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合神學

因之場合文化無法在西方文化沙文主義(chauvin 經由對每一文化特有精神及特質之聆聽,以創造一場合神學之多元主義的時代業已來臨。 宗教場合:特別在第十九世紀以來,基督徒宗教遇到在擴展中的非基督徒宗教之挑戰。

概念

「場合」(環境) (context)一詞源自拉丁文contextus(contexere共織、織合),系指聯合一起、設計、結構等意義。該詞具有雙重意義:
⒈就文學意義而言,context之語根為text;其意義為文字或語言敘述之一部分,通常是置於一特定「字」或「節」「段」之前或後,而會影響其意義或效果者。
⒉用於社會、政治、文化及宗教意義上;指環繞著一特定事件、情況、運動、及人員之若干環境或事實。為此場合神學中之場合指第二種意義而言。因而場合神學亦類似「降生神學」或「第三世界神學」。與其相對者應為「抽象」方式之神學,因其遠離人類(個人及社會)之生存實際情況。

現實意義

(1) 社會、經濟、政治場合:此一方面自第十九世紀後期教宗良十三世(Leo XIII, 1878-1903)首次於1891年在其《新事》(Rerum novarum)通諭中將之作為主題處理後,一直成為教會有關社會之訓導課題(參 417)。教會受到馬克思主義(參 347)、科學及科技進步、經濟及工業轉變的影響,這些環境因素,均已對基督徒神學家產生刺激,促進他們去創造並發展場合神學,例如「政治神學」(梅茲J.B. Metz, 1928- ,摩特曼J. Moltmann, 1926- )、「解放神學」及「第三世界神學」所描述。
(2) 文化場合:今日人類一項基本新經驗乃對文化之多元化有日益增進之認識。甚多世紀以來基督宗教一向在同類之西歐文化環境中成長。自十六世紀起歐洲逐漸更清楚地瞭解其他文化之存在及特色。但歐洲並未對各該文化作為對話夥伴,反而設法將之壓服於獨特良好之西方基督徒文化之下。因之場合文化無法在西方文化沙文主義(chauvinism)之環境中昌盛;但在廿世紀,尤其在梵二大公會議(1962-1965)之突破後,基督宗教乃日漸轉變為對文化之多元化予正面評估。經由對每一文化特有精神及特質之聆聽,以創造一場合神學之多元主義的時代業已來臨。目前基督宗教正處於中國、韓國、日本、亞洲、非洲等神學之黎明時期(請參閱相關條文)。
(3) 宗教場合:特別在第十九世紀以來,基督徒宗教遇到在擴展中的非基督徒宗教之挑戰。因之為人類之福祉,基督徒內部之大公精神應擴展為與所有宗教對話之較廣的大公精神。場合神學必須與該項事實相偕,鄭重設法使各宗教均採取開明、正面、但亦極富創造性之態度。伊斯蘭教、佛教、道教及印度教均含有深遠及豐富之真知灼見,一套富有創造性之場合神學自應逐步將它們吸收同化、淨化、及納入基督徒之人生觀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