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吊矮牽牛

學名:Petumia hybrida 別名: 碧冬茄 靈芝牡丹科屬: 茄科 碧冬茄屬 主要習性: 多年生,常作一、二年生栽培,花大奇特,色彩豐富,頭狀花序,株高20-30cm,株形美觀,富於變化,花量繁多,喜溫暖,宜排水良好的栽培介質。

垂吊矮牽牛喜光喜肥怕乾旱,因而要將其放置在光照充足的環境中培養,在光照充足條件下,枝條長到10厘米左右時即可開花。為保證垂吊矮牽牛葉色濃綠,花兒常開,應及時施用肥料,開花期應減少施用氮肥,增施磷鉀肥。並注意清理變黃的老葉,除掉開敗的花蕾。生產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垂吊矮牽牛

一、苗期管理

當幼苗的2片真葉展開發綠時,開始葉面施肥,最初濃度應小些(如75μl/L氮),然後逐漸加大濃度,最好施全元素肥料。幼苗期要及時噴水,並逐漸減少噴水次數,最後見乾見濕地澆水。如果苗期溫度太高、濕度太大,還應噴施殺菌劑,防止猝倒病的發生。
垂吊矮牽牛的種子發芽適合溫度為18-22℃,常年都可以播種,一般在溫室播種,種子很小,先把苗床澆透,待落水後撒播,覆蓋0.1cm厚的土壤,保持苗床濕潤,大約7-13天左右就出苗了。
待長出7~8片葉子時就可以把小苗移出苗床進行定植了,株行距30~40cm。垂吊矮牽牛喜歡日照充足、涼爽的環境,適宜在富含腐殖質的肥沃土壤生長。

二、移苗、上盆

待幼苗根系發育到可從穴盤中輕易拔出時移苗,移到小的營養缽或直接移栽到吊籃專用盆中。根據盆的大小每盆可栽1~5株。這樣可以在較短時間內得到不同規格的垂吊矮牽牛。如非穴盤育苗,採用育苗盤。一般當出苗後,有2~4張真葉片時需移植一次,當有6~8張葉片時便可上盆,用10~14厘米直徑盆。上盆用土以培養土為宜,pH值5.8~6.2,如大於6.5植株會出現缺鐵而引起的黃葉。

三、溫度調節

上盆初期,氣溫仍保持在18~20℃,隨後可以降至12~16℃。溫度低有利於植株物質的積累,使其基部分枝能力增強,溫度最低可至3℃,但長時間溫度過低也會引起植株出現黃葉。

四、濕度控制

忌基質水分過多,如盆內長期積水,往往根部腐爛,整株萎蔫死亡。保持基質的乾燥非常重要,因此盆栽土壤宜排水良好,生長初期可以適當增加水分,但在出圃前7天左右宜保持乾燥,防止植株徒長。

五、光照調節

矮牽牛需要在長日照條件下開花,短日照會抑制花芽,可提供13小時的日照長度。當光照較弱、日照較短時,可補充光照約4500~7000Lx,利於開花。大部分矮牽牛品種在正常陽光下,從播種至開花為100天左右,如果光照不足或陰雨天過多,往往開花延遲10~15天,而且花數少。

六、施肥管理

為使植株根系健壯和枝葉茂盛,施肥非常重要,用複合肥料(20-5-30)和含鈣鎂的(13-2-13-6Ca-3Mg)交替施用。保持基質的EC值110~112。對於藤本矮牽牛品種施肥量宜大些,施肥濃度由一般品種100~150mg/kg提高到200mg/kg,介質EC值也可為1.2~1.5。葉片如出現條狀黃化,常為缺硼和鈣引起,可用硼40~60mg/kg或鈣的複合肥料補救。

七、整形修剪

如果分枝少,枝條生長快,會造成花籃不豐滿,因而要及時整形剪枝。等牽牛長出15~20個分枝時,便可使其垂吊生長。對老化的枝條應及時修剪,使其再生。

八、病蟲害防治

垂吊矮牽牛抗病性強,一般沒有病害,但澆水過多可使其老化或根系腐爛死亡。過度乾旱會導致植株葉片乾枯老化,老葉片死亡。肥力不足時,也可造成葉片黃化,葉子變小,花量減少,花色變淺。如果植株的養護時間過長,或是用扦插的苗進行栽培,如發生植株葉片變小的情況,則很可能是由於病毒引起。
垂吊矮牽牛的常見蟲害有白粉虱和潛葉蠅,及時防治非常重要。潛葉蠅可用敵百蟲800倍液等防除,白粉虱可以用蚜虱淨1000倍液等防除。

垂吊矮牽牛‘雪崩’栽培技術

品種特性
垂吊型、花籬型矮牽牛‘雪崩’發芽適溫為22℃至24℃,發芽天數為4至7天,無常規垂吊矮牽牛的禿頂現象,栽培前期和後期盆面均有花朵。
該品種短日照下亦能開花,早花,較常規垂吊矮牽牛早花3周至5周。花色有正紅色、玫紅、藍色、熱帶紅、粉紅、淡紫、葡萄紫、淺紫、鮭紅、白色、混色和海浪混色。
穴盤育苗
垂吊型、花籬型矮牽牛的蔓生習性在移栽後才出現,因此穴盤育苗階段與普通矮牽牛相同。
第一階段此階段為胚根萌發階段。該階段結束,胚根長約0.6厘米,子葉即將出現。
此階段,土溫應保持在22℃至24℃之間,保持栽培基質中等濕度。
由於使用丸粒化種子,第一天濕度應略高,使丸粒溶化。
種子不需要覆蓋,若發芽階段濕度不能得到保障,則輕微覆蓋有助於提高濕度。
土壤pH值應為5.5至6.0,EC值應低於0.75,光照強度不能低於100勒克斯。
第二階段該階段莖稈和子葉出現。該階段結束,胚根長1.2厘米至1.8厘米,子葉已完全展開,第一片真葉即將出現。
此階段,土溫應保持在20℃至24℃之間,保持栽培基質中等濕度。
土壤pH應為5.5至5.8,EC值保持在1.0至1.5之間。
子葉完全展開後,開始施用氮肥濃度為100ppm至150ppm的液肥,每周兩次。
光照強度應控制在1萬勒克斯至3萬勒克斯之間。
第三階段該階段為真葉生長和發育階段。要想生產出高質量的矮牽牛穴盤苗,第三階段的水分管理非常關鍵。該階段結束,胚根長度超過2.5厘米且有側根,具有兩三個分枝。
 此階段,土溫應保持在18℃至21℃之間。
在避免出現永久性枯萎的前提下,兩次澆水之間讓土壤乾透。
增施氮肥,濃度為100ppm至150ppm,推薦使用N-P-K比例為14-0-14的複合肥或其他的鈣基氮肥,如硝酸鈣等,每周兩次。
土壤pH值應為5.5至5.8,EC值應低於1.5。
幼苗成熟階段只要溫度可控,光照強度可增加至5.4萬勒克斯。
植株長出3枚真葉時,施用比久一次,濃度為5000ppm
第四階段該階段要準備移植或運輸。此階段通過綜合調控水分、溫度和養分進行煉苗。該階段結束,根系已把基質團結起來。莖基部有三四個分枝。
此階段,土溫應保持在15℃至17℃之間。
再施用一次比久,濃度為5000ppm。
在不引起生長障礙的情況下,在兩次澆水之間讓土壤乾透。
土壤pH值應為5.5至5.8,且EC值應低於0.75。
施用100ppm至150ppm的氮肥,推薦使用N-P-K比例為14-0-14的複合肥,每周兩次。
 光照強度應保持在2.5萬勒克斯至3萬勒克斯之間。
栽培管理
栽培基質使用排水良好、無病害的無土栽培基質。
溫度管理定植後最初幾周夜溫保持在13℃至16℃之間,待花芽出現後把夜溫降至10℃,以促進基分枝,並使株形更緊湊。
需要注意的是,矮牽牛在成熟時應降低溫度以煉苗。如能正確管理,‘雪崩’能很快適應環境變化,甚至能耐零下幾度的低溫。溫度高於24℃,矮牽牛的分枝枝條顯著增長,導致植株徒長。
誘導開花‘雪崩’花量大,早花,不禿頂,短日照亦能開花。
光照處理從苗期5片葉子或更早一些的時候開始提供長日照。移植後繼續提供長日照,直到最少長出12片葉子為止。在年初的短日條件下栽培時,繼續補光可以縮短栽培周期。在早春時,延長日照時間或黑夜打斷(從晚10點到清晨2點提供4小時的光照)是比較可行的。
濕度管理基質略乾後再澆水,確保水分充足,但不要過飽和,使基質乾濕交替,有利於根系發育。
養分控制基質中硼的含量應維持0.5ppm至0.7ppm的水平,以防止生長點壞死和盲花現象的發生。舌狀葉的出現表明缺鈣、缺硼,可通過葉面施用100ppm至150ppm的硝酸鹽進行消除。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