坭興桂陶

坭興桂陶

坭興桂陶,以廣西欽州市欽江東西兩岸特有紫紅陶土為原料,將東泥封閉存放,西泥取回後經過四至六個月以上的日照、雨淋使其碎散、溶解、氧化,達到風化狀態,再經過碎土,按4:6的比例混合,製成陶器坯料。東泥軟為肉,西泥硬為骨,骨肉得以相互支撐並經過坭興陶燒制技藝燒制後形成坭興桂陶。

坭興桂陶

坭興桂陶以廣西欽州市欽江東西兩岸特有紫紅陶土為原料,將東泥封閉存放,西泥取回後經過至少四至六個月以上的日照、雨淋使其碎散、溶解、氧化,達到風化狀態,再經過碎土,按4:6的比例混合,製成陶器坯料,東泥軟為肉,西泥硬為骨,骨肉得以相互支撐並經過坭興陶燒制技藝燒制後形成坭興桂陶。

坭興四寶

坭興桂陶的藝術魅力在於不上釉不上彩而獲得“自然陶彩、陶刻技藝、古銅陶鶴(褐)、陶藝造型”等“坭興四寶”,這是坭興桂陶的藝術瑰寶。坭興桂陶是特定陶土、藝術創作、高溫窯煉三者融合的產物。陶土、高溫結合產生神奇的陶褐(鶴)與陶彩,藝術家的陶刻藝術、陶藝造型與高溫陶土融合後使坭興四寶形成其獨具特色的藝術,這正是坭興桂陶的魅力所在。

自然陶彩

坭興桂陶無釉無彩,在1200°C以上高溫燒制過程後窯變產生“自然陶彩”是坭興桂陶藝術風格的一大亮點。
坭興桂陶是特定陶土與高溫窯煉的結晶,歷經數十道工序,最終產生豐富的“陶褐”和“陶彩”。特定陶土經高溫窯煉窯變產生的“陶彩”藝術品位極高,堪稱“中國一絕”。坭興桂陶窯變產生墨綠、紫紅、天藍、虎斑、火焰、彩霞等各式各樣斑斕的自然色彩,稱為“自然陶彩”。坭興桂陶燒制經窯變後,表層還保留著朱色或紫紅的原色,經打磨去表層後才發現其真面目,形成各種斑斕絢麗的自然色彩,若隱若現古銅、墨綠、紫紅、虎紋、天藍、天斑、金黃、栗色、鐵青等諸多色澤,質地細膩光潤,具有很高的欣賞和收藏價值。
“陶彩”的產生及其色彩是人為無法準確預測和控制的,是自然形成的,坭興桂陶“陶彩”的產生不需在製作過程中添加任何陶瓷顏料。欽州坭興桂陶窯變產生“自然陶彩”的技術,在中國陶瓷行業中絕無僅有,是坭興桂陶四寶之一。

陶刻藝術

“陶刻藝術”是指陶刻藝術家在坭興桂陶陶坯上任意用刀,運用陶刻技藝在坭興桂陶陶坯進行陶刻書法、陶刻線畫及其他陶刻藝術等陶刻創作,經煅燒後形成坭興桂陶陶刻藝術作品。

坭興桂陶泥質含水量適中,質地細膩,可塑性好,結實潤滑,製成陶坯堅而不脆,硬而不散,柔而不軟,韌而不粘,是各種陶刻藝術創作無可比擬的優質坯材。“陶刻藝術”是坭興桂陶四寶之一。

古銅陶鶴(褐)

坭興桂陶無釉無彩,採用廣西欽州市欽江兩岸東泥、西泥經坭興陶燒制技藝煅燒打磨後,便如天鵝般脫胎出美輪美奐般的品相,其獨特的古銅色澤成為典型的、以褐色為色澤基調的坭興桂陶基本色澤,稱為“古銅陶鶴(褐)”,是坭興桂陶四寶之一。

陶藝造型

坭興桂陶使用特定陶土經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坭興陶燒制技藝燒制,其特定的陶土和獨特的燒制技藝,使其具備陶藝造型創作的各種優勢,藝術家的陶藝造型藝術在坭興桂陶藝術中得以淋漓盡致的發揮,“陶藝造型”是坭興桂陶四寶之一。
在坭興桂陶藝術作品中,“自然陶彩、陶刻技藝、古銅陶鶴(褐)、陶藝造型”四寶可同時出現,這就是藝術家與高溫窯煉、特定陶土融合的藝術產物,當四寶完美結合之際,便是坭興桂陶藝術珍品誕生之時。

坭興桂陶是萬年桂陶文化遺產發揚光大的結晶

廣西桂陶具有悠久的歷史,有萬年古陶之稱。廣西是目前為止我國發現萬年古陶遺址最多的省份,桂林市是全世界目前為止在同一城市區域內發現3處萬年古陶遺址的城市。廣西從北至南有廣西北部桂林市廟岩、甑皮岩、大岩遺址陶,廣西中部柳州大龍潭鯉魚嘴遺址陶,南寧豹子頭、頂螄山遺址陶,廣西南部欽州市紅泥嶺、上洋角、獨料村、馬敬坡遺址陶等。其中:桂林市廟岩素麵陶有15000年歷史,桂林市甑皮岩遺址陶、大岩遺址陶有10000年歷史,柳州大龍潭鯉魚嘴遺址陶有9000年以上歷史,南寧豹子頭貝丘遺址陶有8000年歷史、南寧頂螄山遺址陶有5000年歷史,欽州市的紅泥嶺、上洋角、獨料村、馬敬坡遺址陶有三、四千年歷史。
到了唐宋時期,廣西桂陶出現了陶刻書法藝術。民國九年,在欽州城東平心村發現唐刺史寧道務之墓的陶碑,高為四尺余,目前為全國發現較早的陶製墓碑。該碑雕刻了反映寧道務生平事跡的碑文,該碑刻字通體楷書,猶純作北魏碑字型,總計1500多字。唐朝陶碑的發現證明了在距今1300年前欽州制陶已出現陶刻書法技藝。
至近代,廣西桂陶在欽州得以發揚光大,結晶為坭興桂陶。
(一)桂林市廟岩遺址陶
桂林市廟岩遺址出土的素麵陶(如圖1)為現已發現最早的桂陶,該陶是至今為止全世界發現的、已出土的最早陶片之一,距今約15000年左右,堪稱萬年桂陶。
廟岩洞穴遺址位於廣西桂林市東郊一座石灰岩小山上,洞穴海拔高程150米,高出地面13米。1988年發掘出土一批陶片,經碳十四測定,其木炭標本的測年值均在15000年前左右。
(二)桂林市甑皮岩遺址陶
甑皮岩遺址發現於1965年,遺址位於廣西桂林市南郊的獨山西南麓,1974年和1979年發掘到的粗砂紅陶,胎色駁雜不勻,胎壁特厚,質地疏鬆易碎,紋飾為粗繩紋,經上海博物館熱釋光實驗室對甑皮岩遺址陶片進行測定,其年代為距今約10000年。
甑皮岩遺址第四期出土的陶片已具器型,圖2是以第四期出土陶片(年代距今8000-9000年)為基礎復原的陶器,現存於桂林市甑皮岩博物館。
 (三)桂林市大岩遺址陶
2012年12月至2013年1月底,考古工作者對甑皮岩遺址附近的桂林市大岩遺址進行考古挖掘,新發現了製作年代距今估計約12000年左右的陶器。若大岩遺址陶經碳十四測定考證為萬年以上歷史,桂林市則擁有3處萬年古陶遺址。
(四)廣西柳州大龍潭鯉魚嘴遺址陶
鯉魚嘴遺址位於柳州市區南部大龍潭公園內,考古工作者先後於1980年及2003年對鯉魚嘴遺址進行挖掘,挖掘出土了陶片、石器、骨器及蚌器等千餘件以及大量的水、陸生動物遺骸,出土的陶器以夾粗砂紅褐陶為主,部分為灰褐陶。該遺址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對人骨標本年代測定距今約10000年。該遺址第三期為新石器早期文化層,該文化層出土了質地粗劣、紋飾單純的原始陶片,碳十四測定距今9000年。
(五)南寧豹子頭貝丘遺址陶
豹子頭貝丘遺址位於原南寧市柳沙園藝場內邕江北岸台地,南臨邕江,高出水面約15米,遺址發現於1964年4月,出土的陶片、陶器為夾沙粗陶,質地疏鬆,器物上多飾繩紋。經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其出土蚌殼標本進行碳十四年代測定,該遺址的年代約為8000多年。
(六)南寧頂螄山遺址陶
南寧頂螄山遺址發現於1997年,位於邕寧縣蒲廟鎮新新村九碗坡自然村東北約1公里的頂螄山上,現發掘面積約4000平方米,是廣西目前保存狀況最好的貝丘遺址之一。頂螄山遺址發掘出土了17件陶器和大量陶片,經有關專家考究頂螄山遺址約有5000年歷史。
(七)欽州市的紅泥嶺、上洋角、獨料村、馬敬坡遺址陶
欽州陶器具有悠久歷史,在欽州出土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就發現了不少古陶。
紅泥嶺遺址位於欽州市欽北區長灘鎮埠頭村附近,高出江面約60米,範圍長寬約100米,其出土的陶片全為黑色粗砂陶。上洋角遺址位於欽州市三娘灣出口處北岸的沙丘上,北與上洋角嶺相連,其餘三面為海岸沖積台地,東面有一條小河南注于海,其出土的陶片全為黑色粗砂陶。從這些陶片推斷,當時製作的陶器主要有罐、缶、豆、盆等。1983年,廣西文物工作隊對上洋角遺址進行考查,在那裡發現有磨光石斧、礪石、石片等物,考證認為該遺址屬新石器時代遺址,距今約4000年。
1978年,廣西文物工作隊對欽州市欽南區那麗鎮獨料村西側的獨料遺址進行挖掘,揭露面積約324平方米,發現有灰坑、灰溝、柱洞等遺址和石器、陶片、果核等大量遺物。經專家考證,該遺址的果核是國內發現最早的橄欖核,碳素斷代為約在公元前2500年。
1988年,原欽州市博物館進行文物普查,在欽州市欽北區大寺鎮那葛村北2公里處的馬敬坡遺址地表發現石錛、石斧、石鑿、礪石及一些火候較高的夾沙陶片。之前,當地人曾在該處發現古窯址、陶罐及網墜,但無人揀回。據鑑定,該遺址應屬新石器時代的遺存。
(八)廣西桂陶近代實現了藝術的升華騰飛,形成了坭興桂陶的輝煌,坭興桂陶是萬年桂陶文化遺產發揚光大的結晶
清鹹豐、同治年間,廣西桂陶在北部灣欽州地區得到史無前例的爆發與發展,坭興藝人經過歷代蘊育沉澱,終於尋求到運用北部灣欽江兩岸軟硬陶土燒制藝術性獨具特色的坭興桂陶,廣西桂陶得到了完美升華。現今存世的鹹豐、同治年間的坭興桂陶作品不乏珍品。
宣統二年至民國十九年欽州坭興陶3次參加國內外大展,均獲大獎。第一次是宣統二年,清政府在江寧(今南京)興辦第一次勸業會,欽州參展的坭興陶瓶及罐獲得金牌獎;第二次是1915年在美國舊金山舉辦的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欽縣“黎家園”造出的一對坭興陶瓶參展,獲得第二名金獎,這是中國陶器最早獲得的國際大獎;第三次是1930年,欽縣“黎家園”制出的坭興陶豬膽瓶,參加比利時獨立100周年紀念所舉辦的世界陶瓷展覽會,榮獲第一名金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