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帝故里

堯帝故里

在河北省唐縣縣城東約10公里處,有一座山叫堯山,亦稱都香山,山勢高聳挺拔,樹木鬱鬱蔥蔥。這裡就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堯帝的故里。堯帝,亦稱唐堯,是我國歷史上一代人文始祖。他對人類社會文明進步做出了的非凡貢獻,其功之偉,其德之厚,早已為海內外炎黃子孫所熟知。

地理位置

堯帝故里在江蘇省金湖縣塔集,這裡河湖眾多,水域遼闊,有著悠久的荷花種植和栽培歷史,荷花品種繁多,名播四方,素有“荷藕之鄉”的美譽。

歷史典故

堯帝,亦稱唐堯,是我國歷史上一代人文始祖。他對人類社會文明進步做出了的非凡貢獻,其功之偉,其德之厚,早已為海內外炎黃子孫所熟知。

堯帝幼名放勛,姓伊祁。父親嚳高辛氏,母親陳鋒氏。4300多年前生堯于丹陵伊祁山堯母洞,成長在堯山(今唐縣南固城村北四公里處)。堯帝青少年時期封侯得帝,為民操勞,中心主要就在今唐縣、順平和望都縣一帶。

據考證,堯繼兄摯得帝後,初都陽邑,亦稱唐邑,既今唐縣城東北10公里的南固城村(原名故城,後改固城)。《中國歷史地名辭典》載:“陽邑一作唐邑,在今河北唐縣東北。”《中華大字典》有同樣的釋文,《中國歷史地圖集》中亦有明確標識,唐縣至今保存有“古唐侯國碑”為證。

陽邑,因地處堯山之陽而得名,據資料記載,今唐縣南固城村就是堯帝初都之城。陽邑遺址猶存,城牆走向輪廓仍顯,南北長約2里,東西寬約1里,尤其東北角尚存百餘米殘牆體,為粘土和沙夯築而成。北門雖經無數次修建,至今仍保留著原始風貌。城內有一古井,村民城之堯井,城內曾出土過不少陶器和陶片。

堯在帝位70年,沒有把帝位傳給兒子丹朱,而讓給布衣賢者重華,既虞舜。舜繼帝位後,為避丹朱擾政,將帝都遷往上虞(既今浙江省上虞縣)。舜死後,禹帝繼位,稱夏禹。禹帝為弘揚堯帝功德,復將帝都遷回陽邑,因這裡曾是唐侯國治,又是唐堯故都,堯帝又是陶唐氏聯盟領袖。所以,禹帝尊這裡為唐邑,並將都香山改稱為堯山。

故里簡介

對於 堯帝故里——江蘇省金湖來說,今天的日子可謂不同尋常,在獲得“中國 荷文化之鄉”、“中國荷文化傳承基地”、“中國湖鮮 美食之鄉”三項榮譽稱號之後,她又迎來了建縣五十周年的慶典。 金湖種荷十五萬畝,僅閔橋荷花盪就有一萬多畝的荷田,蔚為壯觀,被旅遊愛好者稱為全球最大的觀荷園。

及至初秋,這裡依然是滿目的接天蓮葉,搖曳多姿,荷香四溢。時常可見採蓮的男女泛著一葉輕舟穿梭於荷叢之中,“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俗語道,水是金湖的體魄,而荷則是金湖的靈氣。金湖縣外與飄逸的 大運河、 淮河、 洪澤湖相連相伴,內與秀美的 白馬湖、 寶應湖、 高郵湖相依相生。水土豐饒,日出斗金。一九五九年十月, 周恩來親自為她定名為“金湖”,這片神奇的堯帝出生地由此名聞遐邇。一轉眼五十年飄忽而去,如今這座只有三十七萬人口的小城,竟已成為鑲嵌在江淮平原上的一顆荷香靈動的耀眼明珠。 荷花與花中隱士的菊花、花中之王的牡丹、花中君子的梅花、天下第一香的蘭花、九里飄香的桂花、花中西施的杜鵑、花中皇后的月季、花中珍品的山茶花和凌波仙子的水仙並稱為中國十大名花。自北宋周敦頤寫下“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名句後,荷花便成為“君子之花”。千百年來,不論是帝王將相,還是文人墨客,甚而至於布衣草民,都對它情有獨鍾。宋代文豪蘇東坡曾偕妹夫秦少游、文友黃庭堅等在此登舟夜遊,留下了“酒沽橫盪橋頭月,茶煮青山廟後泉”的佳句。另據史書記載:遠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吳王夫差曾為寵妃西施欣賞荷花,專門修築“玩花池”,移種野生紅蓮。這可說是中國人工砌池栽荷的最早實錄。迄今為止中國南北各地的蓮塘比比皆是,但若論荷花的種植 規模,那金湖可是當之無愧的第一。 水面和灘涂占縣域 面積的將近一半,為荷花的生長提供了難得的空間和環境,荷花的種植在這裡已有千年歷史,品種多達四百種。目前,金湖萬畝荷花盪已 成為集荷藕生產、休閒度假為一體的國家一級風景區。景區大門牌樓上的“荷花盪”三個大字,系由曾任新加坡佛教協會會長的釋常恆大師親筆所書。金湖的荷花每年都吸引海內外遊客一百多萬人次,旅遊收入為三點五億元以上。 荷花盪的荷花分為花蓮、藕蓮和子蓮三大類,世界各類荷花在 金湖均可覓到。而稀有品種並蒂蓮在荷花盪也有種植,它一莖可生兩花,花各有蒂,蒂在花莖上連在一起,可謂同心、同根、同福、同生。並蒂蓮的出現,被國人視為吉祥喜慶的徵兆。至於萬畝野生荷花的洋洋大觀,直可讓人聯想到“多情明月邀君共,無主荷花到處開”的絕美詩句。 值得一提的是, 金湖的秧歌帶有濃郁的鄉土風情,它已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而伴隨著秧歌而起的遠近相聞的優美情歌更讓人流連忘返。

金湖堯帝古城

堯帝故里堯帝故里

位於金湖縣城人民南路以東,是《江蘇省十二五旅遊業發展規劃》全省27個重點旅遊項目之一。國家5A級景區為建設標準,以中國古建築為平台,堯文化為靈魂,淮揚民俗風情及雲南民族風情為特色,主要景點有城門樓、迎賓亭、聖德廣場、城隍廟、文廟、廟會廣場、上古文化園、堯王殿、受禪廣場、受禪台、望福塔、堯母祠、古戲台、過街樓、尋夢河、荷花溪等。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