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老爺衛生部

城市老爺衛生部

城市老爺衛生部,是毛澤東同志對當時國家衛生部門的戲稱和批評之語。1965年,毛澤東接到衛生部關於農村醫療現狀的報告,這個報告顯示:1965年,中國有140多萬名衛生技術人員,高級醫務人員80%在城市,其中70%在大城市,20%在縣城,只有10%在農村,醫療經費的使用農村只占25%,城市則占了75%。 因此,6月26日,毛澤東同志對此作出批示: “告訴衛生部,衛生部的工作只給全國人口的百分之十五工作,而這百分之十五中主要還是老爺。廣大農民得不到醫療。一無醫生,二無藥。衛生部不是人民的衛生部,改成城市衛生部或城市老爺衛生部好了。” 這個稱呼,體現了當時衛生部門工作偏重城市而輕視農村的特點,也體現出一定的官僚作風和脫離民眾風氣。

涵義

只給城市中的“老爺”(黨的幹部)工作的衛生部。

引申

帶有官僚主義、官僚利益主導、脫離民眾的工作部門和工作作風。

歷史背景

問題

建國以來,經過十六年的艱苦奮鬥,我國的衛生事業獲得了最初的起步。一些傳染病得到初步控制。但是仍然面臨以下問題(參見詞條“六二六指示”):

第一,城鄉醫療衛生制度的差異仍然較大;

“1955年合作化運動後,一些地區農民自發興辦互助共濟性質的合作醫療。1965年時,全國有陝西、湖北、江蘇、廣東、新疆等10餘個省、自治區及直轄市的一部分縣實行了這一制度。但是農村合作醫療與城鎮醫療保健制度所提供的服務是無法相提並論的。不僅如此,一些享受勞保醫療和公費醫療的少數人還濫用福利,浪費現象滋生蔓延。為此,國家多次提出對公費醫療和勞保醫療制度進行調整和改革。”

第二,城鄉醫療衛生資源投入差距仍然較大;

“據1964年的統計:在衛生技術人員分布上,高級衛生技術人員69%在城市,31%在農村,其中縣以下僅占10%。……農村中西醫不僅按人口平均的比例大大低於城市,而且多數人的技術水平很低。在經費使用上,全國衛生事業費9億3千餘萬元中,用於公費醫療的2億8千餘萬元,占30%,用於農村的2億5千餘萬元,占27%,其中用於縣以下的僅占16%。這就是說,用於830萬享受公費醫療的人員的經費,比用於5億農民的還多。”

這樣的城鄉醫療條件差異,使得毛澤東同志大發雷霆也不足為怪了。其一,毛澤東同志長期以來對農村農民十分重視,懷有很深的感情。客觀來講,農業部門的各種問題也是中國的主要問題,當時占85%左右的農業人口的生產生活就是中國的最廣大最基礎的國情。其二,這其中,反映的是官僚的利益,是一種工作中的不正之風,更是一種脫離民眾、脫離階級的現象和趨勢,毛澤東同志十分敏銳的捕捉到了這個苗頭。當時甚至出現了一些貪污腐敗問題,這種官老爺做派,等級觀念和利益分化深深刺痛了毛主席的心。官僚利益與民眾利益的不一致,才是問題的根本。打擊這種不正之風和不良思想做派,懲治警示一些黨內思想分化的分子,已然成為工作的必然和急切的形勢所迫。為了黨和人民的利益,為了國家的長遠前途,毛主席決定做點什麼,說點什麼。

1965年毛澤東同志針對當時我國醫療現狀做出的“六二六批示”。

1963年至1966年,中共中央在全國城鄉開展社會主義教育運動。運動的內容,一開始在農村中是“清工分,清賬目,清倉庫和清財物”,後期在城鄉中表現為“清思想,清政治,清組織和清經濟”。運動期間中央領導親自掛帥,數百萬幹部下鄉下廠,開展革命;廣大工人和農民參與其中,積極回響。(參見詞條“四清運動”) 這個以反對蘇聯修正主義和肅清“大躍進”帶來的思想道路分化為主線的運動,實則是有很強的反對幹部特殊化,領導者官僚化特點和內部屬性的。反貪反腐、投機倒把等,匡正思想,正確處理一些階級矛盾和階級鬥爭,這些都是對當時動盪的國內國際局勢的一種回應。

民眾路線,是毛澤東同志布置各項工作始終堅持的原則和路徑。隨著“四清運動”的開展、深入,毛決定解決這類脫離民眾問題。當然,從關係人民生命健康的醫藥衛生工作入手,既因為其迫切,又因為其重要。於是,毛主席,慷慨激昂的做出了“六二六”指示,怒批“城市老爺衛生部”,全面推行農村合作醫療制度。

從此,“尖端問題......應該放少量的人力、物力,大量的人力、物力應該放在民眾最需要解決的問題上去。”“城市裡的醫院應該留下一些畢業一兩年本事不大的醫生,其餘的都到農村去......把醫療衛生的重點放到農村去嘛!” 此後,全國回響號召,一大批醫療事業人才湧向農村,解決醫療用品和藥物匱乏的問題,救治常見病症,預防傳染疾病和地方性疾病,宣傳科學醫療常識,培養簡單的醫療技能和具備一些醫療技能的當地醫療人才。這也使得“赤腳醫生”的大量出現。他們活躍在農村的青山綠水、田間地頭,送藥行醫,以最低的成本、最廣泛的覆蓋、最高效的運行、最深入的普及、最低的門檻使得農村農民兄弟的就醫看病問題迅速解決,健康狀況為之改觀。以全國醫療衛生機構病床的分布為例,1965年農村只占40%,到1975年這個比重已提高到60%。全國衛生經費的65% 以上用於農村, 而指示對農村巡回醫療和合作醫療的有力推動, 更為改變農村醫療衛生面貌奠定了基礎。

這種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成果是顯著的。“到1977年底,全國有85%的生產大隊實行了合作醫療,赤腳醫生數量一度達到150多萬名。”(參見詞條“赤腳醫生”) “它為世界各國,特別是開發中國家所普遍存在的問題提供了一個範本,不僅在國內受到農民民眾的歡迎,而且在國際上得到好評。1972 年,由美國史丹福大學幾位學者拍攝的紀錄片《赤腳醫生》將這一歷史情景真實的展現在了世界面前,反響強烈。赤腳醫生就地取材、土法上馬和針灸診療的診治引起了世界醫療衛生界的廣泛關注。 在1974年5月的第27屆世界衛生大會上,第三世界國家普遍表示熱情關注和極大興趣。聯合國婦女兒童基金會在1980~1981年年報中指出,中國的“赤腳醫生”制度在落後的農村地區提供了初級護理,為不已開發國家提高醫療衛生水平提供了樣本。”(參見詞條“新型農村合作醫療”) 這在當時,我國許多制度、路徑、模式還不被聯合國等西方主流組織輿論重視認可的環境下,更顯示出其跨越意識形態,體現人權光輝的非凡意義。

從此,“城市老爺衛生部”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人民的衛生部。當然,隨著新的政策和經濟體制改革,這些制度措施漸漸消解。但是並不代表當時的做法和理念失去了時代意義,反而在合作醫療問題遲遲不能解決的今天,更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借鑑。毛澤東同志反對官僚主義、官僚利益、脫離民眾、思想異化,重視農村、人民集體、勞苦大眾、生產生活第一線的精神意志、魄力、政治遠見將永遠在這個辭彙稱謂中體現,並激勵鼓舞、警示鞭策我們的各項工作思路和作風,為社會主義的過去和將來塗抹鋪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