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顯烈社

明末,石庭後亭自然村的黃氏家族,也看中鐵灶這塊鍾靈毓秀的福地,隨之遷居此地。 古時鐵灶村人,除了務農之外,為求生財之路,就地發展手工業。 明朝萬曆年間,李氏家族在現鐵山境後面,首建宮殿,名曰“金山宮”,座北朝南。

簡介

鐵山境顯烈社位於莆田市涵江區江口鎮石東村鐵灶自然村,殿宇座東朝西,始建於明朝萬曆年間,1938年照舊宮結構遷建,1983年重修。

由來

據李氏族譜記載,鐵山境李氏先祖系涵江區白塘鎮洋尾村李氏聖賢李富的後裔,於明洪武初年選中石庭鐵灶這塊風水寶地,舉家遷徙來鐵灶落腳定居,傳之至今。明末,石庭後亭自然村的黃氏家族,也看中鐵灶這塊鍾靈毓秀的福地,隨之遷居此地。清光緒期間,又有張氏家族自山東省遠徙到鐵灶安家。自此,鐵灶自然村開始有李、黃、張三姓族居,繁衍至今有二百餘戶人家,一千五百多人口,闔村人丁興旺、和睦相處,親如兄弟,其樂融融。
古時鐵灶村人,除了務農之外,為求生財之路,就地發展手工業。於清中期利用當地特有的高瓷質泥土,窯燒“烘爐、蚊爐、豬槽、雞槽、插筷盒”等工藝品,產品遠銷寧波、廣州、福州、泉州、福清、莆田、仙遊等地,聲名隨之遠播。故鐵灶自然村又名“烘爐鐵灶” , 譽享海內外。莆田市農業大觀園民俗博物館內現尚存有“烘爐鐵灶”清代製作的陶瓷工藝品,實為研究莆田民間陶瓷工藝難得的實物資料。
明太祖朱元璋時,鐵山境李氏家族先祖李君達在京城任縣令,後致仕回鄉建府第兩座。太祖念其為官清正勤勉,便賜其十棵稀有樹種“水銀樹” (學名“銀杉”,屬300萬年前地球第四紀冰川後殘留下來的珍稀植物孑遺, 和水杉、銀杏一起被譽為植物世界三寶。國家一級保護植物。主幹高大通直, 挺撥秀麗, 技葉茂密, 是植物中的熊貓)。李大人帶回植於府第之前,以期後世子孫讀書報國,不忘浩蕩皇恩。果然其裔孫李鼎台於明成祖年間出仕官居安徽鳳陽府懷遠縣尹,職間革弊除積、興修水利,至今在當地傳為美談。
明朝萬曆年間,李氏家族在現鐵山境後面,首建宮殿,名曰“金山宮”,座北朝南。後殿供奉主神司馬聖王,左奉田公元帥,右配康公元帥,靠東供尊主明王、后土夫人,西為張公聖君。並移植五棵水銀樹於金山宮前。宮前有一風水穴,形似神鹿,里人呼其“鹿池” ,池中碧波蕩漾,魚蝦游弋。傳說有一千年神龜出沒,每逢金山宮盛大慶典,便浮現水面,頷首點頭,與人共慶,甚是神奇。
為求桑梓更加興旺發達,鐵灶境李黃張各族人十分崇尊現鐵山境宮前的風水池。池為鹿體,現李氏府第前存活的三棵水銀樹酷似鹿角,樹前的小水池為鹿頭,大池為鹿身,還有鹿腳和鹿尾巴,惟妙惟肖,十分神似。每逢月色清朗之夜,池中魚兒戲水,晚風拂動銀杉樹梢,音如鹿鳴之聲,凝神細聽,佛似鹿在原野奔躍歡歌。是年,必是雨水充沛、豆寂豐收之季。鹿寓“祿”意。故鐵灶村除了李氐昌隆茂盛之外,黃、張兩姓也是世代英才迭出,名流俊傑卓立各界。三姓仁人志士遍布寰宇,共同繁衍出今日之才子佳人輩出的鐵灶村。

近代變遷

1938年,鐵灶鄉親齊心協力拆遷舊宮,面對鹿池,按原結構形式重建宮殿。舊宮方石柱移立後殿,柱聯“赫濯英靈昭梓里,莊嚴朝貌壯鐵山”,將原“壯金山”的“金”字改為“鐵”字。下廳圓柱是用舊宮前的水銀樹製作,木質堅硬溫潤,冬暖夏冷。據說,間有鄉人中暑或被風毒所侵,靠倚此柱,片刻痊癒,十分靈驗。鐫聯:“跡著睢陽通御苑,權司岳府鎮烏台”。從此,金山宮改名“鐵山境” ,虎踞興化大地北洋平原。
1983年,鐵灶信眾及旅居海外僑胞慷慨解囊,捐資重修顯烈社,規模得以擴大,宮貌更為壯觀。除主殿外,增建左宮房四間、右宮房四間。宮左側與尼姑庵“會源堂”相鄰。宮門配有楹聯,中門:地接鐵山開寶殿,門迎鍾水起人文;左門:恩潭桑梓威靈著,春滿扮揄意澤多;右門:捍患御災資保障,和風甘雨沐休徵。
二十多年來,信眾相繼熱心捐資,立龍柱、安石獅、鋪宮埕,搭戲台、建戲房,形成一座設施較為完備的著名道觀。宮前水泥路穿越村中,與國道福廈路相通,交通非常便利。近年,旅居海外的信士捐資再建壯觀的牌坊和走廊。牌坊撰聯:鐵山聖殿興雨順風調境泰,鍾水財源發國強民富心歡。走廊楹聯:和氣乘涼利體健,舒暢談心益神爽。至此,整個顯烈社宮貌雄壯巍峨,益現壯觀。
2010年農曆二月初十至十六日,鐵山境以一境之力舉行為期七天隆重莊嚴的持戒法會,共有79位信士參與閉關持戒,近萬名信眾參加這一獨具地方民俗文化特色的盛典。觀者如雲,盛況空前。可謂是:旌旗漫天,鼓角動地,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