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區[山西省長治市]

城區[山西省長治市]

城區隸屬於山西省長治市,是一個具有城市性質的市轄區,也是長治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它地處晉東南長治盆地中央,東傍太行山脈西麓,南與長治縣接壤,西臨濁漳河,北與郊區毗鄰。區內四季分明,氣候宜人,溫和適中。全區下轄10個街道,行政區域總面積55.6平方千米。城區是長治市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商貿中心,2013年,生產總值實現164億元。2013年8月,在山西省政府通報的2012年度縣域經濟發展考核評價結果中,長治市城區位列山西全省23個市轄區的第三名,被山西省政府授予“2012年度縣域經濟發展先進縣(市、區)”稱號。

基本信息

概況

長治太行濕地長治太行濕地
長治市城區位於山西省東南部,地處太行之巔、漳河之濱的上黨盆地。屬溫帶半濕潤大陸季風氣候,年均降水量618.9毫米,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宜人。市區綠化覆蓋率達44%,空氣品質達國家二級以上標準達到285天/年。長治城區是全市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信息、金融、交通中心。

行政區劃

長治市城區總面積55.6平方公里。下轄常青街道、五馬街道、太東街道、太西街道、英雄中路街道、英雄南路街道、東街街道、西街街道、紫金街道、延安南路街道10個街道辦事處、28個農村(菜場)、50個社區居委會,人口50餘萬。

歷史沿革

城區城區
城區最早有人類活動的時間,大致可追溯至一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城西壁頭村、城東北石槽村的考古發現為新石器時代古人類遺存。在傳說中的堯舜禹時期,《禹貢》載:屬“冀州之域”。

殷商時屬商王朝分封的黎侯地,古稱黎國。西周時,《尚書》載:“西伯既勘黎”,黎歸周所有。春秋,赤狄人奪黎候地,立潞子嬰兒國。周定王五十三年(前594年)晉入潞子國,其地歸晉。

戰國,周安王二十六年(前375年),韓、魏、趙三分晉,為韓所轄。

秦王政十一年(前236年),秦將王翦攻上黨。其地屬秦,置上黨郡。

漢承秦制,屬上黨郡。隸屬并州。

東漢建安十一年(206年),曹操滅袁紹後出鄴城,登太行山,奪壺關城(今長治市附近),其地歸魏。

晉為上黨郡轄,隸并州。

南北朝時,先為劉淵所有,史稱前趙;後為石勒占領,史稱後趙。均為上黨郡。

北周宣政元年(578年),分上黨郡置潞州,潞州之名由此始。其地屬潞州。

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改郡為州;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復改州為郡,郡治移至今長治市內。

唐為潞州,隸河東道。

宋崇寧三年(1104年)改潞州為隆德,不久即改為隆德府。

城區城區
元為潞州,隸晉寧路、河東山西道政廉訪司,屬“中書省”。

明為潞州,直隸山西布政司。

明嘉靖八年二月(1529年)升潞州為潞安府,附郭置長治縣,其地屬長治縣。長治名自此始。

清為潞安府長治縣,屬山西省。

民國時期為長治縣,屬冀寧道。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為晉冀魯豫邊區太行區。

1945年長治解放,1946年1月正式建市,地屬長治市。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地屬長治專區。

1950年3月1日改長治為工礦區,地屬工礦區。

1952年,復改為長治市,隸屬長治專署。同年9月成立城郊區公所。

1954年7月,長治市將城郊區劃為城郊與市內兩個區。

1956年,城郊區和市內區合併為市郊區。

1957年,長治市撤銷兩區建制。

1959年,改長治專區為晉東南專區,城區仍屬長治市。

1975年,長治市復為省轄市,同時成立城、郊兩區。

1976年2月1日,城區正式建為縣級區。

自然資源

城區資源相對豐富,轄區內有石子、黑水兩條季節性河流,屬海河流域濁漳河水系。石子河從城東流入境內,東西走向,在紫坊村黑水河匯合。黑水河由長治縣流入境內後,由西折北,在紫坊村與石子河匯合入漳。市區可供水量7.93億立方米。

森林資源主要集中在東部丘陵地帶,深林覆蓋率達21%左右,主要樹種有毛白楊、國槐、榆、北京楊等,經濟林木主要有蘋果、梨、葡萄、棗等。礦產資源主要有石灰岩耐火粘土等。城區農業主要以蔬菜、糧食、水果為主,是長治市重要的副食品生產基地之一。

交通區位

長治市城區居太原、邯鄲、鄭州所構金山角中心,公路、鐵路、航空等交通業非常完善,境內有高速公路5條,國道2條,省道6條,太焦鐵路、長邯高速公路、207、208、309國道過境,國家大十字高速公路太原至澳門、青島至紅其拉甫交匯於此;太焦與長邯鐵路構成連線中原、溝通京畿的兩大動脈,已開通長治到北京、上海、廣州、成都、太原、大同等航線,為山西第二大空港。

風景名勝

塔嶺山休閒觀光度假區

太行濕地

城南生態苑

八一廣場

濱河遊園

長治市博物館

上黨門

抗日五專署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