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進程中土地徵收法律問題研究

城市化進程中土地徵收法律問題研究

本書通過對各國城市化進程中土地利用與徵收的制度變化,分析了在中國現代化的進程中出現的“圈地運動”的過程及特點,探討了由於土地徵收引發出一系列問題:被征地農民的生存及出路,土地資源的保護,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可持續,等等。全書對於我國土地徵收的目的、原則、程式、補償以及被征地農民的安置等問題進行理論與實踐的探討,從社會正義的角度,提出既能體現公共利益要求,又能保障集體與公民財產所有權,既能滿足城市化發展的需求,又能保護我國已十分稀缺的土地資源的制度構想。

基本信息

作者簡介

潘嘉瑋,女,1952年10月生。現任華南師範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教授、碩士生導師。兼任中國法學會會員、廣東省法學會常務理事、廣東省法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廣東省法學會民商法研究會副會長、廣州仲裁委員會仲裁員。曾任中國法學教育研究會理事、廣東省人大立法委員、立法顧問等。主要研究方向:民商法,特別對於企業法、公司法、物權法的研究。並有較多的成果發表或出版。先後出版專著、教材8本,發表論文數十篇,參與國家課題研究2項,主持省級課題4項,並獲得省級教學成果獎,曾被評為廣東省南粵優秀教師。

圖書目錄


第一部分 導言
一、本課題研究的背景及意義
二、本課題研究的出發點、思路及主要觀點
三、本課題研究的範圍
四、本課題研究的方法及創新
第二部分 中國城市化中的“圈地”浪潮
一、城市化與“圈地”運動
二、中國的城市化進程
三、中國式的“圈地”運動
第三部分 土地征收引發的問題
一、城市急促擴大,耕地急驟減少
二、土地資源嚴重浪費
三、政府土地徵收權力的濫用
四、政府土地資源公共管理職能的缺失,城市發展規劃的失控
五、由土地徵收引發的腐敗行為、犯罪行為嚴重,國有資產嚴重流失
六、被征地農民面臨生存困境
七、舊城區改造引發的利益衝突
第四部分 中國土地徵收法律制度的演進
一、新中國建立至1982年中國土地公有制的確立
二、中國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初期的土地徵收制度
三、土地使用權流轉制度的建立,土地市場的初步形成
四、重提私有財產不受侵犯,土地權益成為重要的物權受法律保護
五、新中國憲法關於土地徵收條款演變的啟示
第五部分 中國現行土地徵收法律制度的特點
一、國家對土地一級市場的壟斷及土地所有權流轉的非市場化
二、國家土地所有權取得方式的單一性
三、與土地利用規劃管理制度相聯繫的土地徵收分級審批制
四、土地徵收行為的強制性與徵收程式的行政主導型
五、土地徵收定位的片面性與土地徵收客體的狹窄性
六、土地徵收補償的非市場化
七、土地徵收糾紛的非訟性
第六部分 土地徵收的基本理念與原則
一、土地徵收與所有權保護
二、土地徵收與土地資源開發利用的可持續發展
三、土地徵收中的利益平衡
四、土地徵收中利益平衡的程式保障
五、土地徵收中的司法救濟
第七部分 土地徵收制度的重構
結語
參考文獻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