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尼婭·格羅特

塔尼婭·格羅特是出自《哈利·波特》系列叢書中人物之一。

尼婭戰勝了哈利·波特
《哈利·波特》系列叢書是2001年在俄羅斯出版的。2002年,羅斯曼出版社因該書的翻譯質量問題被莫斯科國際圖書博覽會授予最差譯作獎———“段落獎”。儘管如此,《哈利·波特》仍憑藉其轟動全球的效應暢銷俄羅斯。
俄羅斯圖書評論界一直都在呼籲,希望本國作家能夠創作出有俄羅斯特色的優秀少兒作品,把孩子們的注意力從哈利·波特身上吸引過來,現在終於如願以償:2002年夏天,俄羅斯首次出現了“塔尼婭·格羅特”的名字,在隨後舉辦的第十五屆莫斯科國際書展上,艾克斯摩出版社的展台前人頭攢動,擠滿了購買《塔尼婭·格羅特》的讀者。最近俄羅斯《圖書貿易》雜誌在總結2002年俄羅斯莫斯科各大書店的暢銷書時,發現2002年1—8月一直是《哈利·波特》雄居暢銷書榜首,而《塔尼婭·格羅特》自2002年9月上市以來,便躍居第一,好評如潮,《哈利·波特》則屈居第二。
塔尼婭也上魔法學校
從形式上看,《塔尼婭·格羅特》系列叢書同《哈利·波特》一樣,目前包括5部長篇小說,前兩部《塔尼婭·格羅特與魔法低音提琴》和《塔尼婭·格羅特與消失的樓層》於去年下半年出版,第三部《塔尼婭·格羅特與金吸血鬼》於今年2月出版,第四部《塔尼婭·格羅特與德列弗尼爾王》很快將要同讀者見面,第五部《塔尼婭·格羅特與魔法師的手杖》正在創作之中。
《塔尼婭·格羅特》的故事是這樣的:一個名叫裘瑪—德里·托特的陰險女巫(俄文“裘瑪”意為“鼠疫”),她殺死了一個又一個男魔法師,還有一個白人祭司。但這個祭司的女兒塔尼婭卻僥倖逃脫了女巫的魔掌,只是鼻尖上永遠留下了一個魔法印記。裘瑪神秘地消失了,而塔尼婭被送到她的一個遠房親戚家,在這個本來就不和睦的家庭里,塔尼婭一直長到了10歲。後來,她去了世界上惟一的魔法學校———季彼道赫斯魔法學校……
同波特一樣,塔尼婭也是一個孤兒,也有一門遠房親戚,只不過塔尼婭不是最聽話的孩子,也遠非理想中的好孩子。由於在魔法學校學會了許多魔法,格爾曼舅舅和尼涅莉戈婭舅媽屢遭她的捉弄,所以人們都責罵她。
另外,哈利·波特是騎著掃帚飛來飛去,而塔尼婭則是騎著低音提琴和吸塵器飛來飛去。
毫無疑問,《塔尼婭·格羅特》是對《哈利·波特》的“諷刺性文學模仿”。作者自己也承認,他創作《塔尼婭·格羅特》,是對《哈利·波特》的“俄羅斯式的回應”和“挑戰”。
拯救世界的不是“魔法石”
俄羅斯“女哈利·波特”的“製造”者是何許人也?他叫德米特里·亞歷山德羅維奇·葉梅茨,哲學副博士,1974年3月27日出生,畢業於莫斯科大學哲學系,是俄羅斯著名的兒童文學作家。此前,他已經在以打造“暢銷書夢工廠”著稱的艾克斯摩出版社連續出版了《魔術師》和《可怕的怪物》兩個系列,在俄羅斯很有影響。
葉梅茨在接受荷蘭一家媒體的採訪時說,同羅琳進行文學競爭並不是他的主要目的,他想講述另外一個故事,是反諷的、憂鬱的、令人發笑的故事,但又能讓讀者思考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
他說:“在《哈利·波特》中,誰控制了魔法石,誰就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誰就長生不老。而我努力在書中展示這樣一個道理:拯救世界的不是‘護身符’或‘魔法石’,真正的力量在人的本身,是人選擇事物的本領。”
記者問:“您是否認為,您在選擇黑與白、善與惡時提供了各種方案,而《哈利·波特》卻主要是在好與壞、光明與黑暗之間選擇?”他回答說:“在生活中,善良與邪惡經常是交織在一起的。就是一個最壞的人身上也會有其鮮明的、難以預料的特點,而好人有時也會表現出最邪惡的一面。在我的作品中,可選擇的方案要比《哈利·波特》寬泛。真正的生活並非只有黑白兩種顏色,人的心靈中都有邪惡的‘種子’,這是很可怕的。這就是《塔尼婭·格羅特》的哲學思想。”
葉梅茨聲稱,他的書讀者群定位在9至99歲之間,沒有性別之分,惟一的條件是讀者應該會笑、會愛,會共同感受、共同承受悲傷。他認為快樂是一個救生圈,能幫助他和他的主人公擺脫最複雜的境地,同時還能保持使人相信現實所必需的嚴肅性。
“女哈利·波特”要出國
針對羅琳代理人和羅斯曼出版社的指控,艾克斯摩出版社向媒體表明了自己的立場:“我們很清楚,那些把騎著掃帚的少年放上天的人,非常希望壟斷天空,對那個騎著低音提琴和吸塵器的小女孩恨之入骨。”
且不管這場糾紛孰是孰非,俄羅斯的“女哈利·波特”已經引起外國出版商的注意。在2002年10月上旬的法蘭克福書展上,荷蘭和挪威已經購走了《塔尼婭·格羅特》的相關語種著作權。匈牙利、波蘭、希臘、葡萄牙、土耳其、義大利、德國和西班牙等國的20多家出版商發出了購買著作權的商業報價,我國也有3家出版社表示了購買中文著作權的願望。據該社著作權經理介紹,由於中國這幾家出版社都沒有提出他們期待的報價,所以,《塔尼婭·格羅特》中文著作權“花落誰家”,還是個商業秘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