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生態足跡模型的經濟:生態協調度評估

1.2 2.1 5.1

圖書信息

出版社: 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第1版 (2009年6月1日)
叢書名: 博士文庫
平裝: 194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32
ISBN: 9787511100122, 7511100120
條形碼: 9787511100122
尺寸: 20.6 x 14.6 x 1 cm
重量: 259 g

作者簡介

劉宇輝,1973年3月出生,女,上海師範大學地理系副教授。1991-1995年,在湖南師範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地理系學習.獲得地理學學士學位;1995-1998年,在華東師範大學西歐北莢地理研究所學習,獲得地理學碩士學位;1998年至今在上海師範大學地理系從事教學與科研工作,擔任資源、環境經濟學.生態經濟學等多門課程的教學任務;2001~2004年,在復旦大學人口所學習,獲得人口、資源、環境經濟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領域包括資源環境經濟、區域經濟。在《生態學報》《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地理》等核心刊物上發表文章十餘篇。

內容簡介

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和人口規模的持續擴大,中國人地矛盾日漸突出,經濟-生態協調發展成為一種共識。對經濟生態系統協調性進行定量評估成為一個研究熱點。《基於生態足跡模型的經濟:生態協調度評估》引入生態系統這一新的研究方法對中國經濟-生態系統的協調性進行系統而深入的研究,力圖對中國經濟-生態系統的協調性進行定量評價,並對可能影響經濟-生態協調發展的一些因素進行探討。全書分為理論探討和實證分析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1、2、3、4章,作者對《基於生態足跡模型的經濟:生態協調度評估》的寫作背景進行介紹,回顧了經濟-生態協調觀形成的歷程,並對目前關於經濟-生態協調發展的各種理論思考和定量評估方法進行了述評。第二部分包括第5、6章,主要對中國經濟-生態協調性的時間和空間變化進行實證分析。研究結果表明,中國在20世紀80年代左右.生態赤字開始出現並持續增大,嚴重威脅到中國生態可持續發展。同時,由於各區域生產、消費方式及資源上的差異.經濟-生態協調發展體現了明顯的區域非均衡性。

目錄

第1章 緒論
1.1 問題的提出
1.2 經濟-生態協調度研究進展
1.3 生態足跡模型(EF)研究進展
1.4 本書內容框架
第2章 經濟-生態協調發展:從理念到理論
2.1 經濟-生態協調發展:新發展觀的形成
2.2 經濟-生態協調發展:生態經濟學基本理論
第3章 經濟-生態協調發展:要素分析與定量測度
3.1 經濟生產-生態環境的相互作用
3.2 經濟-生態協調發展的要素分析
3.3 經濟-生態協調度的定量測度
第4章 生態足跡分析與經濟-生態協調度研究
4.1 生態足跡理論解析
4.2 生態足跡模型方法及套用技術解析
4.3 生態足跡模型評價
第5章 實證研究之一:中國經濟-生態協調度的動態演變
5.1 關於生態足跡計算方法和數據來源的說明
5.2 中國2001年生態可持續性評估
5.3 中國生態可持續性動態分析:1961-2001
5.4 中國2005—2050年生態足跡預測
第6章 實證研究之二:經濟-生態協調度的區域分異
6.1 研究方法
6.2 中國分省生態承載力計算與分析
6.3中國分省生產足跡計算與分析
6.4 中國分省消費足跡計算與分析
6.5 中國區域生態可持續性評估及比較分析
結束語
參考文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