鬼魂外,就只有繼續信仰萬物有靈了,他們把一切的自然物都想像成有感覺、有意志、有思維的生命體,能像人那樣進行有意識、有感情的活動,具有人一樣的社會關係,使自然人格化,與人平等相處,使人們得到一種精神安慰。墨戎一帶的巫術,就是這種信仰這種精神的

具體體現。苗族儺技淵遠流長,獨具特色,享譽海內外,其絕技絕活既驚、奇、險,又神秘莫測,讓人匪夷所思。在至今仍保留著“踩鏵口”、“撈油鍋”、“上刀梯”、“吃火”等絕技絕活。

墨戎苗寨的“秤桿提米”、“仙人合竹”等巫儺絕技的表演令人嘆為觀止。

特色飲食

苗家獨特的民族飲食風俗是喜食酸味,以酸湯最為著名。酸味食品主要有酸湯、酸菜、醃酸魚、牛肉酸、豬肉酸、酸辣子、酸蘿蔔、青菜酸、豆類酸等。苗族吃酸菜的歷史悠久,跟他們深居高山,缺少食鹽有關,平時很難買到蔬菜和肉類,所以每家都備有酸壇,用以醃製各種酸味食品。在製作酸味食品上,苗家人有整套工藝和吃法。苗族幾乎家家都有醃製食品的罈子,統稱酸壇。

稻花魚

稻花魚稻花魚

稻花魚是湘西苗族人最愛的一道美食,插秧的時節,在稻田裡放上幾百尾魚苗。魚兒靠捕捉稻田裡的蟲子為食,稻花盛開以後,就到了魚生長的最歡快的時節。散落的稻花會讓魚兒長得膘肥體壯,是食用的絕好時機。

稻花魚,營養物質含量很高,特別是蛋白質含量是普通魚的3-5倍。稻花魚肉質細嫩,味道香美,適合煮湯。先將鍋子燒紅,放適量當地的花生油和茶油,把薑絲煸至香味四溢,然後把魚放入鍋內。待到魚身兩面都炸成微黃時,注入泉水,蓋上鍋蓋,沸騰後,添加食鹽,再用細火燜10來分鐘就可以出鍋了。稻花魚吃起來含有稻花的清香味,因此不要放過多的佐料,否則會破壞原味。當然,稻花魚如放些辣椒,則香辣撲鼻,是下酒的絕佳好菜。

百蟲宴

百蟲宴百蟲宴

百蟲宴不是吃100種蟲子,而是指苗家溪溝與田間可食用的昆蟲、幼蟲,另有一些魚類也被當地人當作蟲兒。吉首周邊墨戎一帶四季有蟲,春有桃花蟲、瓢瓜蟲;夏有蝦米、草鞋蟲;秋有打屁蟲、白漂蟲;冬有水蜈蚣、蜂蛹。百蟲宴以時令蟲兒菜為主菜,輔以苗家臘肉、酸湯等配菜,成為相傳數百年的美食。

墨戎長攏宴(長桌宴)

苗家長桌宴苗家長桌宴

苗家長桌宴(長攏宴)宴)是苗族宴席的最高形式與隆重禮儀,已有幾千年的歷史。通常用於接親嫁女、滿月酒、以及本村寨其他重大喜慶節日的宴飲活動。左邊是主人座位,右邊是客人座位。主客相對,主人勸飲並對酒高歌,如若客人對不上主人的歌,那主人是不會輕易地給客人筷子的。其過程充滿了苗家所特有的喜慶和歡樂,為苗寨所必不可少的一次經歷。

經濟發展

采苗王茶采苗王茶

古丈地區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就開始了茶葉的種植,如今,湖南兩大名茶之一的“古丈毛尖”早已蜚聲海內外,墨戎苗寨是“古丈毛尖”的重要產區之一。在縣委縣政府的關心領導下,龍鼻嘴村黨支部,村委會團結帶領全村人民,因地制宜,積極摸索“民族文化民村、旅遊產業興村、茶葉產業富民、茶旅結合”的發展之路,努力促進農民增產增收。充分利用“古丈毛尖”品牌,大力發展茶葉產業,採取“合作社-農戶+基地”的模式,新擴茶園1200畝,實現了人均擁有一畝茶園,進入盛采期後,可望實現人均增收2000元。

在黨的惠民、富民政策的指引下,墨戎苗寨(龍鼻嘴村)村支(居)兩委在古丈縣委縣政府以及墨戎鎮黨委的領導下,團結和帶領全村人民,以“旅遊興村、茶葉富民”為全寨發展的指導原則,積極摸索以深度挖掘和保護民族文化為核心的旅遊產業的發展之路,全力發展苗族風情鄉村游,於2013年4月8日,成立了“湘西墨戎苗寨鄉村游有限責任公司”,組建苗族“四方鼓舞”、“苗族銀飾手工鍛造工藝基地”、“巫儺絕技”、“苗族山歌”、“苗族跳舞”等民間藝術表演隊。通過參訪保存完好的古樸苗寨、欣賞神秘的苗族民俗表演以及品嘗獨具風味的“苗家長龍宴”招徠遊客,自2013年“墨戎苗寨民俗風情風景區”試營以來,深受旅遊市場的青睞。

2016年,全年接待國內外遊客達到38萬餘人,2017年預計接待遊客人數將超過80萬人,同時公司還解決了300多人的就業問題,直接間接創造就業崗位數百個,為當地的經濟發展、增加當地農民的收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取得了巨大的的社會經濟效益,為武陵山片區的人民的脫貧致富闖出了一條新路。

墨戎苗寨門票

門票:¥32

巫儺絕技演繹場:¥48

苗家長攏宴:¥38

滿 意 度:100%

景點簡介:

墨戎苗寨有湘西“小千戶”之稱,對了歌、喝了酒、擊完鼓,才能走進這個曾經是“竿子營”的古苗寨:“竿子營”的營房、烽火台流淌著歷史的滄桑;精彩絕倫的苗家手工銀飾鍛造技藝會讓人嘆為觀止;在楊占鰲將軍的故居里,去感受苗族人的家國情懷、民族大義;在茶農家裡,去品鑑最好的“有機茶”之一的“古丈毛尖”;奧運會展演過的“四方花鼓”會讓您感受到戰鼓的震撼;苗人的巫儺神技更會讓您瞠目結舌,目瞪口呆……

遊玩主題: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

所屬地區:湘西州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